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富豪都在做什么(二战时期起家直到成为首富)
当今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着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鸡汤随处可见的现在,成功被架空到了一个理论的层面上,渴望成功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在旁边高举旗帜喊口号,这就造成了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懂得并运用好了这职场中的规则,才能向心中成功的目标逐渐靠近。伟人的成功事迹并不是你的剧本,你自己的剧本还是需要你来自己撰写。
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首富榜常年雄踞首位,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然而翻看他的身世,世代农贫,清道光年间,一家人辛辛苦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甚至还的饿两天肚子。15岁辍学养家,在嘉义的一家米行打下手,好在这个日本老板待人友善,管吃管住,月薪40元。
但是日本老板的要求也很严格,做事不允许有一丝偏差,王永庆也不像其他伙计那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直留心观察各种进进出出的人,特别在老板和人们谈话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在回想关门后老板的记账,核算成本,回忆老板的每一句话。也开始慢慢的积累自己的资金,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家自己的米店。
1932年,在全家资金的供给下,他带着弟弟来到嘉义开了一家自己的米店,虽然仅有200元的资金,在一条偏僻的箱子里租一个屁大点的铺面,这个镇上大大小小的米店大概有30多家,他的米店开的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生意冷清,门可罗雀,任凭王永庆喊破嗓子,也没有实际的生意进店,他也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甚微。
他开始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存在,就必须有一处可以和别人竞争的优势,这样才能在这个小市场中立足,在蹲点探查一段时间后,决定从米的质量上寻找机会,当时农作物还处于手工作业的阶段,家家户户在做饭前都得淘米,虽然米里大部分的小石头、沙子、糠夹杂在米的分量中,但是大家也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王永庆决定从这个习惯下手,每天晚上发动几个小伙计从米里筛去杂物,然后在出售,渐渐的打开了市场的知名度,开始有了生意的苗头,马上在服务中也更进一步:镇上的年轻人白天都在忙生计,生活类的任务就只能是老人们和女人们来代劳了,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身体薄弱,一次能买的米只能是短期能用的,他便率先增加了送货上门这一项创举。
在推销的过程中,他顺便把细节的工作一起完成:细心的几下了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问清楚这家有多少人吃饭,大人几个小孩几个,估计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回去整理到本子上,不等顾客上门,就主动将像对应的米送到客户家中推销。
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各家囊中羞涩,平时货到付款的模式,在现在战争的波动下,行不通了,许多家庭的发款日变得不确定,有时碰到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的,会弄得大家很尴尬。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及时收钱,而时约定到了某一时间在上门收钱,极大方便了顾客,避免了对方的尴尬环境,深受顾客欢迎,使那些接受服务的客户都在帮他宣传。
他更卖力的将送上门的米倒进米缸,要是有旧米就先倒出来,帮助住户把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镇上的同行只能学到皮毛,真正精髓的东西都在王永庆身上,在二战期间,所有的行业都衰败时,他的小米店在镇上独占鳌头,成为他首富路上的点火索。
到了后续事业壮大后,管理企业的时候,王永庆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认为,正是这种对于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水准,之前重视“面”和“线”。忽视了“点”,只要把点做到完善,各事物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这是王永庆成功核心,从小处做起,以自己的立场做事,以公司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的工作,职场的发展空间更宽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身边的小时,看似微笑,其作用却在长期的工作状态中逐渐体现,从小处着手,寻找机会,只有细微之处才能见精神。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你总觉得自己工作,舒心就好。若你能规整好自己的文档,不仅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而且留下待处理的工作,把工作分类细化,严格按照执行,你的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反馈,用不了多久你的领导就会找你谈话给你表现的机会,就是这么夸张。学做小事,在老板看来也许是填补漏洞,但时间长了,你考虑事情的周全,扎实的工作作风就会印在老板的心中。本着对公司负责,做好眼前的小事,在寻找机会以公司的角度处理问题,你的职场之路尽在你的掌控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