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历史观的特点(古人对于穿别人的鞋子有忌讳吗)

封建迷信思想要求人们要忌讳很多东西,提到鞋子,大家可能会想到“穿小鞋”这个俗念,意旨不好的行为。

同样,古代的人对于穿鞋的讲究也是十分严厉的。“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宋朝时期,宋太宗爱民如子,一次天寒,下起了鹅毛大雪,宋太宗身在皇宫中烤着炭火依然觉得寒气逼人,他想到了那些贫苦没有依靠的老百姓们,于是命令手下为那些老百姓们送去粮食炭火,让他们能够抵御严寒,有火可以做饭。这便是“雪中送炭”的由来。这个历史故事里面提到了鞋,认为万古之上不能没有鞋,有鞋子才有遍步天涯的基础。民间老百姓认为的“鞋子不能换着穿”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封建迷信之一。

韩非历史观的特点(古人对于穿别人的鞋子有忌讳吗)(1)

“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这句话是古人用他们的经验积累告诉我们的箴言,这是一种古代非常久远的文化意识,鞋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寓意也是多出。有这么一句话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意思便是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借给他大米,但是不要借给他柴火。这句话是有什么根据吗?

韩非历史观的特点(古人对于穿别人的鞋子有忌讳吗)(2)

顾名思义,古代人认为帮助别人应当有适当的方式,可以帮助贫苦人家,但是不可以帮助懒汉,粮食从种植到收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可以用粮食来救助贫苦人家,让他们能够有饭可吃,让这些穷人不至于饿死,这是行善积德的事情。

韩非历史观的特点(古人对于穿别人的鞋子有忌讳吗)(3)

俗语中说的“切莫试人鞋”源于鞋子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一件物品,就算实在买不起,也可以编草鞋穿。基本上古代家庭中没有鞋子穿的情况很少,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在年少时就跟自己的母亲编过草鞋,以贩卖草鞋为主业贴补家用,以此为生,小忍谋大事。没有鞋子的人不值得信任,大家觉得他很懒,因此有所忌讳。

韩非历史观的特点(古人对于穿别人的鞋子有忌讳吗)(4)

另外就得说一说谐音梗了,鞋子这个字在古代某些地区的发音其实和孩子的“孩子”比较相似,中国自古而来的谐音文化让人们也比较避讳将鞋子的谐音字“孩子”出借。所以古人说这句话并非是乱诌,而是想要借这句话来忠告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关系亲密也应当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向别人提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请求。另外也是因为鞋子是人们自认为和自己身体密切基础的物品,有隐私敏感意识,不喜欢别人触及到和自己身体亲近的地方,所以不喜欢和别换鞋穿,对穿鞋主人的身份有所讲究。

鞋子不仅是人类征途的助跑器,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韩非子》里记载的“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削足适履”的愚蠢事情,其中哲理不言而喻,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说明鞋子的重要性,没有舒适的鞋子怎么可以行万里路呢?所以不管是习俗文化还是文学意识,都在给我们提醒一个点就是,轻易不要和别换鞋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