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字型基本字根总表(你每天都在用的五笔字型的来历)
严寒笼罩着华北平原,保定城里风雪弥
漫。夜深人寂,只有华北终端设备公司的会议室里一直亮着灯光,
不时传出“嗒嗒”的击键声。一个月前,王永民带着四名青年助
手赶到这里,向公司商量借用带有汉字系统的微型电子计算机,验
键编 证他的 码方案。一个小地方的无名之辈居然要搞 键编
码方案,很难使人相信。这个公司的用机时间和房间都很紧张,经
过一再要求,才 同意他们夜间在会议室试验。就这样,他们每夜
“五笔字型”作为一项重要发明在郑州通过
省级鉴定。操作员对拿来的任选文稿,当场每分钟打出 字 。
名专家评比这个方案:理论扎实,构思巧妙,输入速度达到了世
界最高水平。我国计算机权威郑易里老先生专程从北京赶来,激
动地宣布:“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方同日而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此时此刻,王永民心潮翻腾,感慨万端:几年的心血没有白
费,少年时代的梦想终要成真,计算机、信息时代和古老的中国
文化终于融为一体,它为中国文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
也让他想起昔日艰辛的岁月。
王 永民 年 岁那 出生在河南省南召县的河冲寨凹乡。
年,他就参考《四体百家姓》学会了刻真、草、隶、篆各种字体。
从小,王永民抱负不凡,一心想搞发明创造。他给家里制作精巧
的捕鼠机,帮妈妈改造了纺花机,还经常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将
书上画的风向计、日影计时仪、小汽车、小火车等做成实物。他
也经常异想天开。一天,他意外地发现,弯曲的管子可以把水从
低处带到高处,灵机一动,精心造了一个自以为可以引水上山且
永不停歇的“永动机”,当然,这项制作没有取得成果。
年夏 天, 王永民 考上 了南 召县的 最高 学府 南召一
中。
六年的中学生活,王永民在文学方面显露才华,数理化的成
绩也出类拔萃。他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科技大学”,
第二志愿填的仍是“中国科技大学”。在 年的高考中,王永
民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
在南召一中举行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品学兼优的王永民代表
毕业生上台讲话。他大声疾呼:“翻开我们学过的物理、化学课本,
上面印的都是外国人的头像。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伟大的发
明创造,把头像也印在课本上……”他这句“名言”在全校流传,
激发过不少青年学子的雄心壮志,但也有一些人称他是“想把自
己的脑袋印在书本上的狂妄家伙”。
六年大学生涯,对王永民来说,是一段艰苦拼搏的历程,清
晰地留下了他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身体瘦弱、衣衫破旧的王永民,
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名列前茅,成了六二级里令人瞩目的佼佼者。他
雄心勃 岁当教授,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 勃,期待着毕业后
人,让他这个中国人的头像也印在课本上。
走出大学,王永民和一些同学到有“南大荒”之称的辽宁盘
锦一个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在盐碱滩上学种水稻。一年半后,
他又被分配到四川永川的山沟里,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他满以为
事业的风帆将由此扬起,谁知报到不久,病 岁 魔接踵而来。从
到 岁,他在永川度过八年,这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却
在病榻上消磨了六年。事业无成,雄心难寄,王永民精神上的痛
苦更深于疾病对他的折磨。
“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王永民用这两句诗自
我解嘲。他无可奈何地调回老家南阳,在地区科委当一名办事员。
年秋天,南阳地区科委承担了省重点科研项目汉字校对
照排机。十年动乱中壮志未酬的王永民,作为科研管理干部,主
动请缨,担负起了这项高、精、尖的科研重任。
王永民想找一个现成的编码方案,发扬自己在计算机硬件上
的特长,设计一个键盘。然而,几经奔波,他第一次失败了。
数以万计的汉字如何进入只有 个英文字母键位的现代计
算机,被视为举世难以征服的“癌症”。西方报纸上有人惊呼:
“中国文字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有人洋洋万言历数汉字的“拙
劣”和“罪孽”;国内也有人断言:“不废除汉字,中国就不能进
入信息社会。”一些外国公司乘机向中国倾销笨重低效的键盘,似
乎中国所遇到的难题,只有洋人才能解决。
王永民意识到,自己所要解决的远不只是一个照排机的问题。
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攻克汉字输入的难关,是历史赋予这一代
人的光荣使命。他决心投入这个常人难以问津的领域,哪怕只是
给后来者当一块铺路的石子。
汉字编码方案的研究工作,涉及语言文字学、计算机科学、工
程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他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开始,由
天书般的《甲骨文编》《说文解字》到《中华大词典》《现代汉语
词典》等,对汉字作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一向被看作难学、难
解、难写、难用的汉字,原来是既复杂又简单,只要横、竖、撇、
捺、折五种基本笔画,就可以构成几万个单字;原来每一个汉字
又是由一个个字根按一 个 定的程序和位置拼合起来的。英文有
字母,那么汉字又有多少基本字根呢?
他在字海里遨游,并和助手们把《现代汉语词典》上的
多个汉字逐个分解,把每个字所包含的字根分别抄成卡片,然后
把几万张卡片 多 个字 根。 又把 分类统计、登录排序,找出
多个常用汉字分析一遍,归并成 多个字根。没有计算机,全
靠手工劳动。这是国内外编码研究中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工作,在
此基础上他编成了《汉字基本字根频度表》和《汉字基本字根实
用频度表》, 优选出了 个字根,可是,搞完后才发现“驴唇不
对马嘴”,土洋无法结合。两年心血又换来一次沉重的失败。
就在这个时候,副省长罗干听取了王永民的汇报,并立即决
定把这项工作列为省重点科研项目,同时把任务交给这位年轻的
工程师。这无疑是给一个徒步跋涉者牵来了马,备好了鞍,王永
民可以跃马飞奔了。他毅然舍弃了已成为全国四个先进方案之一
的 键《汉字层次分解编码方案》,提出了更高目标,保证“一
年为期,拿出成果”。
为了研究一个键数少、码长短、效率高、重码少的理想方案,
王永民在数以万计的数据中寻觅、探讨。键数减少重码必然增多,
许多科研工作者为此伤透脑筋。
王永民在深入钻研中发现,“汪”“汗”末笔不同,“只”
“叭”字型不同,要是在这一类字的最后加上一个标点末笔字型的
识别键,不是可以做到压缩键位、缩短码长、克服重码兼而得之
吗?他的设想被证实了,末笔字型识别原则成了国内外汉字编码
中的重要创造。
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虽然处境艰难,却乐在其中。王永民
桌上的卡片在节节上升,摞成一座攀登绝顶的阶梯,编码方案的
键数则在逐级下 键降 键 , 又 从 到了 键降到了 降,由
键 。
王永民作为“中国汉字电脑技术赴美演示团”的
主要成员,来到美国。从旧金山到洛杉矶,连续一星期紧张的展
示活动,从纽约联合国总部到费吉尼亚,又是十多次场内爆满的
学术报告会。参观者看到洋电脑里居然出现一串串汉字,情不自
禁地惊叹:“太妙了!”“简直不可思议!”在联合国总部,操作员
字的精彩表演,使那里的官员们不敢相信自己 每分钟输入 的
眼睛,当即要求传授这项技术。当月,美国的一些报纸和纽约的
电视,作为一项奇迹,报道了汉字“五笔字型”。北美《华侨日
报》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赫然写道:“举世称难,今迎刃而解。”一
些报道承认:“中国人最终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世界性难题”,
“输入速度快过英文” 。
“五笔字型”的问世,征服了汉字输入电脑这一举世称难的
“癌症”,在古老汉字与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
无阻的彩桥,使一度被指为“必须废除”的汉字,重新扬眉吐气,
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
“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的名字,随着这项具有划时代科学
创造传遍全国,飞向世界。海内外报纸把他誉为“中国电脑时代
的‘ , 。 毕昇
科学发展史告诉王永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崭新的
技术交给社会,让千百人熟练掌握。已经担任省计算中心副总工
程师和省中文信息研究会理事长的王永民,毅然开始了新的跋涉。
在省科委领导的支持下,他大胆地把活动的舞台搬到首都北京。
普及推广工作比发明创造更为艰巨。
他跑遍京城,到一个个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去宣传和演
示 , 帮 助 培 训 技 术 力 个人听, 量 , 有 人听,他去讲;只有
他也去讲。同时,他还把软件和汉卡免费送交一些单位试用,不
要钱只要用户的意见。
两年 之间, 五笔字型”随着他的脚印走进了党中央、国务院、
外交部、邮电部等上百个 多 中央机关和十几个省、市,在国内
家方案的角逐中,被专家们誉为“处在塔尖之上”。
国 家科 委 、 国防 科 工委 和 许 多省 、 市相 继 召开 大 会 ,印 发
“ 红 头 文 件 ” , 推 广 应 用 “ 五 笔 字 型 ” 。 一 个 学 习 掌 握 “ 五 笔 字 型 ” 、
加速汉字电脑化的浪潮,在全国掀起……
改革开放,大浪淘沙,多少名扬一时的人物,来去匆匆,如
昙花一现。而王永民的名字前面却在不断增添着令人钦慕的头衔: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他又是全国十大科技实业家之一, 年国务院授予的十大劳模
之 一。
王永民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为了让“五笔
字型”尽快地造福社会,王码电脑公司将本来可以产生百万元效
益的最新成果王码 版汉字操作系统软件 ,向国内不加密开
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在讲话中说:“作为一个科学
家,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作为一家公司,损失数以百万计的金钱,
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在国内外电脑界也是没有先例的。
我们的社会应当提倡这种精神,应当表扬这个创举。”
众志成城,硕果累累。王永民带领他的一班人斩关夺隘,围
绕“五笔字型”,开发出一系列的新技术、新产品,包括一机多用
的“王码 桌面办公系统”,专为我国报业、出版业研制的“报
业高效录入机”,还有国内首创、可广泛用于汉字信息库管理的
“全文检索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海外华人急需的“简繁汉字系
统”等。五千年高龄的汉字在返老还童,古老的中国文化在重放
异彩。一个电脑文化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王永民说:“这是中
华民族源远流长、滔滔奔泻的智慧之流冲拓的新时代。”
当您拿起一份刚印出的文件,或翻阅当天的报纸;当您浏览
新出版的杂志,或环顾琳琅满目的新书时,你是否注意到,这些
印刷物绝大多数已不再用铅字排版,而是靠“五笔字型”输入,经
电脑排版印刷而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