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1)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2)

编者按:近期,梁肇佐老师应邀为国家图书馆录制《壮乡民俗秘境》系列非遗课堂,向全国推介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强非遗知识的普及,加深读者对我市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成果的了解,现将其课程内容整理刊发。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3)

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广西参加第六届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壮族民歌之丰富世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壮族民歌调数以千计。在众多的壮族民歌中,目前公认影响最大、旋律最优美的是壮族三声部民歌。2008年,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流传于广西马山县、上林县、忻城县等红水河流域大石山地区的壮族民歌,因其由三个声部构成,而被称为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播的核心区域是马山县,目前在马山县还有不少三声部民歌演唱团体,其中有专业的演唱团体,有学校的演唱团体,也有民间的业余演唱团体。三声部民歌壮语称为 “欢哈” “欢三顿”。

1981年,著名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马山县古零乡采风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民歌,这种民歌与他平时所常见的民歌完全不同,是由几个声部构成的,他如获至宝,心中欣喜若狂。他邀请同行来到马山对这种独特的民歌反复进行深入调查,并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进行研讨,最后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壮族三声部民歌。范西姆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极具学术价值的文章,题目叫《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在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的《华侨周报》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后,三声部民歌更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4)

2017年2月,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

“中原古韵——第八届中国(淮阳)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式表演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现,推翻了国外某些专家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臆断,填补了壮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壮族三声部民歌被誉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会唱三声部民歌的歌手已不多,只有不到10人,可以说这一独特的民歌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批热心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音乐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壮族三声部民歌这一民族音乐瑰宝得以起死回生,重见天日。

壮族三声部民歌奇妙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三个声部构成方式。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作陪衬和声,各声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代表主旋律的第一声部、第二声部,一般由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2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歌词一般是五言四句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有严格的腰脚韵。五言四句歌词符合壮歌的普通押韵规律;五三五言六句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的末尾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相互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相互押韵。这种独特的押韵形式使三声部民歌演唱起来显得格外优美和谐。就曲调而言,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5)

壮族三声部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温桂元

在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保护传承中,马山县古零镇一位名叫温桂元的歌者常常被人们提起。温桂元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34年,是目前健在的传承人中年纪最大的歌手。他一生对壮族三声部民歌极为挚爱,经他手搜集和创编的民歌多达4000多首。他不仅热心培养三声部民歌传承人,还组建了以村民为主要成员的百灵演唱队,演唱队里有他的一家三代人包括儿子、儿媳和孙子。2007年6月,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温桂元在自己的家里建立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

后来,为了进一步扩大传承队伍,马山县文化部门又先后在县里的城北小学、城南小学等几所学校和县文化馆建立了传承基地。与此同时,文化部门的文艺工作者不断加大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创作,一批极有传统韵味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并对外传播,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濒危状况得到了逐步扭转。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6)

2013年8月,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团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民歌本是山野之歌,在人们的认知里,一般难登大雅之堂,但壮族三声部民歌似乎是个例外,不但被全国各地邀请前往演出,还曾受邀出访世界多个国家。2013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团被国家文化部选派参加“中国蒲公英(2013)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出访欧洲多个国家,并首次进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获得良好的世界声誉。现在,一批优秀的演唱曲目已被人们所熟知,如《生活美如霞》《鹧鸪岭上叫》《美丽姑娘江》《风流几年先》《唱起山歌迎你来》《蓝天广朗朗》等。(END)

【作者简介】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7)

梁肇佐,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出版的著作有:《红水河》《远天星的诱惑》《壮族歌圩调查研究》《民族文化呈现与思考》《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保护研究》等。2016年主持市级研究课题《壮族刺绣研究》并结题出版;执行主编《南宁歌谣集成(壮族卷)》《老南宁记忆》;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广西粤剧百年图史》。2013年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6年理论专著《壮族歌圩调查研究》获广西政府文艺最高奖铜鼓奖;2018年12月,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联联合授予首届广西文艺花山奖•创新奖。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8)

信息来源:南宁市文联

nnslyj

壮族民歌十大特点(民俗壮族三声部民歌)(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