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的独特之处(从天狗到天上的街市)
1
郭沫若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对中国新诗有巨大的影响。
在新诗发展史上,胡适写了第一首白话新诗: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另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有明显的五言古体诗的痕迹,而不久,郭沫若带着《女神》横空出世,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彻底摆脱了这种古体诗形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中国新诗推上了历史新高度,继胡适之后,他最终完成了中国新诗体的彻底解放。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在前期和后期还是有所不同的,现在我们以《天狗》和《天上的街市》为例,探讨郭沫若诗歌风格的转变。
一,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前后期有哪些转变?
第一,《天狗》激情奔放,“我”是诗歌的主体意象。
在《天狗》里,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诗人那种奔放的激情。
这首诗里的每一句全部是以“我”开头,这种形式,显示了诗人强烈的表达欲望,从“我”积蓄力量,到力量的释放,是一个寻找真正的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渴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心情。
在《天狗》的第一小节里,“我”吞吐日月,吞吐星球和宇宙,“我”从日月、星球、宇宙里汲取能量,储备能量,成就自己,于是“我便是我了。”显示出诗人吞吐一切的磅礴气势。
接着在第二小节里,因为吸收了宇宙的能量,“我”变得能量巨大无比,“我”是日月之光,是宇宙之光,极为宏大,同时也是极具穿透力、肉眼很难发现的X的光,此时的“我”,不仅形体巨大,而且穿透宇宙,无处不达。“我”是宇宙能量的总和,还有什么是“我”不可以做到的呢?
再到第三小节,“我”有了巨大的能量,必然要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要摆脱一切东西,包括“我”自己对自己的束缚,然而这个过程又是无比痛苦的。“我”飞奔、狂叫、燃烧,“我”的叫声震彻宇宙,“我”燃烧的光如熊熊烈火,“我”飞奔的速度如闪电一样迅速。
然而,这还不够,“我”还要跟自我作斗争,不断地毁灭自我,寻求“我”巨大力量的释放之口。这里像极了那只涅槃的凤凰,毁灭自身而重生。在这里,“我”活力无限,“我”的激情尽情抒发,“我”的力量尽情释放,“我”的个性尽情张扬。这个过程痛苦而又充满意义,“我”充分释放自我之后,终于找见了自己,感到“我便是我了,我的我要爆了!”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感到那种紧张的气氛,磅礴的气势,正如华中师范大学黄曼君教授所说:“《天狗》一诗……形象奇特,情感喷发,节奏急骤、气氛紧张。……”
第二,《天上的街市》含蓄内敛,不再突出“我”的主体地位,而是借助“我”以外的意象表情达意,体现了对传统诗歌手法的继承。
在《天上的街市》一诗里,我们不再能感到诗人磅礴的气势、爆发的激情,而是感到一种含蓄内敛的情感。
第一小节写诗人站在街头,看到远远的街灯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一体,街灯就像星星,星星又像街灯,人间与天上在远处连为一片,很难分开。
第二小节里诗人想象了天上的街市的美景。不仅在眼前,就是在诗人的心里,人间与天上也是分不开的,天上的美好世界,是我心里的一个真实的存在,我想象那里一定也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还有珍贵的物品,“定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美丽、安静。
接下来第三小节写道,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看出天上还非常自由。没有天河阻隔的牛郎织女,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传说中,牛郎织女是只有七夕才可以相见的,而在诗人的心中,根本不存在天河阻隔这一说,他们每天都可以在天街闲游。
全诗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古典诗歌的味道,诗人变得含蓄,借用对天街景象的描绘,表达自己对这种美丽、安静的世界的向往;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世界的向往。
在此,诗人不再直接说出自己所想,而是通过对外部意象的刻画,非常含蓄地传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
在这里,夜晚、星星、天街,都是安静美丽的,天上的人是悠闲自由的,完全跟现实世界形成对比,含蓄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失望。
总之,在《天狗》里,诗人把自己比作天狗,通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与痛苦,追求与愿望。而在《天上的街市》里,诗人不再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在整首诗歌里,诗人把自己隐藏了起来,转为写外界的景物的欣赏。
换句话说,与《天狗》相比,这首诗由写“我”转到写外物,诗歌风格也从由激情喷发,转到含蓄内敛,从发现自我到对外部世界的欣赏。
第三,从自由体都新格律体的转变。
除了上面的转变,在诗歌的结构上,郭沫若的诗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形式也含着意义。在《天狗》里诗人的写作遵循的是内心的情感,我们感到的是生命和情感的律动,诗人甚至来不及斟酌整齐的诗行,或者说,那种整齐的诗行对诗人自由表达情感是一种束缚。
而到了《天上的街市》,诗人开始借鉴当时以徐志摩、闻一多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形式。
新格律诗讲究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就是要讲究音节,即每个诗句中的音节数量要相等,闻一多认为“节奏便是格律”。《天上的街市》很注重押韵,也注重换韵,不再一韵到底。
建筑美指每一小节要结构匀称整齐。这首诗就分为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四句,结构匀称整齐。
绘画美指用词要注意视觉体验,闻一多认为:好诗要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而浓丽的意象要借助词语的色彩来实现。比如本诗中的“亮”、“珍奇”等等。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转变的原因。
郭沫若诗歌风格的转变,有时代的原因,也于自身的经历有关。
郭沫若在写《天狗》的时候,他正在日本留学。那个时候国内正在进行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声势浩大,传到了日本,给了年轻的郭沫若很大的鼓励。
郭沫若到日本留学,本来就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去的。现在国内的新文化运动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感觉非常欣喜,激动,他感觉一个崭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就要改变。于是他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诗集《女神》,《天狗》便是诗集女神中的一个篇目。
在写《天上的街市》的时候,郭沫若已经告别了书斋生活,踏入了社会。从学校踏入社会本来就会造成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衡。再加上他这时候成立了创造社,办文学社团的困难也对他的锐气有所磨损。
当时创造社的诗歌交付上海泰东书局印刷,但是泰东书局却迟迟不能付给他们稿费。在创造社里,郭沫若的年龄最大,大家都推举它回到国内来催稿费(见《郭沫若自传》)。
郭沫若在日本已经娶妻生子,生活的困顿,让他不得不指望稿费来生活。迫于无奈,因为稿费的事情,他几次回到国内与泰东书局交涉。
当他回到国内的时候,看到的情况跟他在日本书斋里想象中的情况完全不同。短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逐渐落潮,可是这场运动并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改观。社会仍然是腐败丛生,仍然是民不聊生,仍然是愚昧和贫穷共存。
这样,眼前的现实和生活的困顿,让他的理想受到了挫折,青春的迷惘也随之而生,让这时候郭沫若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对现实渐渐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于是他的诗歌风格也由写《天狗》时候的激情澎湃,转到了写《天上的街市》的沉稳内敛,由《天狗》那种对动的精神的追求,转到了《天上的街市》这种对静的向往中来。
总之,郭沫若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一生只有一种风格,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生际遇,自然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无论他用哪种风格来写,他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诗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