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

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清明节作为古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集节气与节日于一体,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除了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成为 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1)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2)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3)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的功效。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4)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所以清明节也称“秋千节”,传说荡秋千可驱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荡秋千在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明荡秋千已十分盛行。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5)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古代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荡秋千属不属于清明节的习俗(插柳荡秋千放风筝)(6)

《宋太祖蹴鞠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