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人唱河北梆子(14岁唱河北梆子挑大梁)
提起齐花坦,喜欢河北梆子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她的。
她12岁到印花厂当童工,14岁成为剧团主演。剧团为她一年连排三出大戏,在保定连演两个月,场场座无虚席,让河北梆子剧团免于被解散的命运。
1970年代,戏曲电影《宝莲灯》在全国上映,齐花坦饰演的三圣母红遍全国。无数人追着电影放映员看了一遍又一遍,齐花坦把几丈长的红绸舞得如天女散花般的美丽形象,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深处。
晚年,齐花坦又一次舞动红绸
1990年代,齐花坦带着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十个月走了74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剧团从未涉足过的县、乡、村,演出260多场。不管是酷日炎炎还是滴水成冰,年已六旬的齐花坦都一丝不苟地上妆,直工直令地演出。
离开戏曲舞台后,齐花坦又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培养青年人才上。目前河北梆子领域较为活跃的很多演员都是她的徒子徒孙,比如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李玉梅,青年演员里佼佼者的孙娜等。
齐花坦陪弟子彭蕙蘅在哥伦比亚演出河北梆子《美狄亚》
齐花坦的代表作《宝莲灯》《窦娥冤》《蝴蝶杯》常演不衰,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看家戏。虽然已经离开舞台多年了,观众没有忘记她,一句“三圣母来了”,人群就会立刻簇拥过来。
2014年,齐花坦要举办从艺65周年演唱会,为回馈观众入场券免费发放。40多度的高温下,戏迷们暴晒几个小时排着长队领票。演出现场,远道而来的戏迷们拿出自家做的萝卜干、茄子干、地瓜干,悄悄放到舞台上,说要送给齐老师吃。
一个戏曲演员,为什么能得到老百姓如此的爱戴和尊敬?今天我们通过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新书《人民的艺术家:齐花坦与河北梆子》来了解一下。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河北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辑周喜俊。她从事创作40年,发表各类文艺作品900余万字,出版八卷本《周喜俊文集》,著有《沃野寻芳》《追梦者之歌》《周喜俊剧作选》等图书13部。
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我的幸福谁当家》等30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等。
周喜俊
关于本书
本书介绍了齐花坦跌宕起伏的一生,详细记录了她是如何从一名童工成长为一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
通过齐花坦的经历,侧面反映了河北梆子近70年的发展史,反映了共产党对艺术的领导,对人才的培养。
本书文风质朴、考证详细,是研究齐花坦和河北梆子发展史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不满12岁到印花厂打童工机缘巧合考进培新剧社
1937年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六),齐花坦在河北省高阳县庞家佐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降生了。父亲给她起名叫“小坦”,希望她一辈子的路都平平坦坦。
但小坦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平平坦坦。生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小坦刚学会走路,就饱受日寇进村骚扰的惊吓。她有过房子被烧毁的悲惨经历,也有过小弟弟夭折、大雪纷飞中被一块席片卷着抱出家门的悲痛记忆;她饿过肚子讨过饭,一顿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小米绿豆粥,就是终生难忘的美味……
大姐红女天生要强,虽然家境艰难,依然想方设法让小坦读了两年书。上学期间,小坦的艺术天赋被发掘,经常被别的学校借去排戏。班主任老师对她很偏爱,为她改了名,把“小”字改为“花”字,从此,齐花坦就成了她的大名。
青年时代的齐花坦
但好景不长,父亲一场大病,家里债台高筑。母亲经过这场惊吓,不久也卧病在床。齐花坦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去上学了,她要挣钱,帮着养家。在本家四爷的帮助下,不满12岁的齐花坦进了印花厂打童工。
印花厂的厂长叫王庆元,是个京剧票友,他以独有的慧眼看出了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潜在的艺术天资。
当时,从属于冀中军区的培新剧社刚成立,正在招演员。机缘巧合,齐花坦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第一批戏曲演员中的一员,而且是培新剧社第一个女演员,也是唯一的公家学员。
14岁小孩儿当主演一年连排三出大戏
在培新剧社,齐花坦每天练功、学戏,学京剧,也学梆子。后来,河北梆子剧团开始筹建,年轻又文武兼备的齐花坦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
在老师们眼里,齐花坦聪明好学、悟性强,基本功扎实、肯吃苦,把担子放在她身上准没错。
新编历史剧《相思树》《婉香与紫燕》《扫穴犁庭》,剧团一年之中给齐花坦连排了三出大戏,在保定连续演出三个月,场场座无虚席。
只要齐花坦一出场,台下顿时掌声雷动。散戏后观众不走,挤到后台非要看一眼戏唱得这么好的小演员卸妆后是啥模样儿。
很快,高阳、任丘等十几个县纷纷找上门邀请剧团去演出,一时间剧团应接不暇,负责演出业务的人被追得东藏西躲,无奈只好四处作揖,连声道歉。
齐花坦《拾玉镯》剧照
从童工到主演,你可能会羡慕齐花坦的好运气,但你不知道齐花坦背后付出的艰辛。
剧团给齐花坦配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小金刚钻”贾桂兰当艺术老师,剧团的老支部委员金桂芬当生活老师。
每天除了睡觉的几小时,齐花坦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学员每天练三遍集体功,练完之后,齐花坦还要练“私功”。贾老师只要往小凳上一坐,一拍膝盖,齐花坦就得赶紧过去,往老师腿上一靠,开始“下腰”,起来后接着“拿顶”。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脸抢破了,嘴磕出血,齐花坦咬紧牙关接着练。老师让她找个树桩子跑一百圈,她每次都要跑一百二十圈、一百三十圈甚至更多。别人的棉袄都是先破胳膊肘,齐花坦的棉袄总是把胳膊弯磨破,打了一层补丁又磨破。
有天晚上,齐花坦睡不着,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出去练功。金老师把她拉回宿舍,齐花坦头一挨枕头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她仍在练功,一个“倒翅虎”从上铺翻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齐花坦没日没夜地练功、排戏,致使她还未成年膝盖就落下骨质增生的毛病。凭借超出常人的勤奋刻苦,齐花坦才在极短的时间内娴熟地掌握了表演技巧,才当上主演唱大戏,才每次都赢得满堂彩。
齐花坦是“公家”的理解这一点就理解了她的一生
别看当主演,齐花坦挣得却不多。
那时剧团是自负盈亏,演出收入多,剧团的人就分得多。齐花坦是学员,不管她当主演负担多重,不管剧团收入多少,都没有她的份儿。
对这些,齐花坦从没想过是不是吃亏,她只知道有戏演就行。“观众爱看我的戏,我就尽心尽力演,只要观众喜欢,我就高兴。”齐花坦总是这样说。
你可能不相信会有这么傻的人,但亲自接触过齐花坦老师,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就是这样纯粹、朴实的人。
齐花坦
当年刚进培新剧社,也学京剧,也学河北梆子,两个剧种的老师都喜欢她,有人偷偷给她几分钱,想拉她当私人弟子。
齐花坦把钱交给剧社领导,扑闪着两只大眼睛幼稚地问:“我是谁的徒弟呀?”领导说:“你是公家的。”
从此,齐花坦记住了领导的话:自己是党培养的,是“公家的”。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里,齐花坦所做的一切选择。
为了河北梆子事业齐花坦对亲人欠下了感情债
父亲病重,齐花坦请了一星期假回去探望。一星期后,父亲的病却不见好转,齐花坦揪着心离开了家。结果,她上午刚走,父亲下午就去世了。为了不耽误齐花坦,等葬礼结束了,母亲才让人发电报告诉她。
女儿出生后,齐花坦身体虚弱,没有奶水,女儿十八天时在医院被奶妈抱走。齐花坦出了月子就回到剧团演出,等到再次见到女儿,女儿已蹒跚学步,咿呀学语,见到齐花坦就像看到陌生人一样。
因为齐花坦演出太忙了,女儿一岁时,被送到齐花坦在北京工作的大姐家,到了上学的年龄,又住到齐花坦二姐家。
齐花坦在《宝莲灯》中饰演三圣母
1973年,齐花坦的儿子出生,刚过完满月,齐花坦接到演出任务。齐花坦忍痛给刚满月的孩子断了奶,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个老保姆帮忙照看。等齐花坦终于不在剧团了,又要带着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还是没法陪儿子。
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设法供她上了两年学的大姐病故,齐花坦正加紧排戏,她是主演,一走,戏就得停。齐花坦不能为了自己影响全局,她含泪给女儿打了电话,让女儿去北京给大姨送葬。
“妈,你心里除了戏,什么都没有!我从小你就没管过,是大姨替你尽了当妈的义务。大姨走了,你连个面也不见,你太无情无义了,我一辈子都不能原谅你!”面对女儿愤怒的指责,齐花坦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齐花坦为了河北梆子事业,对父母、对姐妹、对孩子,都欠下了难以还清的感情债。
对河北梆子艺术一丝不苟零下16度穿着纱裙演《窦娥冤》
对不起亲人,可齐花坦对河北梆子艺术一丝不苟,对观众有求必应。
1953年8月,河北省国营河北梆子剧团赴朝慰问演出,齐花坦下死劲儿地练功,累得几乎脱了一层皮。有一次演出前,齐花坦的五个手指被大卡车的车门挤烂了,鲜血顿时滴滴答答流下来。十六岁的齐花坦手上缠着纱布,忍着疼痛坚持为志愿军演出,仍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保定望都县演出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傍晚又起了大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16摄氏度。剧团的人担心这样的天气来不了几个观众,没想到,剧场内黑压压有上万人。
齐花坦被感动了,窦娥上场穿的都是单薄衣服,尤其是“幽诉”一场,穿的是一层白色纱裙。有人劝齐花坦穿件小毛衣,免得冻出病来。齐花坦说:“艺术是真诚的,我穿得窝窝囊囊,对不起观众。”
齐花坦带心连心艺术团到涞源演出,一位镇干部找到后台说:“齐老师,我们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演出,明天我们镇中学开表彰会,为我们加演一场行不行?我们没有钱,你们演几个节目,给老师们鼓鼓劲儿,这里的老师们太苦了!”看着镇干部渴求的目光,他们没有理由拒绝,只好把原定的早上出发到易县改为中午。
齐花坦为戏曲付出了一切换来观众对她的敬重和爱戴
有付出,就有回报,齐花坦为戏曲付出了一切,换来的是观众对她的敬重和爱戴。
齐花坦每次到乡下演出,男女老少就把她包围了,这个拉,那个拽,都想把她抢到自己家。齐花坦住到谁家,谁家就感到莫大的光荣,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她。
一位老大娘心疼她太累,把家里正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炖成香喷喷的鸡汤给她送到宿舍,非得瞅着让她喝下去补补身体不可。
一个父母双亡的小男孩儿过生日,奶奶给他煮了两个鸡蛋,他舍不得吃,装进贴身的口袋暖着,等散戏后跑到后台硬塞到齐花坦的手里。
齐花坦每次演出归来,宿舍的桌子上都摆满了鸡蛋、点心、水果、花生米等食物。在当时还不富裕的农村,这是农民舍不得吃,留着招待尊贵客人的东西,齐花坦不忍心收下,只好撒谎:“这些东西我都不爱吃,吃了坏嗓子,我就不能给你们唱戏了。你们还是各自拿回家去吧,不然,放在这儿也是浪费。”
齐花坦《窦娥冤》定妆照
曾经,有个老太太看齐花坦演《窦娥冤》,哭得晕了过去。霸州有位的女子,因为家庭生活不顺有了轻生的念头,看了齐花坦的经历后,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不想死了,还专门坐火车来到石家庄,敲开齐花坦的家门,就为看她一眼。
不要金杯银杯,观众们的认可和口碑,就是对齐花坦最大的奖赏。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一篇文章远不能穷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书来看,相信大家能从齐花坦老师的经历中,收获一份感动。
结语:
齐花坦的命运与河北梆子紧密相连,把她的人生经历记载下来,把她为河北梆子做出的贡献留给后人,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齐花坦从艺70周年,这本《人民的艺术家:齐花坦与河北梆子》的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张翠平
■编辑/王慧丽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