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快和慢的辩证哲学(科学的角度读道德经)
道德经自出世以来,到现在2000多年了,而这2000多年来,注解道德经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他们都没有把道德经解释的更明白,更透彻,反而读起来,让人更迷茫,更难懂了。这是不正确的,也不是道德经作者——“老子”的初衷,“老子”的初衷是,要给我们一个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执行的道德经的。我们来看,道德经第70章: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说的话很容量理解,也很容易去执行。而天下人,却都不能理解,也不能去执行。唉!老子早就把世人读道德经的现象,了然于胸。所以道德经这本书,后面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子在解释,人如何以“道”来处世。
今天广贤子就带大家一起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经,绝对给您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解开您以往的很多疑惑。
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说一下,道德经的成书背景。周朝末年,周皇室衰微,群雄逐鹿,天下纷争不断。周朝与秦国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关卡。“函谷关”,有一天,这个函谷关的守将尹喜,突然发现,天空中紫气东来。他立马就知道。必 有圣人经过,于是他就守在关口,不久,果然等到的老子到来。
“老子”,在当时被誉为天下最有文化的人。孔子都把老子比喻为龙,尹喜看到是老子到来,相当高兴,找到时机就向老子求道。尹喜大概是这样说的,“老子先生,您看这当今天下。皇室衰微,群雄逐鹿,百姓们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是天下最有文化的人。请您为天下人指一条道吧。这时老子呢,略作思索后就开口说: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你不是想让我为你指一条道吗? 那我就为你指一条道,但这条道并非是寻常之道。 “道”这名字呢,可以说是一个名字,但并非是寻常的名字。
那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呢?还有为什么说“道”这个名字不是寻常的名字呢? 那是因为,道这个东西,是老子首次发现,并给它起的:“道”这个名字的。在这之前,是从来没有人提起过的。
我们来看道德经第25章,老子说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有一个由物质混合而成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都已经出现了,它是那么的孤寂无声,独立的存在着,而从没改变过。周天运行,而从没停止过,可以说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号“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号“大”。看到了吧!这就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道。当老子发现这个有物质混合而成的东西后,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大道”。所以:第一章这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确的解读,就是:道可以说是道,但并非寻常之道,名可以说是名字,但并非寻常名字,就可以了。
这里补充一句,很多人认为这里的“常”应该改为长生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的“恒”字,我的理解是,不管他是恒还是常,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恒久以来的道,通常来讲的道)都是一个意思。
那咱们接着往下看: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这句很好理解,无名就是没有名字,有名就是有了名字。
那什么时候是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还没有出生,没有出世,或者说没有被发现的时候。是无名的;当人或其他动物的出生,或者人们发现一个新的事物或自然现象的时候,都会给它起个名字,这时候就是有名。
在没有出生,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某个现象之前,对我们人类来说,那就是无名的时候,也是天地的开始,;有名:那就是出生了,出世了,或者发现了某个现象,并且给它起了名字,从这之后,我们人类就会围绕这个现象,进行探索和发展。从而研究出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如果是某个人,当他出生,起名之后,他的一生中就会创造出许多动东西来。所以,有名,为万物之母。
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老子发现了“道”这个东西,在发现道之前,是没有道这个说法的,那就是无,也就是天地之始;当老子现在发现了“道”,并命名“道”之后,那就是有。从此之后,人们就可以顺着“道”这个方向,来研究出许多。有利于我们文明进步,与科学发展东西来,那就是万物之母。
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眇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在这里,先为大家更正一个地方,就是这个“眇”字,现在大家手上的书里面,应该都是这个女字旁的“妙”字,这是不对的,在个旧版的书里面,都是目字旁的这个“眇”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里面,也会是这个目字旁的眇。这个女子旁的妙,是我们近些年来,那些不懂道德经真髓的人,感觉这里很玄妙,就把这个目字旁的眇,改成了这个女字旁的妙,这一字之差,就把整个道德经,都彻底改变味了。这里不在多说,我们接说这个“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眇,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我们刚才讲了,无名就是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以我们人类来说,就是原始社会,和其他动物没啥两样,没有住房,没有工具,还住在洞穴里,这是人类文明的最开始。也是我们人类天地的开始。那有名,就是发现东西了,一些现象,并且依据这些现象,创造出很多有用的工具。
所以: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现代化社会,在这个时间长河里,我们需要的东西通常是无的,就是没有的。所以这里写,故,常无,那如何才能从无变成有呢,老子告诉我们了方法,就是“欲 以 观 其 眇”。“欲”就是,欲念,欲望,人们要携带着自己的欲念,以眇的方式观察自然,努力的去发现自然现象,从而变成有。那你肯定会问“眇”的方式什么是。那我们来说一说这个“眇”。“眇”的本意少一只眼,就是用一只眼去看,去观察,可以去想想一下,我们平时都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事物的,突然让你用一只眼来看,那我们就会更认真,更仔细的看一件事物
而且在古代,还有这么几种情况,是需要用一只眼睛来看的:1:拉弓射箭的时候,是用一只眼去瞄准的,2:木工在做家具时,对所做的家具,是不是平整了,要用一只眼睛来看的,3:瓦工在建房子时,对垒砌的墙面直不直,除了拉一根绳子外,也是要用一只眼睛来看一看的。这些用一只眼睛看的动作,就是“眇”。 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用两只眼睛看,那结果会出现重影或错位。而且那我们总结一下,当用这个眇的方式去看的时候,就是需要更加专注,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的观察一件事物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原文,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眇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就是在我们,还没发现一些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欲念,更专注,更仔细,更认真的去观察身边的自然,当我们发现了某种现象后,这时候,就是常有了,常有了,就要带着我们的欲念去抄袭自然。“欲 以 观 其 徼”就是带着我们的欲念去抄袭自然。“徼”是抄袭的意思,这里就不在详细解释,大家可以查一下字典。
说到这里,对道德经熟悉的朋友,可能就会想到,在第二十五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实老子在这里就很直白的说,人要效法自然,那就是抄袭自然。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今天的这些科学技术。不论哪一门学科,其基础原理,皆来源于自然。从原始社会的人们,发现了尖锐的石头可以割破手指,从而发明了刀具,发现圆的石头更容易移动,发明了轮子,直到进化到今天的车子等,发现树叶能飘在水上,发明了船,鲁班被草叶割破的手,从而发明了锯子,莱特兄弟发现雄鹰翱翔的原理,发明了滑翔机,发现了冰雪里的食物,能够存放更久时间,就发明的冰箱,发现鱼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的原理,就发明了潜艇。还有更多这里就不在说了。
其实这些科学技术,都是从无到有的,无的时候可以说是事情的初始状态,等有的时候,就可以从此生育万物,那就是万物之母。
而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万物的这个过程,就是老子说的:“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眇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就会明白,其实理解道德经的时候,不需要天马行空的幻想,道德经的真意,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呢。
咱们接着往下看: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这一段很好解释,但自古没人解释清楚。真的是应了老子的话,“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而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其实这一段只要弄懂一个 “玄”字,就全部都通了。“玄”,自道德经出世以来,人们一直把他解读成玄妙。朋友们,圣人是不会把要告诉人们的知识。说的模棱两可的。如果老子说:我告诉你一个东西,叫做道,这个道很玄妙呀,那不是废话了。我们都知道“道”很玄妙,我们需要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老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悲的是,没人理解。那我们来看,“玄”字,在古时候是什么意思。
这些是,玄字的进化过程。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字都是象形文字。这下端像一根缠绕的绳子,上端像绳头的系带。这是玄的最初形态。就是,像系绳子一样,有规律的,互相缠绕意思。在道德经中,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玄妙,而是要理解为有规律的,互相缠绕,这个状态。
现在我们在来看这段话。此两者,当然是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就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异名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无和有的名字不同,那为什么会说同出。同出就是说从无到有,其实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判断无和有的标准,是有没有被发现,发现的前一秒就是无,后一秒就是有。无和有,同样可以说是互相纠缠,互相缠绕的
但老子又说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就是缠绕了又缠绕,就像一根绳子一样,一直的缠绕着,这是旋转着。并运动的这个状态,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是一直循环的。这就是天下万物循环生灭的奥妙之门。这里的妙才是真正的奥妙。与前面的那个“欲以观其眇”眇是不同的,这个一定要弄清楚。
其实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不停的演变着。从原始社会到农耕,到现代,各种工具都是从无到有,再到我们现在的各种丰富物资。这就是从无到有规律;反过来,原始与农耕时代的各种工具,现在已经变成无了,这是从有到无的规律。这是生活中的有无演变,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同样是在不停的循环着,演变着。其实只要细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是在有和无的循环着,今天没有成功,明天就可能成功;今天成功了,明天就能看失败。这些都是有无。
朋友们,这才是道德经的科学解读。也是老子告诉我们的,让我们文明进步,与科技进步的众妙之门。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效法自然。
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学。当然,道德经中能领悟到修真,修行学问,同样也能领悟到风水气运的学问。但这些学问同样也是从天道里演变出来的科学。不能理解是一回事,但它确确实实,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我们。如果您对修真修行,或风水玄学感兴趣的话,那就关注我一下。因为后面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好了:朋友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我是“广贤子”,期待与您一起探究道德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