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的电影(帝国日落造英雄)

公元1000年的电影(帝国日落造英雄)(1)

公元1000年的电影(帝国日落造英雄)(2)

公元1000年的电影(帝国日落造英雄)(3)

《贼博士》

公元1000年的电影(帝国日落造英雄)(4)

《荒岛酒池》

◎黄哲

英国有个地名Ealing,位于伦敦西郊。因为那里有大片幽静的森林,力求“信达雅”的翻译家往往把它翻译成“伊林”。今年的北影节也采用这一翻译策划的“伊林喜剧”单元中,全部作品都诞生于这一地区最出名的地标——伊林电影制片厂(Ealing Studios)。

本届北影节的若干精品单元中,伊林喜剧可能是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组,六部电影——《仁心与冠冕》《荒岛酒池》《通往皮姆利科的护照》《白衣男子》《拉凡德山的暴徒》和《贼博士》,每一部都在英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的英国百年百佳电影之列,甚至“二十佳”中,伊林喜剧就占其三,其中《仁心与冠冕》高居第六位,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三十九级台阶》等大片,《远大前程》等名著改编并立。

这六部影片最早于1949年问世、最晚一部则拍摄于1955年,伊林出品,代表着喜剧电影一个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但也许会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它偏偏只出现在二战后的英国?为什么来势如此汹涌和凶猛,去时却又是那么悄悄和匆匆?

帝国日落

提到黑色幽默或者说黑色喜剧,在文学史上,普遍认为其开端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但起码在电影这一领域,二战刚结束,伊林电影厂就在英国率先拉开了黑色喜剧的大幕。

新的艺术流派每每在转型和动荡期诞生,早在麦卡锡主义和垮掉的一代在新大陆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十几年,社会和人心的激烈变革就在老牌帝国发生了。或者说,“夹在美洲野牛和北极熊之间瑟瑟发抖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语)”,是第一个爆发战后综合征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厚积薄发的伊林电影人,让1949年成为喜剧电影空前的好年份——《通往皮姆利科的护照》《荒岛酒池》和《仁心与冠冕》三部传世之作,同年横空出世。世界电影史上,这恐怕只有好莱坞的1994年可比。

二战让日不落帝国早已西垂的斜阳彻底落下,之于英伦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物资的匮乏。英国本土实行配给制,从1940年开始,一直到1954年才宣告结束。就连身为战败国的西德1951年就解了套,早早投降的法国更是一天这样的苦都没吃过。英国人的切肤之痛,在《通往皮姆利科的护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

电影中,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成为“外国领土”,这个伦敦的古老街区马上成了自由孤岛——什么配给和宵禁,见鬼去吧!充足的买卖和狂欢,只有这里有。当然,这很快引起了周围“邻国”当局的抗议和封锁,而孤岛人的坚壁清野,也得到了四邻的声援和投喂……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现实中的前一年,刚刚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只是电影中的皮姆利科很快便与英国当局达成一致、在平等友好的前提下合并,比柏林墙的倒下早了整整四十年。

至于为什么是皮姆利科?饱受匮乏之苦的英国人,早在二战后期就决定再也不这么活,决心要通过自己的选票把国家的航线拨到改善民生上来,因此,丘吉尔打赢了二战、却输掉了大选,而1945年上台组阁的工党,其总部就位于这个街区。媒体也常用皮姆利科来代指工党。

背景发生在苏格兰离岛的《荒岛酒池》,主题同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看得见的对手还是官僚和教条,甚至连反一号巴西尔·拉德福德的那张扑克脸都没换:宁肯让搁浅的运威士忌船沉没,也不能把“生命之水”留给当地人,只因为这方式不合法。

不过既然都出了伦敦了,那必须得有地方特色。从伦敦切尔西区上流家庭出身的女主演琼·格林伍德,到电影旁白本来通用的一口西区标准伦敦音,统统换成苏格兰土话。台词更是把英国人地域炮和自黑功力发挥到极致:“苏格兰人踢足球是为了赢,而我们英格兰人是为了比赛”“他们连德国海军都拦不住,还能截下为了威士忌的苏格兰人?”

黑色喜剧不只是紧密映射现实、把悲剧养分变成充足笑料,结尾处必得有飞流直下的惊天反转,这是英国影视特别是喜剧默认的优良传统,大体也是从这时成为惯例。《荒岛酒池》中的苏格兰村民虽然赢得了保卫天赐“生命之水”的胜利,但喝完最后一滴之时,也就是痛苦到来之日;只有在斗争过程中终成眷属的男女主角,永远生活在幸福中,因为他俩不喝酒。

秩序重建

比起后来美国式常见的“无能的力量”,英国老大哥还是更看重有意义这件事,毕竟深植莎士比亚和狄更斯们的传统,也更习惯道德讽喻。《仁心与冠冕》更是如此,就连片名也来自维多利亚时代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诗句“仁心比冠冕更重要”。

剧情却是对此的彻底反讽:主人公之母为了仁心毅然丢掉冠冕,于是主人公立志夺回失去的冠冕,每一步却都以抛弃仁心为代价,但最终让冠冕得而复失的,竟是他偶发的仁心;但反过来,他取得冠冕之路上的拦路虎兼垫脚石——那些冠冕的拥有者,又有谁是拥有仁心的呢?

都说“表面冠冕堂皇,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维多利亚时代,不是终结于女王驾崩而是二战。在昔日贵族制度和阶级社会轰然倒塌之后,这部喜剧堪称英国最深刻的反思和良心,同时也为犯罪喜剧的冠冕,永久刻上了伊林的字样。

倒塌之后,总要重建。1951年的《白衣男子》,既是洗牌年代的缩影,又是对不可预知未来的大胆假设。之前矛盾和成见极深的上流社会和劳工阶级,是什么让他们达成空前的一致?当然是更大的敌人。作为科幻喜剧的先驱,影片主人公白衣男子所代表的,既是注定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劳资关系的科技革命,也是任何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一定会到来的人类大变数。

洗牌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总有为了不劳而获或一本万利铤而走险者。1953年那部《拉凡德山的暴徒》就是夸张但忠实的写照:一群来自五行八作的良民,为了发横财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干出了惊天大劫案,却最终失于百密一疏。无独有偶,整整十年后的英国,一场劫案在现实中爆发:只是电影中的运钞车换成了邮政专列,金条换成了英镑现钞;从过程到结果,甚至就连漏网之鱼跑到巴西,都与电影的设置惊人地相似。

从《仁心与冠冕》到《白衣男子》,再到最后一个落网的“暴徒”,亚力克·基尼斯在1955年摇身一变,又成了《老妇杀手》(本届北影节译作“贼博士”)。而这次的“一个贼王三个帮”,既有和伊林电影一起从歌舞轻喜剧转型的初代功臣斯坦利·霍洛威,也有彼得·塞勒斯这样的未来巨星。

在戏中,他们有的是战争受害者,有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的则胆小怕事拖后腿。总之,除了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和干掉没用的猪队友,没一次是心齐的,结果自然失败。顺便提一句,彼时现实中的英国人刚刚抛弃了执政十年的工党,理由是这群成分各异、各怀心思的人,并没有像老百姓想的那样带来好福利,而是忙着在旧贵族的秩序里邯郸学步,那还不如把保守党和丘吉尔再请回来。

至于他们的对手房东老太太,则是19世纪就在演戏的凯蒂·约翰逊。一座典型维多利亚式的房子,也要由典型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来扮演主人。她的不战而胜,貌似代表着真理还是站在旧秩序旧势力一边。她赢了,但所有人都不喜欢她。对婴儿微笑,能把人吓哭;维护自己心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能让整条街爆发群殴——是不是像极了“光荣孤立”却给独立的前殖民地留下一屁股后患的老牌帝国?

《贼博士》片尾,房东老太太在结案后,抛弃了那把惹出无数麻烦的黑伞,似乎预示着代表英国的那位“最大”的老妇人,渡尽劫波也要“换个活法”。伊林喜剧也从此在辉煌中落幕:它们被BBC收购成为其电影部门——彼时电视如猛兽出笼吞噬电影的地盘,喜剧首当其冲。

伊林遗产

伊林喜剧落幕了,但本来没有大明星的他们,培养的明星却依旧闪耀大银幕。且不说《拉凡德山的暴徒》里打了不到一分钟酱油的赫本、回美国继续黑色电影之路并开坛授徒的导演麦肯德里克,《仁心与冠冕》中一人分饰八角惊煞世人的基尼斯,日后继续他的千面之路:《日瓦戈医生》里的红军将军、《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沙漠酋长、《桂河大桥》里的敢死队队长、《星球大战》里的未来公民,都是他。

伊林走出的“千面人”不止基尼斯,还有另一位日后的爵士塞勒斯。《贼博士》里还只是贼王身边唯唯诺诺的小学徒,到《奇爱博士》中一人分饰英国上校、美国总统和前纳粹博士,《洛丽塔》中饰演了多个虚拟人物的剧作家,塞勒斯和导演库布里克一起,为天才疯子这一类型封了神。

如此说来,伊林喜剧衣钵最好的传薪者,除了塞勒斯,恐怕就是库布里克。他因为迷恋英国而在此定居、工作多年。

笔者请教过如今还算文艺的英国人、伦敦人,他们听到伊林的第一反应,也只是“哇,那可是富人区、好学区”,而不是那段电影传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