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主张及其来源(孟子其人其思想)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说:“伯夷也…伊尹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的修养功夫
孟子和孔子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孟子强调修养功夫,讲求修心,而孔子更多地在传授扫洒应对的日常。
正因如此,后世一直把《孟子》作为“修身”的重要教材,要求学生诵读,以培养完整人格。即便到近现代,这种传统也还在延续。据记载,著名学者傅斯年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就要求学生每日清晨集体诵读《孟子》,新生入学后,必须读《孟子》全书,以此来加强青年学子的修养。
不动心、养浩然之气
孟子说自己过了四十岁后,就达到了“不动心”的境界,即使给他高官厚禄,也不会被轻易打动。
孟子能够做到不动心的原因是他善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气质充塞身体的每一处,让自己的精神进入自在、无愧、符合仁义道德的理想境界。
“养气”也就成了孟子的“心法”,为后世无数儒生所继承和传扬。
看眸子
孟子在谈话中传授了他的“识人之术”。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品行都体现在他的眼睛(眸子)之中,因此看一个人要注意观察他的眸子。
简单而言,眸子对人性的体现在于,人心恶则眼神浑浊、飘忽;人心善则眼神纯净。这种眼神的不同表现是无法刻意隐藏或改变的,都根植在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之中。
王蒙说:“这一节有点文学、人学、刑侦学内涵。东张西望、鬼鬼祟祟、目光不定的人,往往也是不大正派的。”
反求诸己
《孟子》正文中,前后共提及两次“反求诸己”,这也是孟子的核心修养功夫之一。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简单地说,孟子的“反求诸己”就是“自我考察”,既是对孔子“反躬自问”的继承,又是对老庄之学“丧我”的反动。
王蒙说:“孟子强调天良心性的延伸发展、充实扩张,不是虚无而是承担,不是丧我而是反求诸己。”
求其放心
“求其放心”是孟子所述的求学方法,也是自我修为的一种标准和追求。“放心”就是孟子在“浩然之气”中所言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问心无愧”。
这样的主张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宋明理学宗师朱熹在语录中对此高度评价:”自古圣贤教人也,只就这里上用功。”
朱熹还说:“所谓放心者,不是走作向别处,不是苦难收拾,公且自去提撕,便见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