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个节奏慢一点的城市(在自己的城市中)
初夏的罗马湖
前言
“罗马湖”,是北京顺义区后沙峪一个面积不太大的野湖。站在湖边,微风浮动,有点杨柳依依,碧波涟漪的感觉,北京周边也算难得有这样一个与自然接触的惬意之所。
现在,随着黑桥、环铁、艾荷华等艺术区的拆迁,围绕着这个湖边辐射开来,正在聚集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 ……
“罗马湖”,听着挺高大上,实则这个名字是来源于湖两边的两个村子,一个名为马头村,一个叫骡各庄。顾名思义,可知此地最早是做骡马生意的地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村已经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荡然无存,骡各庄则早已改名为罗各庄,一“罗”一“马”,诡异地构成了这么一个“欧洲范”十足的名字。
罗马湖第七艺术区
罗马湖与798、宋庄等别的艺术家聚居区不同,这里并非是由艺术家最早发现的。顺义别墅区林立,又有众多的外国人居住于此,因此先于艺术家进驻之前,就有一些商家选中了罗马湖。现在的罗马湖畔早已是西餐馆林立,俨然一派高档时尚休闲区的样子。再加上这里垂钓不用花钱,一到周末总是有大批的垂钓爱好者聚集于此。
湖边小道
罗马湖边的钓鱼人和远处的别墅群
现在已无法确定艺术家最早来到罗马湖是在什么时间,但在2012、2013左右已经陆续有一些艺术家开始进驻,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他的工作室是在费家村,因为房租和居住环境等问题搬到了这里。当时罗马湖还不为艺术家所熟知,总会有人问他罗马湖在哪?他就打趣地告诉别人:“在佛罗伦萨的边上”。不过,作为中央美院“王府井时代”的一员,他也有着自己的感慨:“自打毕业以后就没进过三环”。他的工作室最早是在三环与四环之间,后来移到四环与五环之间,现在则已经到了六环。当被问到如果这里的工作室不保,再去哪里时,他叹了口气,说:“你问了一个好问题”。可能感觉气氛有点沉重,他又打趣地说:“不知道去保定行不行”。
罗马湖旁某艺术区内景
严格来说,罗马湖周边很多艺术区都不合法,有的是耕地,有的是以前乡镇企业改造,有的则有着更加复杂的产权关系。而顺义区是定位于“中央别墅区”,也是北京的“绿肺”,罗马湖一带据说早已被规划成一个大的绿地公园,但也迟迟没见动静。有的艺术家乐观估计这里至少还可以住7、8年的时间。如果可以成真,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知足了。总之,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知明天的灰色地带,“身经百战”的艺术家们一边准备着随时被拆,一边还在继续着自己的创作。
罗马湖艺术区中的工作室之一
自从去年以来,随着黑桥的拆迁,大批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寻找工作室,据估计现在已经有超过三百位的艺术家聚集于此,这还不包括后沙峪其他村落里分布的艺术区。事实上后沙峪、罗马湖一带已经成为继宋庄之后,北京艺术家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这自然也与临近的中央美院有很大关系。
艺术家孟禄丁站在自己工作室二楼的露台上
工作室门前的草坪
央美第五工作室的教师、艺术家孟禄丁、刘刚就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距离美院比较近,所以选择将工作室安置此处。他们所在的艺术区在罗马湖周边算是很“高档”的,从外面看更像是一个别墅区,进出都有人询问。孟禄丁的工作室还在装修期间,独门独院,有独立的草坪,草坪边上还有一块小水塘。孟禄丁带我们来到二楼的露台,暖暖的阳光洒下,颇有几分惬意。在北京有一个这样的工作室,不知是多少艺术家都梦寐以求的。站在露台上向院墙外望去,则是一派北京郊区农村的杂乱景象。
艺术区外的景象
据孟老师介绍,这个房子他们一次性租了二十年,但就在入驻期间,却又传出了可能要拆的传闻,但传过一阵之后就又没动静了。以后怎样,谁也说不好。孟老师说“这里面水很深”。
装修中的康德美术馆
孟老师的邻居是一位画廊老板康德,他一口气买下了三栋联排来打造自己的美术馆,希望展示自己欧洲18、19世纪的珍贵艺术收藏。“房子要拆”的传闻也让他很无奈,毕竟连购房加装修他已经花费了1000多万元。前景虽然不明朗,他还是正在紧锣密鼓的和工人商讨着装修的细节。也许,在中国做事,必须,也不得不有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毕竟,没有人会对你的明天负责。
康德美术馆一角
康馆长的朋友,艺术家袁正阳则感慨,现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艺术区这样的事情,如果由国家出面来做其实是最好不过的,也可以借鉴“廉租房”的模式,给艺术家们一块能安心创作的地方。现在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艺术家的工作室总是朝不保夕。“像康馆长这样的人,真正是做艺术方面的公益,愿意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贡献给社会,如果有一天不得不撤离,对于顺义的文化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个美院在校生的工作室
除了这些成熟的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持续拉高着艺术区的租金,那就是每年大批的艺术院校毕业生。虽然现在的艺术市场早已今非昔比,但年轻人总是怀抱希望与热情,希望寻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持续创作下去的工作室。与去年相比,罗马湖附近工作室的租金几乎翻了一倍,高昂的费用不是每个初出茅庐的学生都能负担起的。再加上今年冬天将全部施行“煤改电”,电价又远高于民用,这将给艺术家本已沉重的负担又加重不少。年轻人坚持不下去的,有的不得不去更偏远的地方落脚,有的改行,有的则选择回老家。
罗马湖某艺术区
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催生了适者生存的“强者”,太平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多以前,在美院研究生毕业,寻找工作室未果之后,太平选择了自己创建艺术区。他将罗马湖附近一个家具厂包下来,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凭着一己之力改造成了一个能容纳五十人的艺术区。现在他就是专心画画,别的杂事都交给了雇来的师傅。问到具体创建艺术区的过程,他并不愿意多说,只是说花费了很大精力,吃了很多的苦。但自己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就是想找一个地方画画,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某艺术家工作室内部
现在他的艺术区已经全部住满,甚至还有附近的家具厂闻讯找来,希望他能给改造一下,但都被太平拒绝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在我们去采访的同时,他和原房东之间的纠纷还在处理之中。原因是当时家具厂已经倒闭,亟需出租,所以和太平签合同时态度都很好,现在眼见着艺术区红火起来,房东又眼红了,直接跟他说:“我跟你这么闹,就是想涨钱”。还有合同呢?但在契约精神稀薄的这块土地上,合同也就差堪“扯皮”之用了。
我又把那个固定的问题抛给了他,“如果这里待不住,还有打算去哪里”?“离开北京”,太平说,“到南方的山里找一个老宅子,自己改造一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工作室一角
—— —— 后记—— ——
走出艺术区,站在罗马湖边的岔路口上,向一边望去,夜幕即将降临,络绎不绝的人流向着湖边的餐厅涌去,霓虹闪烁;另一边,则是土路、臭水沟,无聊的野狗。没有任何特点的破败的京郊农村,很安静。从外部很难看出居然有那么多的艺术家生活、创作于此。曾有人将日益向外扩张的北京称之为“摊大饼”,不论这个“大饼”摊到哪里,艺术家似乎总是处于“大饼”的边缘位置。一方面艺术家在这个时代往往被塑造成时尚的宠儿,一夜成名的天之骄子;另一方面,即使有名的艺术家也免不了被强拆,工作室扎堆于最混乱的城乡结合部。
艺术家不怕“脏乱差”,更不在乎边缘。我的意思是,艺术家在这个城市没有自己的根。似乎,这个城市也并不真的需要艺术家,它似乎也不喜欢“外来人口”。那它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城市漂泊的过程中,他们在想什么?最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今日的一切都将在时间中散去,规划、别墅、罗马湖、艺术区等等……都终将在历史中被遗忘。而艺术家所创造的文化,则会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递下去。不过到那时,可能没有人会记起某个人创作某张作品的地方,名叫罗马湖。
《库艺术》十年抽象研究文献图书现正火热发售中
-
十年积累,涵盖批评家与艺术家抽象文献内容
-
300多页特种纸全彩印刷,带来极佳阅读感受
-
内页含影像内容,通过扫码观看艺术家现场访谈
-
购买可得“以抽象的名义”青年艺术家作品画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