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鲜卑与北魏(揭开谜底北魏开创者)
各位客官久等了!
上一期[趣说盛乐]中
我们了解了 @鲜卑民族 的由来
而在檀石槐之后,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
便是建立北魏、开启南北朝时期的 @拓跋鲜卑
来!
敲重点!
跟我一起念:
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
只要知道拓跋鲜卑的由来
也就知道了北魏到底从何而来
当然也就知道了南北朝的开端
那么……
你可真是太秀了!
本期
就跟着小盛
一起揭开拓跋鲜卑由来的谜底吧
嘎仙洞——拓跋鲜卑先祖石室山洞,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寻宝电影当中
所以一提起山洞,总让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约两千年前
拓跋鲜卑的先祖
就是从一个名叫“嘎仙洞”的山洞里走出来的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族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端。洞口朝西南方向,南北长92米,高20米,宽27.8米,呈外大里小状,洞中可容数千人。洞内出土有石器和陶器等物,说明拓跋鲜卑的先人曾在此处长期居住。
盛乐博物馆嘎仙洞场景还原
据《魏书·乌洛侯传》所记,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3月,乌洛侯国遣使朝贡,从东北森林来到大同平城。乌洛侯国使者向魏太武帝拓跋焘报告:“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即北魏先祖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
魏太武帝拓跋焘闻之十分高兴,于是派遣使者跋山涉水于当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先祖旧墟以最高祭祀礼仪,以马牛羊三牲为供,举行了盛大的祭天、祭祖典礼。然后刊刻祝文于先祖旧墟洞内石壁之上,并在洞外立桦木,然后返回平城。
嘎仙洞石刻祝文
1980年7月30日
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考察时
发现了这段凿刻于花岗岩上的祝文
祝文字迹大多可辨清
叙述了拓跋鲜卑南迁的历史,以及崇信佛教等事
拓跋焘派人祭祖刻在石壁上的祝文
是见证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原始档案”
它证实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的先祖旧墟
揭开了拓跋鲜卑由来之谜的面纱
拓跋鲜卑的两次南迁
在中国中古史上,鲜卑族的迁徙是引人注目的。这种迁徙的主流,是居于今蒙古草原东部的鲜卑人一批批向西迁或南下进入内地,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在这些鲜卑部落中,拓跋鲜卑的南迁影响最大。
拓跋鲜卑的第一次南迁:
据《魏书·序纪》记载:“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这是史书所记拓跋鲜卑的第一次南迁。“大泽”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呼伦湖,当地通称达赉湖。
盛乐博物馆驯鹿悬浮成像
东汉初年,以狩猎为生的拓跋鲜卑部落乘匈奴西迁之机,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来到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在呼伦湖、二子湖等地安家落户,开始由狩猎转向畜牧业。
呼伦湖
拓跋鲜卑的第二次南迁:
据《魏书·序纪》记载:献帝南迁后,又以“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但因“时年衰老”,只好将其再迁的使命托付给他的继任者圣武帝诘汾。诘汾受父命二次南迁,始居匈奴故地,时间约为公元167年。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经过西汉多年汉匈战争,双方实力大减,彼此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南下附汉,北匈奴遭受东汉和南匈奴兵多次攻击而分裂,一部分西迁,一部分滞留漠北,还有一部分南迁。鲜卑和乌桓正是匈奴故地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举族南迁的。
拓跋鲜卑南迁地图
鲜卑民族就是沿着我们看到的地图,以驯鹿为交通工具,或拉、或驮,从嘎仙洞经呼伦贝尔来到盛乐。
公元258年,迁移到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建立了拓跋鲜卑第一个政治中心——盛乐;
公元386年,召开部落大会代王即位,不久改称魏王,史称北魏;
后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公元493年,再度南迁建都洛阳,拓跋鲜卑从草原走入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的中原与北方地区统一的封建制政权。
北魏王朝的先人
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
最终定鼎中原
鲜卑民族如果一直生活在大鲜山,也许就不会有后边精彩的历史,正是他们对新生活的不断向往和追求,谱写了入主中原的辉煌历史。
盛乐博物馆
客服:0471-7380002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