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年俗感言(年味渐淡难寻儿时情结)
红龙黄龙相互辉映,时而翻滚,时而盘踞,充满生机活力。现在表演舞龙的基本是中老年人,这富有客家特色的正月舞龙灯,也快成了“老人舞”了。通讯员谢东琳摄
中国青年网赣州2月26日电(记者 金铎)羊年的春节,被誉为世界客家摇篮的赣州稍显寒冷,绵绵细雨不断,然而返乡的“游子们”以走亲访友、祭祖拜年让这个城市变得温暖而温馨起来。“每年都要回家过年,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赚多赚少,家人和故乡才是永远的情结。”春节前夕,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社富乡路溪村,周勤宇带着妻子黄文和两个孩子从东莞虎门回到这里,一路风尘仆仆的周勤宇深情地对记者说,“过了年,正月初二还要去上饶,看望丈母娘。”
村民自搭客家大舞台表演节目。通讯员 邹小光摄
年货都是父母张罗好
八十年代末期,初中毕业的周勤宇和哥哥一起到东莞市中堂镇江南村兴隆制衣厂打工。在外二十五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赚了一个老婆和两个孩子。”他说,他现在在虎门开了家小型制衣厂,主要是炒单,有时候也自己设计,“要是款式好的,一单货做几万件,也能赚一笔,帮人家加工的话利润就低了。”
周勤宇的母亲一直在家里帮他哥哥带三个小孩,年前已经把年货都办齐了,就等他们回家团聚。客家人好客,吃得花样也丰富多彩。然而,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中的留守老人不仅要侍弄自留田,还得照顾上学孩童,已经无暇再去延续曾经世代相传的客家传统,尤其是年关待客的各种极具客家特色的美味佳肴。
在赣县田村镇联群村,刘婶为女儿带着两个孩子,“半个月前就开始张罗了,黄元米果、腊货和过年小吃都准备好了。儿子已经三十好几,还没成家,老伴五年前在工地上出事了。家里什么事情都是我在做,平时年轻人都在外面做事,赚点钱也很不容易。”刘婶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居家好手,家内家外的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刘婶打的鱼丝最出名了,”邻居钟薇薇告诉记者,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吃刘婶打的鱼丝,尤其是炸出来的,“香的不得了!”
除夕是传统的年“圩(赶集的日子)”日,大量在外人员回乡使本就拥挤的赣州市信丰县安西镇街市立刻变得热闹起来,各类汽车将街市堵了个严严实实。“今天就是来赶个热闹,会会老朋友,年货在过小年前父母亲就办好了。”在广州番禺务工的孙二崽骑着他撂荒在家一年的摩托车,载着他的贵州妻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客家传统中有“上屋过来下屋客”的说法。正月初一,同是客家人的记者有幸在赣县王母渡镇潭埠村当了一回座上客。吃食是客家人待客首礼,正月初一早餐,要吃素食,主人煮了满满当当的一碗黄元米果,外加两个荷包蛋。主人刘大哥指着黄元米果对记者说,“这在我们客家人叫‘满碗’,因为是外地来的客人,加了鸡蛋,要不然只能是大蒜炒米果。”
正月初二,兴国县社富乡韶溪村,左邻右舍端来“果子”待客。通讯员 杨贤摄
刘大哥的儿子刘军在深圳做国际贸易,尽管刘军每年都回家,却从来没有置办过年货,“在深圳买些糖果,还有一些比较新鲜的水果,像各类小吃、腊货和客家小食,都是父母早就准备好的。”
传统美食断档令人忧
身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记者还记得小时候的春节习俗,每逢年关,母亲总会腾出时间,和邻居大娘大婶们轮换着几家互相帮忙,制作烫皮、油炸薯子、状元红等过年小食,春节期间客人来访时,母亲便端上一桌越吃越香的“油炸果子”供客人享用。
“我们根本做不来这些东西,学都学不到,也没时间学。”在周勤宇家里,他老婆黄文看着桌子上摆出来的“油炸果子”,“估计像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没几个能做的了。”
村民们一起过大年,做芋饺。通讯员邹小光摄
记者在赣州几个县市走访后发现,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人家,不管是招待客人的干果,还是主餐的食品,二十年前长辈们亲手制作的各类食品已经十分罕见了。记者看到,在城市,招待客人的,基本是市场上购买的糖果饼干蜜饯之类,在农村,只在少数几户人家,能够吃到主人自制的少量炸果和香肠等腊货。“只有香肠还是大部分人家是自己灌制的,其他的都是街上购买的。我们现在年纪都这么大了,小的又做不来,像豆蔻酥、状元红、黄元米果这些,街上都有现成的卖,谁还会去动手做了?”于都县谢大爷对记者表示,“再过几年,可能客家人之前吃的那些东西都机械化生产了,哪里还找得到原汁原味的?”
开桌先祭祖。 通讯员 曾民摄
在信丰县安西镇,这里还延续着近百年的“老爷会”传统。就是按宗祠为单位,按农历日期划分,轮流做东,每户一餐,大家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起,开心喝酒热闹吃饭,预祝来年添丁进财,五谷丰登。正月初四,记者在安西镇崇墩村参加远房叔公的“老爷会”,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没有请专门的厨师来掌锅,叔婆领着儿媳妇和孙媳妇一起主厨,做了十个碗的菜上桌。“小孩都在外面打工,鸡鸭鱼肉都是在街上买的。”叔公不无遗憾地说,“现在想吃到一餐客家菜,真是很难了。”
曾经象征客家先人勤劳能干的传统美食,因为时代发展和经济进步,如今已逐渐淡缺。“你现在想吃到小时候吃的那种猪肉都难,更何况客家传统的特色。”正月初二,瑞金市壬田镇杨大爷听说记者想感受客家年味,泼起了冷水,“我都二十几年没有过年的味道了,除了逢年过节小孩给些钱,哪里还有什么节日气氛了?我们过年又不是为了钱,可是小孩们不会想,也不会知道这些。”
羊年春节假期行将结束,归巢的鸟儿又要展翅了,热闹一时的村落又要恢复往常的平静,长辈们又将开始在村口张望的日子,留给老人和孩子们的变化是年龄又增长了一岁。
“年轻人都愿意外出发展,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客家先民的优良传统面临消亡。不是外面的不好,是我们好的东西不能说没就没了,叶落归根啊!”赣县王母渡镇曾庆兵老师对逐渐淡去的客家年味满怀忧虑。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不过客家人过年期间的文化习俗还是保留了不少,比如舞龙灯、迎财神、做花灯等风俗,在各个乡村都还能够看到。”瑞金市乡土作家钟同福对记者说。
村民们喜迎财神。通讯员 邹小光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