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

  日前,晋江市南音艺术团上演的南音剧《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广受好评。那么这部剧有何亮点和特色,幕后有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晋江市南音艺术团主创们的分享。

  陈铭伟

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1)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艺术总监、编导

  记者:为什么想做《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这样一部剧?

  陈铭伟:我们希望不忘初心,坚守南音文化的阵地。希望能够给广大市民朋友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能够跟现实生活贴近,像《玉兰花开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剧目,更多地为广大市民朋友服务。

  艺术团作为晋江文化的一张名片,我们就是要传播乡愁和记忆。刚好是部乡愁题材的剧,写我们晋江人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剧去宣传晋江文化和晋江人敢于拼搏创业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记者:此次演出也是晋江市南音艺术团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陈铭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年多以前在动手写这部剧的时候,我就想着:如果能够在玉兰花开的时候,把这部剧呈现给广大观众,那该多好!但是,那时候想着也有点不可能,因为玉兰花开是有它的季节性的。后来,因缘巧合,能在这夏季玉兰花开的时候上演,我真的很开心。

  尤其是晋江市南音艺术团是2010年的“非遗日”那天成立的,我们这次上演又是“非遗日”,刚好是10周年,也算是我们艺术团对晋江的一个献礼。

  记者:这十年一路走来,有怎样的感想呢?

  陈铭伟:作为一个非专业、非体制内的团体,一路走来,我们艺术团确实不容易。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文旅局、文化馆等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到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举办过南音专场;在中央音乐学院,我们代表汉族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2018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获得“中国非遗传承奖”;我们还到过新加坡国家音乐厅……以前这些成绩和荣誉,都好像做梦一样。我经常对我们的团员说,我们就是一群逐梦者、追梦者,今天一步一步地把这些梦都实现了。我们也是一群奔跑者,宣扬晋江文化,我们把南音作为一条乡愁的纽带,把这条纽带做好,就是讲好了晋江故事。我们相信,我们会带着南音走向世界、走得更远。

  蔡秋萍

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2)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副团长、《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舞台监督

  记者:此次演出共有多少人参与?

  蔡秋萍:我们本来是20多个,后来慢慢地有些人员加入,包括我们高甲剧团的演职员,台前幕后共有四五十个。

  记者:有哪些激发感触的事情?

  蔡秋萍:我们这次演出,第一要感谢高甲木偶剧团对我们的支持,帮我们做了很多幕后工作。还有就是,我们团员的家属也令我很感动。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还在哺乳期就过来参演了,有的演员的丈夫还会来帮忙搬道具。正是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去演出。此外,我们的团长也很辛苦,他让我们很快地入戏。他是编导,这部剧的剧情让人非常感动。

  记者:作为参演者,对这部剧,你有怎样的解读?

  蔡秋萍:我是晋江东石人,生长在海边,刚好与台湾隔海相望,听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所以说,这部剧激起了我的共鸣,在很多次排练中我都快要流泪了,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这类故事,是身边真实发生的。

  记者:在演出方面,这部剧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蔡秋萍:剧中把闽南的婚俗搬上了舞台,我觉得非常好。时代在变化,这样能把观众视野带到更宽更远的地方,让更多海外不了解南音的人对这一古老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

  潘少瑜

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3)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副团长、《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女主惜娘中年扮演者

  记者:能谈谈你在剧中的角色吗?

  潘少瑜:我这次在剧中扮演中年惜娘,在剧里唱的是一首比较传统的南音曲目,叫做《恨冤家》。在我们晋江地区,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一般都会唱《恨冤家》,这是大家熟知的一首南音曲目,表达了惜娘对她丈夫满堂的思念。在剧中,我带领有同样遭遇的左邻右舍的留守妇女,一起演唱这首《恨冤家》。

  记者:作为参演者,对这部剧,你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潘少瑜:整部剧故事情节非常完整,观众反响也挺好。大家觉得这种表演形式很新颖,也很喜欢。

  记者:那对你来说,它有怎样的挑战?或者说跟其他演出有何不一样的地方呢?

  潘少瑜:我之前在一些演出中,表现传统南音会多一些。这次演出当中虽然也唱传统南音曲目,但是会加入一些动作来表达情感。像这首《恨冤家》,其实我很早就学会了,但如果没有这次的演出,我可能不会这样深切地体会这种意境。

  陈小红

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4)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优秀青年演员陈小红

  记者:能谈谈你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吗?

  陈小红:我演的是老年时代的惜娘。艺术表演要求演员要化身成角色,才能够融入情境当中。从看到剧本起,我首先会去揣摩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演剧中人物惜娘,更多的是要表现期盼、失望和心酸的情感。所以,当时就去翻阅了一些书籍,看了一些音像资料,演出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记者:以前你有演过与这种角色类似的剧目吗?

  陈小红:这部剧是在《根在五店市》的基础上改编提升的,2015年有参加过福建省首届曲艺大赛,当时的曲目名字叫做《根在五店市》,我也是剧中一个老年人的扮演者。

  记者:感觉出演这部剧与以往南音演出有什么不同?

  陈小红:这次演出我非常喜欢,因为它有融入童谣、舞蹈及其他更多的闽南元素,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态,更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会让很多身边的年轻人更加喜欢南音。

  记者:参加南音艺术团这十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小红:我们以前南音演出主要以唱为主。以前在南音社里,是以最传统的形式来演唱南音,里面的故事有时候都不清楚,老先生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不懂里面的内容、情感到底是什么。而这部剧呢,从序言到结束都有剧情。平时的排练当中,我们团长会邀请梨园戏的老师来教我们一些舞蹈及科步,把自己的身段调整得更好。这样,对我们今后的艺术表演有很大促进。

  陈剑凡

厦门是如何宣传南音的(晋江走进闽南印象)(5)

  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优秀青年演员、《闽南印象·玉兰花开的地方》男主演

  记者:请您谈谈剧中的角色。

  陈剑凡:我是一名高甲戏演员,这次在《玉兰花开的地方》这部南音剧中参演的角色叫满堂。我十几年前在读小学的时候,唱的是南音,以前也有跟我们艺术团的团长陈铭伟学习南音,这次回来参演也算是回“娘家”。这部剧演的是满堂跟惜娘从相知、相识到相爱结婚,后来为了家庭出洋打拼,最后因回不了故乡而满怀乡愁。我觉得,剧中满堂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种闽南人出洋敢拼会赢的精神和爱国情怀。

  记者:剧中哪一幕最感动你?

  陈剑凡:我觉得最后一幕让我的感触比较深。最后一幕,我扮演了仁和——满堂的儿子。满堂过世的时候,他拿了一支洞箫和一张照片给仁和,叫仁和回来找惜娘。仁和回来的时候,发现惜娘从年轻到老都在等着满堂,没想到,最后等来的是满堂的儿子回来跟她相聚。

  仁和对惜娘说:“我爸爸在临终之前叫我拿一支洞箫和你的一张相片。他说,他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演到这一幕时,我相信很多观众包括华侨,一下子就勾起了内心的乡愁。

  我觉得,《玉兰花开的地方》不仅仅是一部剧,他代表的是我们每个演员不同的心情和体会,还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感触和情怀。

  记者_董瑞婷 陈巧玲 文图

来源:晋江新闻网

0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