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视觉设计(国庆花坛总设计师)
每年国庆期间,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伸,立体花坛都是市民游客集中打卡的地方。国庆花坛总设计师、北京城建园林集团设计院专家工作室负责人蓝海浪也已经连续25年参与设计。
“每年的国庆花坛都是一本微缩的园林版历史册。”蓝海浪说,除了记录,创新也是他们的追求。他常常从抖音、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寻找灵感,“未来的立体花坛会越来越体现年轻化的特点,也将更加关注每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庆花坛总设计师、北京城建园林集团设计院专家工作室负责人蓝海浪。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今年花坛设计更趋年轻化、接地气
新京报:每年的国庆花坛都记录展示了国家一年以来的重要历程,今年有哪些重点主题?
蓝海浪:没错,这是国庆花坛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当年热点的同时展望美好未来,尤其作为园林人,我们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祝福祖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且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即将到来,花坛设计中重点体现了这些主题。
先从天安门广场中心大花篮说起,花篮底座设计摆放为一大朵葵花图案,展现“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寓意。花篮中选择了向日葵、山丹丹、映山红、红梅等花卉来体现红心向党、奋勇拼搏的精神。
长安街沿线布置主题花坛10处,分主题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未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这其中,首次增加了“春夏秋冬”四个花坛,记录百姓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
位于东单的“创新引领”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新京报:今年的花坛设计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蓝海浪:国庆花坛正式在长安街上亮相后,北京接连遇到几次降雨,但很多市民游客还是冒雨去拍照留念。我们总结,花坛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轻化的特点,这也是我们未来立体花坛设计的重要方向。
今年最受欢迎的主题花坛是位于东单西北角的“创新引领”。这一主题涵盖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机械臂等,用鲜花打造了流转的银河与星轨。其中“祝融号”还进行了卡通化拟人化处理,十分可爱。此外,还尝试增加了一些互动性装置。
目前,国庆花坛的整体呈现可以说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体量不是很大,但既能涵盖国家宏观层面议题,同时也非常接地气。
新京报:怎样保证这样的年轻化设计状态?
蓝海浪:设计要求一年比一年高,难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增加了“春夏秋冬”的概念,那明年又将如何?这是我们每年都会发愁的事情。我们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也希望从社会力量中获得灵感和支持。我们每年会邀请专家和高校设计团队参与意见,我自己也会刷抖音、玩B站,接触年轻人和新鲜事物,以保证每年的设计都有创新。
位于东单的“高质量发展”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从设计到施工落成需要半年时间
新京报:一组立体花坛从设计到最后组装成型,要多长时间?
蓝海浪:要半年左右。有些设计并不是非得限定在一个时间,可能现在我们就得考虑明年的国庆花坛方案。
从有想法到落地,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很漫长、很复杂的。一个花坛并不是一个设计师做出来的,可能是一个团队。立体花坛的核心设计团队一般是8到10个人,但我们整个设计院近200名设计师,都会协助我们做方案上的补充。
新京报:每个花坛都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如何做到多而不乱?
蓝海浪:正如你所看到,很多元素是比较散的,需要把它们规整到一起。例如“创新引领”的航空主题,我们用了螺旋圆形元素,将散点聚拢到一起,又有星河的意味。“高质量发展”中,则使用线条元素,向上箭头和底部横向动车组,有机形成放射状,具有力量感,使得构图设计看起来具有整体性,不会多而乱。
位于东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随时记录灵感,25年写了近40本笔记
新京报:20多年前,你如何接触到立体花坛设计这样一个“小众领域”?
蓝海浪:其实更多是爱好。我的老家是广西南宁,是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我天生喜欢大自然,从小爬山、游泳、上树,七八岁就开始在家里养花鸟鱼虫。养花就像对人一样,想要培养好,需要有情感交流。
1995年,我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花卉老师带我们去天安门广场实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国庆花坛,从此就被深深吸引。1997年,国庆花坛正式成立了设计团队。
我自己在家也做了一个小花园景观,一方面是立体花坛的实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做公益性推广尝试,给城市提供一种可能性,让人们在家能拥有一片自然。
新京报:你的办公桌上有一摞笔记本,这是用来记录灵感的吗?
蓝海浪:对,我出门习惯背双肩包,里面装着我的工作证、图纸资料、笔记本。这样就可以随时记录下见闻和灵感,25年里,我已经写了将近40本了。有时候从梦里醒来,就立即做记录,都是很碎片但灵光一现的时刻。
我还喜欢长跑、滑雪,以及各种球类运动,此次冬奥会主题的花坛设计中,添加了专业运动员、业余爱好者还有玩滑板的小孩等形象。这是因为我去滑雪时注意到,冰雪运动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对花坛进行这样的设计,能让市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位于东单的“强国有我”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坚持国庆立体花坛的鲜花使用率达到95%
新京报:你认为,国庆花坛的设计多年来有怎样的整体变化?
蓝海浪:以天安门广场的花卉布置为例,广场上的花坛布置始于1984年,经历了“五饼式” “画卷式”“花篮式”三个阶段。
1986年,天安门广场上首次摆放立体花坛,被称为“五饼式”。广场中心布置喷泉花坛,在广场四角布置四组立体花坛。
2000年开始,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设计调整为“画卷式”。广场东西两侧各布置一组160米长的大型立体花坛。
2011年至今为“花篮式”,广场中心布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两侧绿地在“五一”“十一”期间布置花柱、花球、花带。每年大花篮都会被重复利用,形式也沿用到现在。
新京报:你从事国庆立体花坛设计有20余年,有哪些要求是不变的?
蓝海浪:我们一直坚持鲜花花卉使用率基本达到95%,使之可以被真正称为“立体花坛”,实现这一目标其实并非易事。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团队。我们是专业做立体花坛的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创新引领”设计中,我们使用蓝色花卉和流转的圆形,表现星轨运行,而不是其他仿真手段。
此外,科研团队负责温室花卉培养研发,保证花木在10月1日达到最佳观赏状态,还能够应对北京初秋户外的天气状况,并尽量延长鲜花的观赏期。施工团队要保证施工进度和花坛装置的适应能力,在安全的前提下完美体现设计。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姚远 刘婧瑜 摄影记者 李欣侗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