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的传说和习俗(长沙人的冠戴风俗)
头饰包括发型、帽子、首饰(即头面部,脖子上,手腕手指上装饰物)。头饰男女有别。
清代,长沙县男子都留长辫,前脑门精光,后脑门扎一撮大辫拖在背后上。男性多戴瓜皮帽、碗帽,或用长布巾裹头。“瓜皮帽”,雅称“六合一统帽”,以六块料面拼制,故称 。其面料多青绒、青缎,帽沿有宽边,帽顶饰以红、蓝宝石球,形似瓜蒂,又称“瓜蒂帽”。小孩戴和尚帽、风帽,帽檐上方绣花,也有的饰以银质寿星像、银质福寿字样或金属生肖形象,意示吉祥,长命富贵。
民国时期,男性剃光头、蓄平头、陆军头、西式头(分头)的都有。30年代,便帽盛行博士帽、巴拿马帽和拿破仑帽。博士帽与长袍马褂配套,俗称“礼帽”。巴拿马帽原系巴拿马草编制而成,类似现在工人用藤制的工作帽。拿破仑帽形似渡船,用硬壳纸型作内衬,帽内有架空圆圈用以通风透气,外似笨拙,实质轻巧,多为夏季绅士用帽子。贫家子弟戴手工编织的尖顶纱帽,帽顶缀纱球,俗称“冲天炮”。
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妇女盘头,式样繁多,有在后脑上盘髻的,有在头顶上或偏头顶上盘髻的,还有在前额两头盘两个圆髻的,也有不盘髻全留发披在肩上的;老年妇女则多挽独髻。民国年间,姑娘留辫子,一出嫁就把辫子盘起。改革开放后,女子发型也大大开放,有焗、有染、有烫,花式多样,不胜枚举。女婴孩也剃光头,为的是让头发生得粗壮些。女孩子多扎小辫,有在脑门囟上扎一撮的,有在两边直着扎两撮的,常用红毛线绳绳扎住,再插上两朵小花,美滋滋的。
绝大多数妇女不戴帽儿,一来是头发长,可御寒可防晒,二来是为了亮她的发型,显露自己梳理的美观。到冬天,中青年妇女戴毛线帽,老年妇女戴黑色平绒圪筒帽;农村妇女罩毛巾、手巾或戴布帽儿。女孩子戴花式多样、五颜六色的毛线帽帽。寒冷时女子们大都箍围巾(俗称围脖)头巾。
汉族民间服饰的历史记忆大多保留在婴幼儿和儿童的衣着,尤其是在帽子上。例如,长沙县民间流行一种“狗头帽”,即在帽子的两边饰有狗耳,帽子的前沿钉有“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字样的银饰,或用五彩丝线绣上类似吉祥字样,帽后还吊着响铃。此帽男女婴儿均可戴。俗信以为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像狗儿一样“贱”。在民间,“贱”有一种特殊涵义,表示哪怕在最低贱艰辛的环境里都不容易夭折,从而健康成长,灵活敏捷。这是一种特殊的俗信祈福方式。类似的帽子还有“虎头帽”,是一种用彩色丝线在帽子上绣出老虎眼眶、睫毛、虎鼻、虎嘴、“王字”,并在额头左右缝上两只虎耳的虎形婴儿帽。俗信以为虎为百兽之王,婴儿戴上虎头帽,可以辟百邪、利生长。末端吊有银铃、方印等具有辟邪寄寓之装饰物,上镌“长命百岁”、“泰山石敢当”等字样。小孩活动时,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新中国成立前,有钱有势的人,不论男女手上都戴金玉戒指,有的还不止一枚,而是戴的好几枚。阔太太、娇小姐耳垂上都坠着大小不同的金银耳环,腕上带金镯、银镯或玉镯,一般平民农妇是没有这些装饰的。解放后到六十年代初,时兴了一阵镶金牙的风气,不论城乡,大多数的年轻女子和少数的中年妇女及男子喜爱镶两颗金黄色的门牙,有“镶上金牙要笑,穿上皮鞋要跳”的谣歌为证。改革开放后,有了无痛穿耳法。绝大多数的中青年妇女都戴上各式各样的大小不同的耳环,也有戴耳钉的,脖子上也戴上了价值不等、质地不同的项链,不论男女戴金戒指的不在少数。
民国时期,老年人多戴玉镯,据说可以防止中风,也有的腕上挂一串佛珠,特别是年迈的政客、军阀常用来表示遁入空门,清净无为。中老年妇女戴金镯、银镯。乡下农家在端午节用七把旧禾镰尖子掺入铁中,请匠人打成手镯,錾上“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给小孩戴上,传说可以“驱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