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和蒙古(带你了解内蒙古三少民族)
在内蒙古肥沃的土地上,
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民族,
众多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共同构成了,
内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如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少数民族,
除了人们熟知的蒙古族外,
还有三个特殊的民族,
那就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简称“三少民族”。
神秘的三少民族
1997年5月31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自治条例》和《鄂温克族自治旗自治条例》。1996年6月1日,《鄂伦春自治旗自治条例》开始颁布实施。至此,自治区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自治条例全部出台。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历史上居住地域相邻交叉,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少”民族,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
鄂温克族柳条包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是目前在北方民族中文化形态比较丰富的一个民族。莫力达瓦旗与甘南附近的鄂温克族已经变成了农区的鄂温克族了,从事农业。同时还有从事牧业、狩猎的鄂温克人。
文化习俗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但是没有文字,为了保护这一珍惜语种,鄂温克旗有针对性地实行双语教学。既丰富了民族语言教学内容,又有效保护了民族语言。也对搜集、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温克鹿旗
鄂温克族与驯鹿有着深厚的感情
鄂温克族抢枢比赛
传统节日
"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瑟宾"节,鄂温克猎人都聚。会进行庆祝活动,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会参加,由部落酋长主持。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伊安奈"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继续跳舞,欢乐到第二天黎明。目前,"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温克族庆贺瑟宾节
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假或节日礼服。
鄂温克族
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带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口约有13万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达斡尔族传统舞蹈
文化习俗
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更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
达斡尔族
传统节日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阿涅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此外还有库木勒节和抹黑节。
库木勒节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达斡尔族传统狩猎服饰
达斡尔女子服饰,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此外,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达斡尔族穿着传统服饰庆祝丰收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游猎民族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社会的频繁战争使得鄂伦春族人口急剧下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仅有8659人。
鄂伦春族
文化习俗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族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鄂伦春族精通射箭
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鄂伦春族篝火节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
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底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虽然三少民族的人口稀少,
但是悠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使得三少民族的传统文化,
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杨文娟 包小婷综合整理自民族非遗传承创新中心 内蒙古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文娟
校对:马骏驰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觉得不错 请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