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村镇美食攻略(宁都是个好地方)
我不知道宁都人为什么要把肉丸叫成肉撮?撮,有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摘取等意,这与肉丸的做法倒是很相符,非常形象。不过称为撮,似乎总有点小家子气,但祖祖辈辈都这么叫,这肉撮也就名声在外了。
客来而不吃肉撮,不算到过宁都;主家不以肉撮待客,便会授人以口舌。所以,哪怕是再苦再穷,只要是有客来,想方设法也要买肉搅撮。如若不信,到了正月,你随便走进宁都哪个小村,哪户人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碗肉撮,连连夹在你碗中。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小孩子是最盼望过年了。每逢过年,全家人吃上一顿肉撮,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时没有绞肉机,村里仅有两口石臼,除夕日,大人们提肉端粉,排着长长的队挨个等候。在排队的间歇,说些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仿佛是多年的好友相约,彼此长聊,掏心窝子的话一并宣泄,竟然没有半点等待的烦躁。就是轮到杵肉的人,还要回过头来,冷不丁参上一两句。我们小孩在旁边急得干瞪眼,心里盼着快些、快些、再快些!轮到自家时,飞奔回家,自告奋勇,涮锅烧水。母亲将装在脸盆里杵好的肉搁上灶台,左手撮丸,右手拿调羹轻轻一刮,迅捷接住,放入锅内。肉撮在热水里翻滚,缓缓凝固,一股股鲜肉的馨香轻盈盈钻入鼻孔。我一边烧火一边咽口水,母亲看着我迫不及待的眼神,便捞上五六个,加点汤,撒上葱末,给我解馋。
正月是全年最热闹的月份。初七前,邻里互请互吃,村子里弥漫着喜气。初八到十五,家家敞门待客。圣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月里我们村是“客吾客以及人之客”,待客之道,讲究颇多,尤其是招待邻家客人的时候,来不得半点混乱与怠慢,辈分高低,座序井然。待客菜首推肉撮,母亲去邻舍请客的时候,常常是热腾腾的肉撮刚刚上桌,我伸手抓住一个才送到嘴边,父亲不知打哪儿冒出来,一双筷子狠狠打在我手上,到嘴的肉撮掉在地上陀螺般转上几圈,潜伏桌下的狗张嘴叨了外奔,我忘了手上的疼痛,追着狗飞跑……看着客来客走,我羡慕得不行,缠着母亲带我去做客,母亲不知是嫌烦了还是心软了,爽爽快快地说:“过几天去你大姨家。”
母亲两姐妹,大姨是她唯一的娘家亲戚,也是我们家走动最为频繁的亲人了。大姨家住在一个靠山临水、相对闭塞的小村,村里几十户清一色赖姓,全是族亲。在赣南,赖氏是最为古老的客家人,一代代传下来的客家风俗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每年正月,村口的大樟树下,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欢快地玩着游戏,玩的间隙,孩子们的眼神不约而同地瞄向通往村外的那座木桥,每当有外人踏上桥,眼尖的孩子远远就能认出来人是谁。
外人并不是外人,那是自家的亲戚啊。于是,飞奔回家告知家人。大人于是随了小孩笑盈盈地站在桥的这端迎接,别家的孩子相跟着、嬉闹着,各回各家通报讯息。进了门,客人屁股还未坐热,就有邻家端来似乎早已备好的点心,那圆圆的肉撮冒着缕缕清香,客人不尝不行。邻居们鱼贯而入,端盘而进,托盘而出。初到大姨家时,看见那肉撮,我兴奋得手舞足蹈,眨眼间便吃掉四五个。随着一盘盘肉撮端来,馋虫悄然而去,我的肚子也像这圆圆的肉撮了。偏偏此时,邻居又夹上一个放我碗里,我连连摇头:“饱了,饱了!”
肉撮已然成为宁都的名菜,随着时间的变迁,声名远播。无肉撮不成席,无肉撮不成敬,酒店、家中,概莫能外。朋友有女外嫁英伦,新女婿上门,朋友力推肉撮,其女充当翻译,抓头搔脑无从译,便意译:用精肉搅碎后拌上薯粉做成的丸子。女婿吃后,拇指一竖,连说Very good!
#宁都好地方##家乡好风光##美食#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赖旭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