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锡伯民俗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

2011-07-12

中国沈北锡伯族民俗记事: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上)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锡伯民俗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1)

本文材料来源:沈北新区文化馆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具有积极向上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信仰活动。

沈阳市锡伯族人口5.5万,是全国锡伯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其中作为新疆锡伯人故乡的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原新城子区为基础组建),就聚居着3万多人。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九代,四、五百年历史。此外,沈北新区八家子村吴文佩、关德伟,大孤家子村吴恩忠,王家村吴来德,达连村吴占春,高坎村韩志仁,盘古村关中学家等都遗存有喜利妈妈。

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

喜利妈妈是神化了的人,是锡伯族女祖先。但供奉的是具体的祭祀物,用它来表示意念中的锡伯女神。所以喜利妈妈并非人形神位,而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上面相间拴挂有多种三寸左右象征物。其中,以背式骨标明辈数,以弓箭喻指男孩,布条喻指女孩,摇篮、靴鞋、缨帽等象征子孙满堂,铜钱象征生活富裕,木锹、木叉象征生产丰收。其制作之人必须是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族人,用品一律向儿女双全的外人讨要。

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半柱香时由男主人请出,将老头棍绑于西北墙角,由分支棍领向东南角(如屋小可折几折),然后用黑毛公猪按一套程序领牲。

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

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结绳纪事的家谱,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其敬祭活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这一文化现象仍有遗存,但已濒危,亟待保护。

祭喜利妈妈习俗所在村社区域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人口40万,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沈北新区地处平原,海拔50米左右。东部为长白山余脉的低山丘陵,有辉山、棋盘山等风景区,境内有辽河、蒲河、长河等河流,一年四季分明,为北温带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气候,适合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辽河沿岸,水草丰盛,土质肥沃,是辽北的小江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了以游牧为主的锡伯族人,在三百多年前,从兴安岭南迁这里扎寨安营,直至定居,并成为全国锡伯族的故乡和发祥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的锡伯同胞,就是240多年前年从这里出发,西迁戍边的。

项目传承人吴吉山就住在辽河之滨的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同居一乡,相距仅三里路的大孤家子村关玉善提供的家谱记载:“忆夫始祖康熙三十八年,奉谕来自沈城以西三家子浮处,迨至三四组后迁达沈北大孤家子,见大田膏腴,可以兴利,陪都咫尺,可以求名。俗多诵读,可以建功而立业,未至善地而弗止,既臻善地而弗迁,于是俾四世祖等领地开荒,以图久远之计。”这个关氏家谱,提供了锡伯族人当年定居沈北的依据。

锡伯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18.88万。沈阳是全国锡伯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共5.5万人,而沈北新区就达31,509人,是全国两大锡伯族聚居区之一。

1983年以来,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这里相继成立了兴隆台、黄家、石佛寺三个锡伯族乡镇,有锡伯族人口300人以上的村20多个。此外,新城子乡、财落乡、尹家乡也是锡伯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全区境内各村屯都有锡伯族人散居。

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在生活实践中融入了一些汉满等民族习俗,但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诸多风俗人情,尤其供奉喜利妈妈可说是锡伯族文化核心的集中体现。

该习俗主要分布在沈阳沈北新区西北部的黄家乡、兴隆台镇、石佛寺乡、财落镇、尹家乡等锡伯族居住地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祭喜利妈妈习俗的历史渊源

锡伯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的后裔,早期生活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锡伯族的信仰极为复杂。由于长期的迁徙流动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锡伯族先后和匈奴、契丹、蒙古、满、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直接往来,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锡伯族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在锡伯族的各种崇拜中,祖先崇拜尤为重要。

喜利妈妈最早产生于锡伯族的原始崇拜,表现出鲜明的母系社会特征,这可从锡伯族口碑史料反映出来。

举一例:远古时候,锡伯部落出动围猎,留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老年人和儿童。围猎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消灭旱魔,保护了老年人和18个孩子,并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锡伯部落得以繁衍兴旺。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

这则口碑史料真实反映了远古锡伯人战天斗地、繁衍生息中女人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游牧生活,产生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

从《魏书》记录并考证,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市郊阿里河镇森林中的嘎仙洞,便是锡伯族先人活动的地方,他们游牧狩猎,行无定所,不断迁徙,过着部落群体集居的生活。他们没有文字,有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崇拜祖先的民族,为了传宗接代,把祖先的辈数、家族的繁衍情况记刻在木头上。但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而且不好携带搬迁,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拉一条绳子,锡伯族叫“喜利”,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孩,添一个红布条。这样一代传一代,后辈对自己的祖先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原来的喜利挂在林中两树之间,后衍变为在房中从西北向东南方向拴挂。

当时男人经常外出打鱼狩猎,妇女在家养育子女看护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联系在一起,在不断演化中,这些女人逐渐被神化,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图腾标志之一,被认为是繁衍子孙、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了,从此被称为“喜利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

在八九百年前的元代,锡伯族开始使用文字编修家谱,传承家族历史。“喜利妈妈”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缅怀先祖、祈求人丁兴旺、家宅平安的寄托载体。今天所能看到的“喜利妈妈”,大多是家庭先祖的遗物。

沈北新区黄家乡锡伯族村民吴吉山属正黄旗,其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经九代四、五百年历史。现在他家供奉的喜利妈妈已传承了七代。

在文革期间绝大多数喜利妈妈失传,吴氏家族的喜利妈妈被其母亲藏在纸糊的棚里得以保存下来。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非常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沈北新区八家子村吴文佩、关德伟,大孤家子村吴恩忠,王家村吴来德,达连村吴占春,高坎村韩志仁,盘古村关中学等都存有喜利妈妈。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锡伯民俗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2)

中国沈北锡伯族民俗记事: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下)

本文材料来源:沈北新区文化馆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锡伯民俗过年祭祀喜利妈妈习俗(3)

喜利妈妈祭祀的内容与形式

一、喜利妈妈的含义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谓指娘娘神。

还有一说:“喜利”,在锡伯语中是蚕丝的意思,而“妈妈”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女性主神,把家族历史的记录和供奉祭祀的主体称为“喜利妈妈”,表明了锡伯人对子孙延嗣的美好祝愿。

喜利妈妈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妈妈”,“好心妈妈”,意思是有了女祖宗保祐,子子孙孙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之意。因而,过年时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

二、喜利妈妈的象征仪标

锡伯老先人在大兴安岭老家时,以打猎采集为生,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喜利妈妈照看着。锡伯族供奉喜利妈妈,是求个吉祥,是保护小孩的。喜利妈妈是神话了的人,是锡伯族的女祖先。可是我们供奉的是具体的祭祀物,用它来表示意念中庇佑锡伯人繁衍生息的女神。

所以锡伯家庭供奉的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九尺长的麻绳,名曰“天地绳”,也称之为“索绳”、“长命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

这些物件各有其象征的内容:

嘎拉哈,借“背”音表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

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期望他继承先辈传统,长大成为能骑善射的英雄;

彩色布条表示女孩,一条彩色布条,表示生了一个女孩,希望她日后精通女红,成为贤妻良母,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

挂一个小吊篮,象征娶了一个儿媳,盼望她传宗接代早生贵子;

在吊篮旁挂小靴小鞋,是说这一代子孙众多香火鼎盛;

挂木锨,记录着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小弓箭边挂一个铜钱,表示这个男孩成人后会理财,使家道兴隆;

在小弓箭边挂一个小帽子,表示这个男孩后来当了官。

三、喜利妈妈的制作方法

喜利妈妈的制作很有讲究,要请儿女双全、家道兴隆的老两口来做(也有的地方是请子孙满堂、家中人口兴旺的两位老太太来做)。喜利妈妈分为天地绳(也称索绳、长命绳)和象征物两部分。天地绳是喜利姑娘留下的传世宝物,要由老两口从中间向两头搓,达到二丈九尺长,两端各绑一个树杈,名曰老头棍、分支棍,表示索绳吊在两树之间,孩子装在皮口袋(后演变成摇篮)里,挂在上面以防野兽伤害。拴的象征物初为三种,即弓箭、箭袋、扳子(从中可见射箭民族的遗风),后增添到九件(各别地方略有增减),除前三件外,还有嘎拉哈、布条、摇车、小靴子、铜钱、木锨、木杈、水桶等,大小在3寸左右,多用桦树皮制作。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

四、喜利妈妈生日的庆典仪式

农历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也是祭祀喜利妈妈的重要日子。锡伯族人若分家或族内增添长孙都要在此日立“喜利妈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请全族人参加祭祀仪式并设酒席款待。

庆祝喜利妈妈的生日要用黑色无杂毛的公猪,一般锡伯族人如有请奉喜利妈妈的愿望,早在农历五月初五之前就将符合要求的猪仔买来饲养,用于腊月十六的祭祀。

祭祀当天,将祖先和喜利妈妈的供品摆放好,上起香火、燃起蜡烛,响起鞭炮。奉请喜利妈妈的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的牌位,在半柱香时由家庭男主人请出,将老头棍绑于西北墙角,由分支棍从西北角领向东南角。

此时将打扫干净的黑毛公猪头朝西、尾朝东,置于西屋,将烫好的热酒倒入猪耳朵里,男主人同时祈求说“杀一只太平猪,求喜利妈妈保全家平安,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直到猪发出一声尖叫,则领牲成功。之后将猪退毛、清内脏,且保持干净,不沾一滴血迹,将猪同样方向脊梁朝上置于桌上,解成八块,并保持猪身完整,此时奉请的主人再次燃香点蜡,燃放鞭炮,叩拜喜利妈妈,以求世代繁荣兴旺。

供奉后将猪头留下用于除夕供奉之用,将脊背部位的肉分成三份,一份用于供奉祖先,一份送给制作喜利妈妈的族人以表谢意,另一份主人自己留用。其余的猪肉都用于送给和宴请亲朋好友,绝对不能用来卖钱。

五、除夕敬祭喜利妈妈仪式

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锡伯族的传统,以西为上,老人住西屋,西屋设佛龛,“喜利妈妈”的神座也设在屋内西北方。每户锡伯人家的西北墙角都钉着一块木板,平时“喜利妈妈”供奉在西屋西北墙角上的黄布口袋里(现在也有用牛皮纸袋)。

年三十中午十二点以前,就要将喜利妈妈和家族祖先的供品摆好。供奉的祭品十分丰盛。为喜利妈妈供二十五个馒头,为家族祖先供15个;其它供品基本一样,一般要有枣、栗子,其余的主要是苹果、香蕉等水果。沈北地区的锡伯族认为喜利妈妈不吃荤,所以不供鸡、肉之类。但有的地方供桌正中间要有一只鸡,这只鸡要把两个翅膀展开,头也要抬起来,像凤凰一样,象征吉祥如意。

敬祭时,由家中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将天地绳拉开,从屋内西北角拉到东南角,两端挂在房梁上,然后,焚香点蜡,按照辈分大小,行三次叩头大礼。跪下后,还要虔诚地祈祷祖先,保佑一家平安

每年农历除夕,展开喜利妈妈,一家人生活状况便一目了然,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为了送“喜利妈妈”还位,锡伯族同胞用荞面和成团,做成荞麦面,近族各户男女老少都向还位的“喜利妈妈”叩头。

年内生男孩或女孩要在除夕晚上往索绳上拴弓箭或条条。姑娘出嫁要摘下布条,向婆家要一头足120斤以上的公猪,沈北一带叫“压茬猪”,相当于定婚礼,表明婚事不能变了。然后请家族人来吃祭肉,给婆家人返回一个猪的后肘。

除夕敬祭喜利妈妈仪式后,也到了传统习俗“接神”的时候,锡伯人已经把他们的保护神——喜利妈妈请到了家中,这时就高高兴兴地吃饺子、放焰火。

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遗意,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而“喜利妈妈”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祭祀喜利妈妈习俗传承谱系

一、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氏:(依其祖传家谱)扎布金阿-长在-吴荣恩-吴东庆-吴吉山-吴文光-吴英名七代传承至今。

二、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关氏:关文生-关广春-关积发-关德伟-关宇健五代传承至今。

三、沈北新区黄家乡大孤家子村吴氏:(依其祖传家谱)依三泰-莫力吉-乌尔那什图(骑校)-凯钦-嘎吉(前锋)-黑成(佐领)-奇林阿-阿科达春-吴富广-吴祥会-吴恩忠-吴学民十二代传承至今。

祭祀喜利妈妈习俗的特点和价值

家族性与民族性共存。一件喜利妈妈结绳展开,一个家族的繁衍历史便展现在人们面前;祭祀仪式时也是以家族为单位,长幼有序,其乐融融;有了喜利妈妈,就能保佑家宅平安、人丁兴旺。所以敬祭喜利妈妈有着明显的家族性。从时间看,供奉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原始崇拜,浓缩了锡伯人家族、民族的历史;从空间看,在全国各地凡是有锡伯族人生活的地方,都有喜利妈妈的信仰。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非常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

神圣性与平民性同在。喜利妈妈,锡伯语意为续嗣女祖,原来她是专门保佑降生的神灵,后来演变为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所以既有其民族信仰的神圣性,又有其与千千万万锡伯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民性。从信仰的角度看,供奉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有其神圣性;但她制作的用品:麻绳、树枝杈、羊(猪)嘎拉哈、布条、铜钱、摇车、木锹、弓箭等易找易做,喜利妈妈及其制作方法和祭祀仪式全方位反映了锡伯族的衣食住行、思想信仰、心理特征,是民俗学的典型代表。

艺术性与学术性交融。喜利妈妈无论从整体形象还是局部挂件,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都充分体现了艺术性。尤其是举行仪式的场面、人们的服饰等,饱含了众多的艺术原素。而其从家谱角度看,是结绳纪事的家谱,有着鲜明的锡伯族特色;从文字学角度看,她是世界上古老的结绳纪事之范例,又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性。

历史性与现实性同辉。喜利妈妈信仰是锡伯族历史的载体、缩影,历史性显而益见。而敬祭仪式的时间,从大年三十悬挂直至农历二月初二,增加了节日气氛和民族亲情;求人制作和杀猪宰羊庆贺,幸福祥和,体现民族团结兴旺、和谐美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其现实意义。

喜利妈妈崇拜起源于结绳记事和祖先崇拜,喜利妈妈的具体祭祀物是古老的结绳纪事之范例,是有着鲜明锡伯族色彩的家谱之特例。众多锡伯家族喜利妈妈的衍化过程,足以表现锡伯族这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从由来到迁徙、从游牧到定居的演变发展历史,表现出锡伯人民创业的艰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而折射出中华民族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从甲骨文、结绳记事向文字记录的有史过渡的影子。

同女娲造人的神话一样,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化了的女人,以其寄托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繁衍兴盛,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在不断演化中,这些女人逐渐被神化,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平安幸福的图腾标志之一。喜利妈妈也最终成为锡伯族民族企盼兴旺的图腾标志。

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原始崇拜,浓缩了锡伯人家族、民族的历史,全国各地凡是有锡伯族人生活的地方,都有喜利妈妈的信仰,是锡伯族整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种文化特质。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特有的民间信仰活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在追求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