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沟历史(马荣宪汪沟民俗风情)

汪沟历史(马荣宪汪沟民俗风情)(1)

汪沟民俗风情

好客山东,礼仪汪沟。自古以来,汪沟一带就民风淳朴,重情重义。在婚丧嫁娶打墙盖屋方面,就特别注重礼仪。

比如邻里亲友之间的交往,疏密远近的程度在于能否经常“走动”,遇上“红”“白”事,打墙盖屋或病灾,亲戚朋友都要一齐来帮忙和探望。在农村交往中,邻里和睦有时重于亲戚来往,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之俗语。亲友来往经常被视为关系密切,时间久了不走动就等于“断了亲戚”,故有“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之说。

家里来客人时,主人要迎出门外,入宅院后,让客人先行或牵手并行。客人入室后,主家人都要站起,以示尊重,然后互道称谓,主人随即让客人入坐并占上首,自己在下首陪坐。主人向客人递烟或献茶时要出双手,客人须站起用双手接过,以示谢意。就餐时,客人坐上首,先给客人斟酒,主人先饮,有“先喝为敬”之说。然后主客共饮。吃菜、用饭也以客人为先,但每次主人必须先拿筷、晚放筷,并将比较高档的菜肴放于客人近前。客人用菜、饭时要注意姿式、动作,响声要小。根据条件,饭菜要尽量符合客人口味。酒毕用饭须客人先说,主人才能上饭。要待客人先吃足后主人再放碗筷。客人告辞要向主人道谢。主人让客人先行,并送至大门外或村头。如客人乘车,则为客人打开车门,如骑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则代客人推车送一段路程,然后挥手告别。

在贺房或乔迁新居时,境内居民建新房要在门框、窗框、脊檩、屋梁上贴红对联,上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安门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大吉”之类吉祥祝福语。有的燃放鞭炮,以图吉利。在奠基、上梁和竣工时,分别宴请工匠与帮工,竣工宴请最隆重,谓之“完工酒”。建房期间,亲朋好友要送礼以示“援助”,俗称“倒情”。居民迁入新居,亲朋相约前往祝贺。礼品多以炊具为主,配以食品、烟酒之类,谓之“温锅”。主人要置办酒席,邀请新邻居作陪与祝贺者豪饮,祝愿家庭万事如意及邻里和睦。

在村上,结婚称为婚嫁 旧时婚姻皆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昏义》称周代婚仪全程有“六礼”,即:纳梁、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相亲,又称“见面”,俗称“相媳妇”。即通过媒人将素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约到一起,相互接触认识。

定亲,相亲过后,如果双方满意,下一步就是定亲了。在解放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候,没有相亲,只有议亲。议亲即经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请“二宅先生”测过八字,若无冲克,即可定亲。在费县定亲不叫定亲,叫递手布子(手布子系费县方言,即毛巾)、下谏子、传启等。

送日子,又叫“递谏子”。当结婚提上议事日程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选日子。一般由男方提出结婚的要求,由媒人去女方家说知,女方同意后,媒人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男方的生辰八字放到一起,拿到风水先生面前,请他给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

下催妆,结婚前一至三天,男方选择吉日,派人到女方家送新娘嫁衣,即为“下催妆”,又叫“送催妆”,有提示女方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的意思。

填箱,在女子出嫁的前一两天,亲戚朋友都要来随礼、喝喜酒,祝贺女子婚姻大喜,这在民间叫“填箱”。亲戚朋友的“填箱礼”在旧时多为点心、糖块、炒花生等,现大多为现钱,也有的送女子鞋袜、首饰、衣服的,所送礼物都要装到陪嫁的箱柜里带到婆家、所以,此项礼仪叫“填箱”。男方家也同样会收到亲朋好友的喜礼,此礼仪在男方一边叫“送饭”。

结婚,一般早晨发嫁,又叫“出门子”,女子从娘家出门上轿到婆家。送亲人员(陪同新娘去婆家的人员)分大客、小客、女客,为双数,女客一为“送女客”,又称“看轿的”或“衬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所有送亲人员,遇有和新人属相相忌者,都要用针在肩或胸前戴一个“青龙”或“青龙大吉”的贴子。新娘子出嫁要穿绿鞋,回门时穿红鞋回来,俗语说:“绿鞋去,红鞋来,娘家门上出秀才”。按当日喜神方位落轿后,进门时新房的大门槛上要事先放一马鞍,现大多用木板凳来代替,上面贴着写有“马鞍子”的红纸条,新娘子要从“马鞍子”上迈过去,意寓此后吉祥平安。“马鞍子”的一边放着一只火盆,盆里用豆秸笼着一盆火,意寓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之后,入洞房。晚上闹洞房,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特别是新婚当天夜里,洞房内热闹非凡。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子要在天不亮就起床,给公公、婆婆等长辈一—请安磕头,并把从娘家带来的鞋放在针线筐里,配上点心端送给各位家人。新婚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子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带着供菜,馒头、鞭炮、火纸等,去祖林里上喜坟。新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新郎新娘要带着礼物,去新娘家拜访。

传统思想认为,香火不继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所以,民间很重视子嗣问题。一般生产之前,娘家人要带上礼物探望临产的孕妇,称之为“催生”,孩子降生,也即常说的分娩,民间俗称“拾”或“来”。如一般人家生了孩子,别人会问:“小孩来了吗?”,“拾了什么孩?”。孩子出生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女孩称“小喜”。孩子出生的当天(有些地方为第二天或第三天)在院门门楼前檐下挂红子,告诉大家这家里添了人口,表示喜庆吉祥。如生的是男孩,挑出的红子由红布、弓、箭和一对大蒜头组成,红布一尺见方大小,有些地方还在两底角用红线拴上铜钱。现在也有用一元硬币的,寓意喜庆富余;弓、箭用红高粱秸等柔韧性强的植物茎杆做成,取其形似,蒜头是成熟大蒜去掉茎叶,均用红线拴在红布上,寓意孩子将来“骑马射箭,能打会算”,长大以后有出息,蒜头还寓意孩子一生能消除五毒、平平安安。如是女孩,红子则由红布、一对蒜头和一双筷子组成,寓意孩子一生平平安安、长大后会蒜(算)计、勤筷(快)、快快生子。挂好了红子,就要打发人去孩子的姥姥家报喜,一般要准备“四色礼”:一对鸡(公母各一),一对鲤鱼(各重约1公斤),一捆粉皮(9-12张),还有一块猪肉(重约3-6公斤)。商定“铰头”日期,外婆家备米面、红糖、鸡蛋等滋补品及婴儿衣料,富裕之家还置金银手镯、长命锁、项链等珍贵物品去男方给孩子剪发。出生一百天时,外婆给孩子做百天裤,视为穿百岁衣,祈贺孩子长命百岁。

汪沟当地有过生日、祝寿的习俗,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俗有越来越盛之势。通常60岁以前称“过生日”,仪式相对简略一些,只是来的亲友送上贺礼,在一起热热闹闹地相聚一下。贺礼也不复杂,根据个人喜好即可。个别地方有“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一个人满30岁,亲友要送面石榴祝贺;满40岁,则要送面桃。60岁以后称“祝寿”或“做寿”,且此后每10年为一大庆,祝寿时,前来祝贺的亲友,要送寿桃、寿面、寿联、贺礼等,寿联上多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辞。过去的大户人家还要设寿堂,燃寿烛,结寿彩,请戏班唱戏祝寿。过寿的老人则身着新衣,端坐中堂,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和叩拜,称为“拜寿”。

人死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初敛又叫“小敛”,即把死者放入棺中。病人咽气前,要为病人换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这里讲究一定要在病人咽气前穿寿衣,否则,就是病人“光着身子走了”。穿好衣裳,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帮扶,从床上抬下来,放在事先搭好的灵床子上,从即时起直到出殡均为“停灵”。病人咽气时不在灵屋,要用一块白布,搭在梁上,将死者过梁转到外间屋里来,或在墙上扒一个门,将死者抬出来,安放在灵床子上。意即把死者的魂给引来了。停放时,病人头冲门口。放置好之后,所有亲属围坐周围,不能哭泣和掉泪,可含悲说些挽留的话。病人咽气后,在其脸上盖一张火纸,停灵期间,死者的头前要放一盏油灯,俗称“引魂灯”,又叫“指路灯”、“长明灯”,民俗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灯光才能看清道路。死者入棺前,要先在棺内铺一床褥子和死者生前的衣服若干件,此过程叫“铺材”。入棺后,有的人家还要请“阴阳先生”来开具“殃榜”,根据死者咽气的时辰,选择何时入殓及具明其它相关事宜。接下来,就是在执客(自始至终主持丧事全过程的人)总体筹划下,亲属人等穿孝、戴孝,设灵堂、搭丧棚,送路、送信、泼汤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