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胡赛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也在一位执业医生,他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及《群山回唱》并称为阿富汗三部曲,因为这三部书的影响力,他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翰·斯坦贝克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三部作品都是以20世纪后期阿富汗的历史为背景,来表现在战争、破碎和分离的废墟之上那闪烁不息的人性的光芒,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动心灵,让人落泪。可以说,胡赛尼是一位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

《灿烂千阳》跨越三十年,以女性的视角,记录了阿富汗的战乱史,及旧制度下阿富汗妇女多舛的命运,展现了在时代的推波助澜和家庭的影响下,三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追求上的觉醒、蜕变和提高。女性的进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这大概也是旅居海外的胡赛尼对故国美好未来的信心所在。

《出版商周报》这样评论这本书:“它是一部阿富汗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极其动人的故事。”

曾几何时,女性是柔弱的代名词,但女性却是撑起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最坚韧的力量,所以,有女性的地方,就会燃起爱与希望的光芒。从宏观上看,女性的成长与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从微观上看,离不开家庭和教育的培养。

本文将从微观角度,阐述父亲在女孩成长中的作用,及女孩所受的教育对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个人追求的影响。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1)

中文版《灿烂千阳》

一、父亲和教育的缺失,让娜娜成为一个自我意识狭窄,个人追求低级,低自我价值感的人

近几年,随着心理学在我国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于是总结出一个公式:缺失的父亲 焦虑的母亲=生病的孩子,其实,这个公式在遥远的国度阿富汗也同样适用,比如娜娜,就生活在一个病得很严重的家庭里。

01、残缺的家庭,消失的父亲,让娜娜一生都生活在对关系的渴求中

娜娜是一位单身母亲,是书中最先出现的女性,她活得很卑微,却生下了一位伟大的女儿,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对她的身世着墨不多,她在书中的份量如同她在人世间的份量一样无足轻重。

她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是一位地位低微的石匠,她当保姆时怀孕,被人赶了出来,父亲知道她未婚先孕后觉得脸上无光,和她断绝关系消失了,总之,“她小时候就不幸福”。

人是社会性的人,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寻求一种关系,以便能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

因此娜娜对关系有着超出常人的渴求,过分的渴求表现出控制,失控后会去诋毁或毁灭。

比如:在和扎里勒的关系中她表现出的是怨恨和诋毁。扎里勒每次来看女儿都会将女儿抱起抛向空中,这也是我们中国常见的父亲对孩子的亲密举动,但娜娜却这样说:“迟早有一天他会失手,她,玛瓦雅姆会从他的手指间溜下来,掉在地上,摔断一根骨头”。

在和女儿的关系中,她表现的则是控制。比如,她觉得扎里勒和女儿的亲昵只是为了赎罪,并没有把她当女儿。她以为她告诉女儿“真相”是为她好,实则是一种控制,藏着对失去女儿的恐惧。

我为你忍受了一切,你怎么敢这样,这怎么敢这样就把我抛弃,你这个恶毒的小哈米拉。

最后,当女儿去找父亲时,她吊死在一棵柳树上,她用极致的手段,控制了女儿的一生,让女儿一生都生活在对她的愧疚中。

在我们周围,娜娜式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分不清亲子关系之间的边界,常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你好”,殊不知,他们的“好”已经把儿女们压得透不过气来。

你害怕我会得到你从未拥有的幸福,你不想我幸福,你不想我过上好日子。

因此心理学家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越读胡赛尼的文章,越觉得他除了是作家、医生,也堪称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2)

带着治愈微笑的胡赛尼

02、被嫌弃,没有接受过教育,让娜娜成为一个低自我价值感的人,一生都深藏着对自己的嫌弃

父母像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对他的言行和态度里看到自己的样子,这叫镜映的自我。

父母,尤其是异性父母的赞美认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反之,孩子则觉得自己是糟糕的。

一方面,娜娜的自我价值感低,自己嫌弃自己。

父亲的态度,让娜娜感觉自己一文不名,她说:“我是一丛狗尾巴草,一丛艾蒿。”“杂草,就是人们拨起来扔掉的东西。”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里的松子也是一个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早年父亲对松子的嫌弃,让她自甘堕落,一生混迹于混乱的男女关系中。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是娜娜和松子这类女性的内在声音。

另一方面,娜娜把对自己的嫌弃投射到女儿身上,也嫌弃自己的女儿。

投射的意思是个体把自己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和他一样。

娜娜像嫌弃自己一样嫌弃自己的女儿,比如她骂女儿为“笨手笨脚的哈米拉(私生子)”、“不要脸的东西”。

就像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家庭,他们的奶奶或妈妈会嫌弃自己生的女孩,怎么看都不顺眼,如果追究起来,这些奶奶或妈妈小时候大多也是个被轻视的女孩。

娜娜式的女性,没有或很少受过教育,她们沿袭着上一代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下一代,让同样的遭遇一代代传递下去,完成了命运的代际传递。

娜娜也是个让人同情的女性,她在自己狭窄的世界里卑微地活着,拼命想抓住点什么,最后却一无所获,她一生都生活在被抛弃里,最后看似是女儿的离开让她放弃了生命,实则是自己放弃了自己。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3)

阿富汗女人和孩子

二、早年的爱与零散的教育,给玛丽雅姆的生命涂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促进她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她的人生有所超越

玛丽雅姆是本书的一号女主人公,她串起了书中的三代女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的命运的发展是整个故事的主线。

她是娜娜和扎里勒的私生子,人生的前十五,她和母亲住在泥屋里,父亲每周四会来看她。

不合法出生的出身,给玛丽雅姆的一生一个注定的开局,好在她得到过一些美好的东西,可以抵御一生的风寒。

1、心中有爱,人生有思考,让她收获了生命中的意外之喜

玛丽雅姆在泥屋生活的十五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母亲守护着她,父亲经常来看她,法苏拉赫毛拉给她念《古兰经》,亲爱的碧碧也会给她带来新鲜的东西。

其中,胡赛尼采用对比的手法,着重描写了父亲和玛丽雅姆的关系,前十五年,父亲给她了亲昵、礼物和微笑,但十五岁那年,父亲的态度来了个360度大转弯,不让她进家门,又眼睁睁地看着几个妻子把十五岁的她许配给一个四十五的男人,远嫁他乡。

紧接着胡赛尼又采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表现手法,把父亲对女儿的愧疚和爱又巧妙地呈现了出来。

像电影的主观镜头一样,作者通过九岁的莱拉的眼睛,记录了玛丽雅姆家门口停的一辆赫拉特牌照的汽车,巧妙地把线头埋伏在1987年,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

直到2000年阿富汗大旱,这个悬念才得以揭晓,那年玛丽雅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她打电话向有钱的父亲求助,才得知父亲早在1987年就去世了,那一年他去看望她,但她也没让他进家。

这种表现手法和情节的转承起合的方式很像曹雪琴的《红楼梦》,非常大气成熟,所以译者李继宏先生说:“《追风筝的人》的文笔稍显稚嫩,但这个问题在这本书中已经消失了。”

虽然扎里勒作为父亲,有失职的地方,但一分为二地看,从她对玛丽雅姆的爱也很动人。

玛丽雅姆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她的父亲会给她念新闻,给她讲泥屋之外的广阔世界,教她画画,法苏拉赫毛拉给她讲《古兰经》,这对玛丽雅姆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对玛丽雅姆也起到了启心明智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莱拉阻止拉希德打她时,她没有像她的母亲娜娜一样,认为别人对她的好是别有用心,而是接住了莱拉的善意,并回馈以善意,从而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开辟了一番新天地,为自己的生命赢得了爱和尊重。

《洛彬机时报》评论说:“胡赛尼对于日常生活本质的洞察及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与曲折性,”比如:

从那晚之后,玛丽雅姆便和莱拉共同做家务,在厨房,她们坐下来和面粉,切绿洋葱、剁蒜头、弄几口南瓜喂旁边敲木勺、玩胡萝卜的阿兹莎。

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赫然跃于眼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苦尽甘来的玛丽雅姆幸福的脸庞。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很深刻的,有些女性不喜欢母亲的控制与强势,并发誓不会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但成年后发现,自己也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所以说,不懂反思的人生,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呢?

但玛丽雅姆不一样,她超越了母亲,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华丽蝶变。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4)

阿富汗女人和男人

2、为爱勇敢,玛丽雅姆用大爱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善良的人也是懂得感恩的,她们往往是受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比如,莱拉只是阻止了一次拉希德打她,阿兹莎只是喜欢让她抱抱,玛丽雅姆就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过去的几个月,莱拉和阿兹莎变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突然觉得,若没有她们,她似乎无法忍受自己业已忍受了这么久的生活。

甚至为了救莱拉,她打死了正在行凶的拉希德,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被塔利班处以极刑,才有后来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为阿富汗的建设保存了力量,而玛丽雅姆也完成了从一个苦命的私生子到一个英雄母亲的蜕变,用大爱谱写出了人间大义。

龙应台在对医学生的演讲中说: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忧郁症患者开药,但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比忧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议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是的,文学是心灵的X光,它照得到空。”

中今中外,弃医从文的人很多,比如国外的渡边淳一、契诃夫,国内的鲁迅、毕淑敏,他们看惯了生老病死,不是更麻木了,而是更慈悲了,他们才会以文字为工具,告诉你生命的意义。

胡赛尼身兼作家和医生,他的作品也是一道文学的X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照得纤毫不差。

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母亲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样死去并不算糟糕,对于一段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5)

阿富汗女人和孩子

三、父亲的远见卓识,培养孩子的智慧,托起孩子的梦想,激发出孩子崇高的精神追求

1978年阿富汗改国号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同年,本书的二号女主公人莱拉出生,她升华了故事的主题,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莱拉的家庭比较幸福,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很爱她,尤其是爸爸哈基姆,个性温和,上过大学,曾经是一名高中教师,非常重视莱拉的教育,他说:“女儿就是他的一切,除了安全,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亲对莱拉的教育的重视,为莱拉的一生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智慧的爱。

01、教育,让莱拉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得以在艰难的岁月里巧妙地生存下来

教育,不仅是增加知识,更是增长智慧.。

莱拉是个智慧的女孩,比如:她为了让塔里克的孩子合法地生下来,她打消了离开的念头,答应了拉希德的求婚。她知道,那场战争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亲人和朋友,肚子里的孩子是她和过往生活的一丝联系,她不能带着塔里克的婴儿去荒凉的难民营冒险。

就如现在社会,当人们遭遇危险情况而自己又能力有限时,我们并不推崇无畏的牺牲,而建议采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莱拉的智慧还表现在处理和玛丽雅姆的关系上。莱拉知道玛丽雅姆对她是有敌意的,但她知道,玛丽雅姆是无辜的。当拉希德再一次打玛丽雅姆时,她挺身而出阻止了他,从那以后,玛丽雅姆对她的态度就改变了,她又借机邀请玛丽雅姆去院子里喝茶,并用一句中国的谚语“宁可天天饿肚子,也不能一天没茶喝”来拉近和玛丽雅姆的关系。

莱拉和玛丽雅姆交换了一个眼神,坦诚的、会意的眼神,在和玛丽雅姆这次匆匆的无声的交流中,莱拉知道她们已经不再是敌人了。

人际关系黄金法则告诉我们:你想让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先怎么样对别人。莱拉运用自已的聪明智慧完美诠释了人际关系黄金法则,使玛丽雅姆和她成为了朋友,进而发展出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感情。

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胡赛尼灿烂千阳)(6)

阿富汗的现代女性

2、教育,让莱拉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人

莱拉的爸爸是个相当有远见卓识的人,在他的框架里,女孩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女孩一样是祖国需要的人,国家的建设,也需要女人的参与。

他对莱拉说:“我希望你明白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但教育不能等,你是个聪明的女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

拿破仑有句名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胡赛尼通过哈基姆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思想,没有女性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在一点上,胡赛尼和拿破仑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莱拉的成长中,爸爸一直视她的教育为头等大事,比如:按时送她上学,内战爆发,她让莱拉辍学,自己亲自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他还对莱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莱拉和塔里克去认识红城,去参观巴米扬大佛。

他说:“在我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这样的寂静、祥和,我希望你们来感受一下,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它丰富的过去,你们知道的,有些东西我可以教你们,有些东西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但有些东西,怎么说呢,得你们亲自去见识和体会”。

比如很多学校组织孩子参观名人故居、革命圣地或烈士博物馆,也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莱拉所受的教育,托起她的梦想,提升了她的思想境界,让她超越了个人的享乐和仇恨。2002年,本•拉登被赶出阿富汗的大城市,曾经爸爸在她心中埋下的种子也发芽了。

“这不是我们的家乡,喀布尔是,而且那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为它做点事情,我想做出贡献”。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航天工程奠基人钱学森,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便和夫人商量着回国为国效力,他的回国,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历尽磨难的国家,创伤正在修复,万物正在吐新,莱拉万水千山走遍,又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义无返顾地投身到家乡的战后重建中去,这样的信念和追求,那么地高尚,那么地震撼人心。

我们大胆想像一下,有莱拉这样的母亲,她的两个孩子,也将会成长为栋梁之才,这是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希望。

综上所述,三代女性,父爱之于她们,教育之于她们,娜娜是完全缺失的,玛丽雅姆是片断的,莱拉则是相对完整的,在自我意识和个人追求上,娜娜是自我否定的,她的追求仅限于生理层面,活着就好;玛丽雅姆有了自我反思,个人追求在于心理层面的满足,她会去爱,去包容;而莱拉则是自信的,她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所以她会投身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家庭,不管基础多么薄弱,只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就能逐步摆脱贫弱,走向独立和富强。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