立夏各地习俗吃什么(立夏民俗吃蛋称人)
1.吃蛋——立夏吃个蛋,力气大一万
全国各地虽然在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都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核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酒,内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除了吃蛋之外,这一天还有另外的玩法。就是将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立夏这天最快乐而兴奋的游戏,拄蛋以蛋壳坚硬而不碎者为赢家。
孩子们对挂在脖子上的蛋袋子里的囫囵蛋,十个有九个是爱不释手的。色泽漂亮的蛋,让他们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一下子就吃掉,往往不临近回家时是不敲碎蛋壳的。有些好胜心强的孩子就三五成群,玩起了斗白煮蛋的游戏。蛋是分两端的,尖的为头,圆的部分是尾。斗白煮蛋时,蛋头部分对好蛋头,蛋尾部分碰蛋尾。一个一个地如此斗过去,破壳的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的为第一,这个白煮蛋称大王;蛋尾部分这边胜的为第二,这样的蛋叫作小王,或者二王。
在苏州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立夏蛋,满街甩”,是比喻蛋多得到立夏时可“满街甩”。“甩”是扔脱之意,上海人叫“满街掼”,有气派地一掼:“掼脱伊”,叫“掼派头”。苏州人习惯说“甩”:“甩脱俚”,软绵绵一波三折,有如昆曲里飘起的水袖。“立夏蛋,满街甩。”并不是说蛋多到可以随便甩脱,这只是老百姓一种幽默夸张的比喻。立夏那天,孩子们用网袋在脖子上挂一个咸鸭蛋满街奔跑,那鸭蛋在胸口甩来甩去,除了馋别人之外,还提示大家立夏到了。
立夏吃“立夏蛋”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或者“立夏吃个蛋,力气大一万”。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儿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在立夏节气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代时人们认为,鸡蛋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且还成了我国的传统小吃之一。
2.称人——祈求好运
许多地区在立夏这一天午饭后还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悬一个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时也有讲究,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关于称人的说法,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想想实在难为情,要自杀。诸葛亮知道后,问他为什么要自杀,孟获说:“我被你七次捉住,已无脸活在世上。”诸葛亮说:“胜败是兵家常事,大丈夫能屈能伸,你何必自寻短见?”孟获很感激,表示一定要报答诸葛亮,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说:“现在不用你报答。如果你有心,今后若小主公有难,请你帮帮忙。”孟获点点头回去了。后来刘备死了,儿子刘阿斗做了皇帝,司马懿领兵前来攻打,打得刘阿斗团团转,刘阿斗就把皇位让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做皇帝后,把刘阿斗关了起来。孟获得知阿斗遇难,就带兵来救。司马懿抵挡不住,急忙召集大臣商量退兵的办法。有位大臣说:“从前孟获也打过刘备,看来我们没法抵挡了。”又有位大臣说:“有办法,这次孟获是冲着刘阿斗来的,就把刘阿斗抬出来,让他假做皇帝,那孟获一定就不会打了。”司马懿一听有道理,就要刘阿斗出面和孟获讲和,要孟获退兵。阿斗是个没有骨气的人,便带着人马,擎着“刘”字大旗,出城去会孟获。孟获一见“刘”字大旗,很奇怪,忙上前问是什么人。刘阿斗回答:“我是小主公。”孟获一听是小主公,上前跪问:“小主公不是被司马懿关起来了吗?”刘阿斗说:“我很好,仍在当皇帝,请你回去。”孟获不相信,去问司马懿,司马懿说:“小主公虽然不是皇帝了,但我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仍旧把他当作皇帝看待。”孟获听了说:“既然这样,就依我一个条件,我便可退兵。”司马懿问:“什么条件?”孟获说:“只要你从今以后,对待小主公像真皇帝一样就好了,如有亏待,我还是要发兵攻打。以后我每年的今日来看望小主公,来称他龙体,今天是立夏,我先把其龙体称好,明年如果轻了,就对你不客气。”司马懿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孟获就退兵回去了。
转眼第二年的立夏节到了,司马懿又召集大臣商量说:“今天孟获要来称阿斗,如果阿斗体轻了,又要打仗,怎么办?”有位大臣说:“这好办。听说阿斗从小喜欢吃豌豆糯米饭。这种饭消化慢,今天就烧这种饭给阿斗吃,让其吃饱,体重不是增加了吗?”待孟获来后,一称吃过豌豆糯米饭的小主公,体重果然增加了不少。
晋武帝怕孟获来攻打,为了迁就他,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异,但表达了百姓希望“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美好愿望。立夏称人给阿斗带来了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此举也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3.吃乌米饭——祛风败毒
江南农村在立夏这一天人人爱吃乌米饭,此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也是同窗学友。两人学业、智谋都不相上下,但孙膑为人诚实厚道,庞涓却富有心计。两人跟随师父苦学三年,庞涓见学业已成,就要下山立功扬名,便拜别了师父,来到魏国。孙膑认为自己尚未学成,继续随师傅学习。鬼谷子早就看中了这位老实忠厚的学生,就教他兵书阵法,期望他能够一展宏图,拯救乱世。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一天,孙膑收到了庞涓的一封信,说是自己已当上了大将军,邀请他到魏国,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很高兴,就找老师商量。老师看了信沉默不语,他觉得庞涓不会这么好心,但是没有证据,最后还是同意孙膑下了山。
孙膑一到魏国,庞涓就把他推荐给了魏王,魏王对他很是赏识。从此,二人经常在一起共商国家大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并研讨阵法和用兵之策。庞涓见孙膑高出自己许多,才知道先生已把兵书传授给了孙膑。他想借兵书来读,孙膑只好以实相告,先生不让带下山来。庞涓闷闷不乐,为了能得到师傅的兵书,他想出了一招毒计。
这天,孙膑在家中无缘无故被一群刀斧手绑架,话没说就用了大刑,被挖去了两块膝盖骨,然后抛进监狱。孙膑痛得死去活来,大声责问士卒,士卒并不答话,只说是魏王的命令。孙膑感到冤枉,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不知为何受此大刑,他多么盼望庞涓能替自己说句公道话啊!最后庞涓果然来了,他抱住孙膑的废腿哭得涕泪横流:“魏王怎么干出这种事来呀!”孙膑也泣不成声,请庞涓搭救。庞涓绝望地说:“若是旁人还行,可对魏王,我能有什么办法呀!”
从此,庞涓每天都到狱中来看望,还让人送来好茶好饭供孙膑食用。孙膑非常感动,心想,患难识知己,还是老同学好啊。孙膑自从两腿残废以后,万念俱灰,心想自己饱读兵书,而今却成废人,不能建功立业,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几次想自寻短见,都被庞涓劝阻,并说愿意伺候他一辈子。孙膑听了庞涓的话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天,庞涓像往常一样又来看孙膑,闲聊起来。庞涓说:“师弟啊,你要振作起来,你虽然残废了,不能统兵打仗,建功立业。但是,你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道写下来,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同样可以流芳百世啊!”听着庞涓语重心长的话,孙膑感到很有道理,不禁也点头称是,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之人。
从那以后,孙膑便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每天写兵书不停。庞涓来得更勤了,嘘寒问暖,察看写兵书的进度,还劝他当心身体。孙膑感谢庞涓深厚的友情,更加勤奋,心想写成后送给庞涓,以答谢他对自己的照顾之恩。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几个月过去了,兵书很快就要写成了。一天,看守孙膑的老狱卒热心地对孙膑说:“先生的兵书写成之后,我一定设法给你送回家去。”孙膑微微一笑,说:“老人家,不必了,兵书写成之后我就送给庞大将军。我跟他是同窗好友,交给他,我也就放心了。”
狱卒听后,惊讶得张大了嘴,半天说不出话来。孙膑惊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老狱卒长哀叹一声,悲凉地说:“先生,你太仁厚了,害你的正是庞将军啊!是他嫉恨你的才学,才设计陷害你的啊!”的确如此,庞涓是个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他见孙膑熟读兵法,才能胜过自己,唯恐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就设计陷害孙膑,并用了刖刑,使他不能统兵上阵,并想办法骗取兵书。
孙膑听了老狱卒的话后,犹如晴天霹雳,惊得目瞪口呆。他思前想后,终于恍然大悟,识破了庞涓的险恶用心。孙膑愤怒至极,没想到自己敬重的同窗好友,竟是一个奸诈小人。他把写好的兵书全部烧毁,并已想好了对策。
第二天,庞涓又来到狱中,他见孙膑蓬头垢面,又哭又笑,疯疯癫癫,写好的兵书也已烧毁,气得立刻命人把孙膑关进猪圈里监视起来,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谁知,不一会儿,孙膑便枕着猪槽呼呼大睡了,庞涓很是无奈。
从此后,孙膑便不吃不喝,疯疯傻傻,整日与猪厮混在一起。老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遭遇,见他一天天消瘦下去,整天闷闷不乐。这事被老狱卒的老伴知道了,献计道:“用乌树叶子浸拌糯米,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跟猪粪的颜色、形状差不多,既可瞒过庞涓,又可救孙膑的性命。”老狱卒听后大喜,忙让老伴快做。这天正好是立夏,老狱卒在值班时,就把乌米团偷偷地塞给了孙膑,想救他一命。
聪明的孙膑自然明白,等庞涓再来看他时,他就笑嘻嘻地顺手抓起身边的猪粪,“噼里啪啦”地朝庞涓扔去。庞涓左躲右闪,还是被扔了一身猪粪。孙膑拍手笑道:“这猪粪这么好,你不吃,我可要吃了。”说着,他摸起一个个“猪粪”吃起来。庞涓看到孙膑吃猪粪,这才相信他是真疯了,从此,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齐国的田忌将军早就听说了孙膑的才名。趁着庞涓大意派人同老狱卒一起救出了孙膑。孙膑来到齐国,被拜为军师,坐在轮椅上指挥打仗。后来,齐国和魏国交兵,在马陵道这个地方,孙膑打败了魏军,射杀了庞涓,终于为自己报仇雪恨。
孙膑十分感激那位老狱卒,为了报答他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每年立夏,他都要吃一顿乌树叶糯米团。人们钦佩孙膑的气节才华,也在立夏时做乌米饭吃,从此,立夏吃乌米饭的风俗便形成了。据说,吃乌米饭还能祛风败毒,连蚊虫也不会叮咬。
4.吃立夏饭——祈祷无病无灾
立夏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用黄豆、黑豆、赤豆、绿豆、青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此为吃“立夏饭”。
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立夏饭都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春笋形如腿,寓意人的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的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宁波在立夏这天要吃“脚骨笋”,即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莙达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也会像软菜那样光滑。
在立夏日,湖南长沙人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曰“立夏羹”,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的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一寸多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麦蚕”,说可免“疰夏”。立夏吃虾面是闽南地区的习俗,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来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闽东地区的人们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二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的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蒸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5.古时天子举行隆重仪式迎接夏天
立夏对现代人来说,不过是一个节气,表明春天结束,夏日由此开始而已。可是,古人却把立夏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对待,即立夏节。据史书记载,在立夏那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九卿大夫到南郊举行隆重仪式迎接夏天。回来后还要赏赐诸侯百官,令乐师教授联合礼乐,令太尉引荐勇武、推荐贤良,并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巡行天地平原。代表天子慰劳勉励农人抓紧耕作。天子还要在农官献上新麦时,献猪到宗庙,举行尝新麦的礼仪。这种迎夏仪式,表达了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天子在立夏这天迎夏的习俗并没有被流传下来。
6.“尝三新”是立夏日的一种饮食风俗
“尝三新”是汉族立夏日的一种饮食风俗,即立夏日尝三样时鲜菜蔬。所谓“三新”,因各地出产、喜好不同而不同。有的地方以樱桃、青梅、新麦为三新;有的地方以酒酿、白笋、蚕豆为三新;还有的地方将海螺蛳、芥菜、莴苣、咸蛋等物列入三新。立夏日,人们先以“三新”敬神祭祖,然后自己尝食。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此处的“神”即指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先”即是祖先。表示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想到的是献给神灵与祖先享用,且有告诉神灵与祖先,这些蔬菜和粮食已经丰收之意。
7.“三烧五腊九时新”——立夏应季食品
立夏日有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立夏时节,天气转热,时鲜果蔬、鱼虾,纷纷应市,故有此俗。“三烧”,即烧饼、烧鹅、烧酒。烧饼即夏饼,烧酒即甜酒酿。“五腊”,即黄鱼、腊肉、咸蛋、海蛳、清明狗。“九时新”,即樱桃、梅子、蚕豆、苋菜、黄豆笋、莴苣笋、鲥鱼、玫瑰花、乌饭糕。
8.吃“摊粞”,不会疰夏
“摊粞”是民间立夏日所吃的一种节令食品,其具体做法是把新鲜的草头碾碎,然后将碾碎的草头放在酱汁里浸泡,让其入味,再拌上适量的糯米粉放在油锅里煎平,等起锅后就可以吃了。草头的学名叫苜蓿,开花时为金黄色,所以在有些地方被称为“金花菜”。草头做成的“摊粞”又鲜又香又糯又韧,很有嚼头。民间以为,立夏日吃“摊粞”后就不会疰夏。
9.“李会”——吃李子青春永驻
“李会”是旧时汉族妇女立夏日所过的节日之一,此风俗主要流行于浙江台州地区。每年立夏日,妇女们要聚在一起做“李会”,一起吃李子来庆祝节日。民间认为此日食李能使人“艳如桃李”。也有些地方的妇女在这天会把李子榨成汁,兑入酒中喝下,俗称“驻色酒”,认为这样可以使青春永驻,永远年轻、容颜不老。
10.“嫁毛虫”——除毛虫
四川民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嫁毛虫”(又称“敬婆婆节”)的习俗。这一日人们剪纸作“毛虫夹”,并用红纸两条架成十字,称为“毛虫架”,将其倒贴于楼板或横梁上,或斜贴于墙壁上。“毛虫架”上的咒语是“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或者是“佛祖生辰,毛虫远行”。四川以北一带用的咒语是“毛虫毛虫,黑耸黑耸。嫁到青山,绝种绝种”。
11.姑娘节——纪念女英雄杨八美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侗族的姑娘节。此俗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毗连等地。这个节日的由来与侗族一位女英雄杨八美有关。
相传,杨八美的哥哥因领导农民起义,反抗朝廷压迫失败而被关在柳州城内的大牢里。杨八美在四月初八那天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并用计谋为哥哥送去。她的哥哥吃了乌饭后,顿时力气倍增,挣断镣铐,杀出牢房。杨八美便在外巧妙地配合,一举攻破了柳州城。后人为纪念这位女英雄,便把每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定为姑娘节。是日杨姓出嫁的姑娘都一定回到娘家,并做乌米饭糍粑。在回婆家的时候,还带上许多乌米饭糍粑,分赠外姓亲友。后来,许多不是杨姓的女子也开始回娘家,与自家的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她们欢歌笑语,一起制作节日食品乌饭糍粑,以显示她们出色的手艺,此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