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

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中段,有一条长约30公里的山峡通道,拦腰切断祁连山,贯通甘、青两省,它就是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的险关要隘扁都口。“扁都口”为藏语“扁麻多”之音变,意为金露梅。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2)

扁都口古道以祁连县峨堡镇峨堡村扁都口南(227国道204公里处)为起点,沿山脚自然延伸,时而在沟东岸,时而在沟西岸,路道沿河岸而建,踏出的路面宽约2米,痕迹明显,部分路段与民国时期的简易公路及现在的国道227线重合,古道沿线有城址、烽火台等遗迹,从峨堡村至扁都口北端出口处,全长约35公里。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3)

古道北端为甘肃省民乐县。古道在南北朝时期即为丝绸南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沟通河南国、柔然、突厥以及北齐政权的交通线,长期沿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南路便由此从青海过河西,入西域。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4)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地势险要,山势嵯峨,自汉唐以来,一直是羌、匈奴、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出入甘青之间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兵出陇西,过浩门河,经大斗拔谷(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驻地千余里,大败浑邪王、休屠王,河西从此归入汉朝版图。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5)

东晋时期,僧人法显由靖远经兰州至西宁,穿越扁都口到张掖。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六月,进入扁都口,天气突变,大雪纷飞,在暴风雪袭击下,“士卒冻死大半”,此事在《隋书・炀帝纪》中有记载。唐代前期属河西节度使管辖,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设置大斗军,著名的唐代战将哥舒翰曾经任大斗军副使。《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王)忠嗣以(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清代,在扁都口设察汉俄博营。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6)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俄博营树立界碑:“甘州府俄博营”。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兵500名于大马营,在这里扼守。《清史稿·兵志》记载:“甘肃提督统辖提标五营,兼辖永固城守协、节制西宁四镇,提标左营、右营、前营、后营、永固城守协、甘州城守营、梨园营、洪水营、南古城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察汉俄博营。”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7)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法国人窦脱勒依深入这里,现场勘测,绘制地图。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马仲英部由这里出山,甘凉卫戍司令部步兵连长任元奎力竭战死;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马步芳由这里出山,与张掖的马仲英部激战于三堡之南,马仲英败走新疆。1949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部也是经过扁都口,一夜疾驰,似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现在民乐县炒面庄的国民党守军面前,一举解放了民乐后挺进张掖。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8)

扁都口峡谷深长,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凝望时,令人遐想无穷:有的似山神俯首,有的似佛陀静坐,有的似观音临世,有的似圣人沉思,有的的似苍鹰啸天,有的似猛狮怒吼……处处情态惟肖,富有天然神韵。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9)

扁都口内相关的遗址还有:洋尕峡石佛爷,在扁都口甘青公路235公里处石桥东侧,一块光洁的石壁上清晰的雕刻着一组佛像,神态端庄安详,下方有藏文标记。因修建公路,石壁的岩面脱落,但佛像依然保存完好,非常神奇。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0)

如今,已经有人化缘在此建起寺庙,供香客朝拜。黑风洞,在石佛崖旁侧半山腰处,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传说当年霍去病率兵征讨匈奴,经过扁都口,黑风突起,峡谷昏暗,难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只见黑风从一个山洞滚滚而出,有妖魔作祟,霍将军观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无任何东西可用来填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树填洞,一天一夜之间,千万棵松树、柏树填塞进山洞,堵住黑风,汉军才得以顺利出关。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1)

从佛光度假村前行1公里,峡谷两旁奇峰罗列、千姿百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高耸山崖之上的一块长方体山石,从山谷望上去,酷似石碑,当地人称“诸葛碑”。其貌似诸葛孔明正襟危坐,临峡抚琴,镇定自若。与“诸葛碑”对面隔河相望的是石佛崖,是扁都口的的咽喉,有“一夫荷戈,千军束手”之称。隋炀帝西征吐谷浑时正值六月,进入扁都口,天气突变,大雪纷飞,在暴风雪袭击下,“士卒冻死大半”,传说隋炀帝的姐姐“乐平公主”杨丽华随行,突遇奇寒,身染重疾,病死峡谷中,葬于此地。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2)

至今,峡谷2公里处,仍有一庞大的土坟,人称“娘娘坟”。1995年,在“娘娘坟”被盗现场查看时,只有一具枯尸,别无任何葬器,因而无从考证,成为难解之谜。扁都口属于军事要地,古道边还遗留有一处形状独特的古遗址——羊胸沟口古城址。地处扁都口羊胸沟口的西山坡上,城址依地势建在山梁上,墙体夯土筑,已坍塌,看不出夯层厚度,墙体残高约2米,基宽约5米。因地势陡峭,城内按阶梯状布局,东南开一门。古城东台下建有烽火台。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3)

清代郝道遵的《大斗拔谷》尽现扁都口自然和人文风光:“扁都隘口气萧萧,鱼贯行来溪嶂深。喑叱段公风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巢车好上龙山望,毳莫休教鹿坞侵。艳说凯歌劳卫国,皇华摇曳碧云岑。”

扁都口古道简介(扁都口的古往今来)(14)

编发:武廷河

核发:刘兴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