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山东手造·烟台优品

虎啸深山、鹿鸣翠谷、秋菊傲霜、红梅吐香……走进周学玉的个人工作室,各式各样的草辫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宛如进入神奇的草辫世界。

“草辫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项传统技艺,记载着中国几千年的生活景象和历史信息。如今,它在世界各地广受喜爱,充分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莱州草辫非遗传承人周学玉说。

对周学玉和其他草辫从业者而言,从事草辫技艺,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更能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彰显文化自信。

草辫源于农村源于生活

作为一项民族工艺,莱州草辫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它发源于莱州沙河镇的农村地区,得益于当地自古以来发达的农业,最开始用的原材料是小麦秆。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1)

“草辫是古人在劳作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技艺方法,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周学玉说,一开始,人们只是用小麦秆辫个小玩意用来哄孩子,慢慢地掐出好多辫子来,逐渐形成了草帽、草鞋、茶杯垫等日用品。

据史料记载,莱州草辫有囫囵草、扩草3根草、5根草、7根草等辫成的,花样各有不同,但基本掐法一致,即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经过压、挑,几根麦草,左右上下看似龙飞凤舞,变化万千。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2)

据《莱州市志》记载,莱州草辫发展到“明代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成为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十九世纪中叶,鲁省辫商云集沙河,坐庄收购,由烟台青岛装船外运。仅三五年间,沙可便成为全国草辫生产出口的中心。”

仅仅通过草辫,草辫艺人们能掐出200多个品种,其中莱州草辫四大名产“沙河白”、“沙河黄”、“莱州花”沙河锯条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辫。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3)

新中国建立后,莱州草辫得以飞速发展,相继建立了址在沙河的益新草辫厂及址在莱州西关的掖县育新草辫厂,草辫品种从传统的四大名产等十几个品种,增加到二百多个品种,以掐辫子为业的妇女遍及莱州乡村。期间,到莱州学习草辫技艺遍布全国100多个县市,莱州草辫因此蜚声海内外。

将现代创意融入传统技艺

“从小我就跟着奶奶掐辫子,后来用辫子做草帽,用玉米皮编织篮子、筐、坐垫、草鞋等,在耳濡目染中就跟草辫结了缘。”说起自己的草辫情缘,周学玉笑着说道。

在她的记忆中,每天饭后男人们出去务农,妇女们就围着坐在一起,每人腋下夹一捆麦草,一边聊天、一边掐辫子,成了日常生活状态。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4)

田间地头的麦秆、玉米皮等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物,经他们的巧手编织,化身成为精美的手工艺品。一根根草辫,传递着手工的温度、淳朴的乡情与美好的回忆。

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她日后对草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在当地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工作。2000 年,她从企业辞职,全身心投入到对传统草编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来。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5)

莱州草辫花纹结构美观、朴素,展出的是一种原创性美的特点,用它编制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如草帽、草扇、草席等,使用方便快捷且无污染,是很好的环保产品。“同时,将麦秆、玉米皮、野草等废物利用,响应了国家禁烧秸秆的环保要求,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周学玉说道。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6)

如今,传统草编制作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创意。她介绍说,以前的草辫,更多是实用性的草辫制品,如茶壶垫、杯垫、椅垫、草帽、果盒、草编包、提篮等。随着人们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各种欣赏性草辫制品越来越多,包括各式各样的花卉、禽、兽、山川、树木、草贴画及草编工艺画等。

“其中,草编工艺画是今年刚研发设计的新作品,融合了民族工艺和现代元素,属非遗文创,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她说道。

扛起传承民族工艺历史责任

莱州草辫1500年的历史,不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手工技艺基础性资料,原始手事业发展资料,不仅创造了重要经济价值、实用价值以及原创的美学价值,还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影响着、改变着当地的民俗、民风,陶冶着人们的精神情操。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7)

但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事掐草辫的人很少,多在70-80岁的老太太,做为消闲掐辫解闷,而且品种单一,会掐10种左右花样草辫的老艺人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周学玉分析认为,各种草艺品的创新发展替代了单一的草辫生产模式,掐草辫的经济效益不如其它行业,市场销路也越来越窄,生产草辫的原材料越来越少、甚至无处寻觅。

作为莱州草编非遗传承人的周学玉忧心忡忡,她决定通过各种方式,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这些年,我在多地参加过展示,希望将莱州草编的故事传播给大家。”周学玉讲了一个故事,在参加上海非遗城的展会时,向一位孩子讲解了草辫的选材和制作过程,他满脸好奇和震惊,原来这么美的艺术品居然是来源于田间不起眼的秸秆、野草等。

非遗海派毛线编织技艺(一双巧手传承民族技艺)(8)

周学玉感触很深,城里的孩子很难真正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对大自然少了一些体味和感悟。因此,她希望能让草编工艺进校园,不仅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更能通过学生的亲身观摩,体验民俗文化技艺,激发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

如今,她被烟台青少年宫聘请为草辫非遗老师,为城里的孩子们躬身教授草辫课程,将多年的希望和热情注入到“后浪”身上。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视频摄制 王一鸣 李歆茹 通讯员 周俊勇 摄影报道

责编:李歆茹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