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女小生(吕剧戏迷更有后来人)
杨大彬反串饰演《三拉房》中的郭素真。戏迷、票友们经常参加送戏下乡等惠民演出。
董波涛向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请教。
多位年轻吕剧爱好者在山东省第四届吕剧戏迷票友大赛中胜出。
□本报记者陈炜敏
7月25日,“一年一村一场戏”天桥区惠民演出走进桑梓店街道邱岸村。晚上7点,杨大彬往左鬓上插好绒花,又在镜子中上下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失误,便在一边等候起来。今晚的演出中,他将在《姊妹易嫁》中反串饰演大女儿素花。在候场期间,他又在心中默念起唱词来。
杨大彬并不是一名专业的吕剧演员,而是一名年轻的吕剧戏迷、票友。1986年出生的杨大彬小时候曾专业学过吕剧表演,尽管后来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他没有将吕剧从生活中去除。“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去现场看演出,我还加入了天桥区吕剧团。”
在普遍认为戏曲爱好者老龄化、观众传承断层的当下,其实还有不少像杨大彬一样的年轻戏迷。他们爱戏、懂戏,更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宣传吕剧。
戏曲要培养接班人,不仅是要培养青年创演队伍,戏迷也得代代相传
董波涛1997年出生于商河,目前在一家电子批发市场做生意。董波涛也是打小就喜欢吕剧,“一天我邻居婶子家从集上买了一盒光盘,是山东省吕剧院的马琳、高静、焦黎、李肖江等老师们录制的《小姑贤》,这也是我接触的第一出戏,后来因为反复听,光盘都听坏了。”大约六七岁时,董波涛就可以整剧背下来,还能唱。“经常,村里老人们逗我,我摆上砖头当作桌椅,就唱起来。”
在2017年和2018年,董波涛连续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戏曲大会》栏目,并在2018年时从百人团冲出来,在个人追逐赛中成为挑战者,站上了答题区。“录制节目期间,结识了全国乃至海外的诸多戏迷朋友,全国各个剧种的演员老师都进行了展示,更多的是相互学习戏曲知识、交流舞台演出经验、听专业老师讲课等等。”董波涛介绍,喜欢戏曲的年轻人更多,至少有一半是同龄人,他们七八人晚上一起唱,一直到深夜一两点。
业内人士和爱好者中,很多人都关注了一个名为“吕剧”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做得很专业,水平高。”很多吕剧从业者这样表示。这个公众号是由几个年轻的吕剧戏迷一起打理的,创办人之一是1994年的江天(笔名)。他出生在“吕剧故乡”东营,“家乡有什么节庆活动都是唱吕剧来庆祝,周围有很多人喜欢。”从小耳濡目染就是乡音乡调,上学离开家乡后,对吕剧的情感更加深厚,“听到坠琴声就觉得很兴奋,有归属感,有家乡的感觉。”
工作后的江天成了一名吕剧“追星族”,有重要演出都去现场看。7月省吕剧院送戏下乡来到昌邑,江天特意冒雨驱车几百里赶到现场观看演出。
1996年出生的张伊凡,来自戏窝子滨州,曾跟随原滨县吕剧团的老师学习过基本功。专业人士评价,张伊凡的行腔借鉴了京剧与部分曲艺形式的特点,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发声,但演唱起来有板有眼、很挂味儿。2018年,张伊凡还获得了滨州市戏迷票友大赛的第一名。
同样是1996年出生的陈光平是高青人,自幼喜爱吕剧。2013年,他加入了朋友组织的业余剧团,在公园义务演出。因为小时候觉得旦角的服装、头饰都很好看,包头、化妆的过程非常有意思,身为帅哥的他学习了青衣行当,还曾获得山东省的“吕剧十佳票友”。
另外,还有1995年出生的孙恩琰、2000年出生的王琰泽、2001年出生的巩俊强等等,他们都身兼戏迷和票友,爱戏、懂戏,会赏戏、能品戏,更默默地练功、练唱,为吕剧艺术付出辛劳和汗水。
“舞台艺术,是靠台上表演、台下观看双方良性互动而完成的,所以说戏曲要培养接班人,不仅是要培养青年创演队伍,戏迷也得代代相传。”江天表示。
吸引吕剧戏迷、票友的,还是戏曲那些最本质、最纯正、最独特的元素
这些年轻的戏迷,他们不但会唱会演,对吕剧也有着深入的研究。
对于现在吕剧的发展,杨大彬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吕剧创作应该重视剧本,只有剧本好了才能抓住观众;另外,剧目创作要千锤百炼,使之成为精品。”杨大彬建议,可以邀请国内顶尖创作人才加入;另外,演员要多走出去观摩学习,从豫剧、越剧、晋剧等其他地方戏中吸取养分。“作为戏迷,我还希望省、市的吕剧院团以后给戏迷、票友提供更多沟通、交流、学习的机会。”
“不可讳言的是,传统戏曲在走下坡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加之戏曲是一种‘慢’艺术,和现在快节奏生活不相适应。”江天表示,特别是吕剧,是一种历史并不悠久、积淀并不深厚的戏曲剧种,受到的冲击比昆曲、京剧更大。另外,吕剧题材少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表现家长里短、贴近生活,是一种根植农耕社会和乡土文化的艺术形式,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吕剧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而相应变革,也是吕剧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但近10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戏曲文化也在慢慢回归。吕剧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密码,是山东人难舍的乡音乡情,因此,吕剧还是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江天认为,吕剧要发展,其根本还在于传承,包括年轻演员和年轻戏迷票友的传承。“‘吕剧’公众号团结了一批青年戏迷,有山东本地的,也有河南、河北、东北的。原来觉得喜欢吕剧有‘势单力孤’的感觉,做了公众号之后才发现,喜欢吕剧的年轻人有这么多,就觉得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前进路上不孤单。”
江天认为,吸引吕剧戏迷、票友的,还是戏曲那些最本质、最纯正、最独特的元素;而要吸引那些非戏迷,则要靠“短平快”的内容。“吕剧的板式主要有‘四平’和‘二板’,前者四平八稳、娓娓道来;后者多采用上下句结构,快节奏、口语化。”
“清晨起来不做饭,有事儿没事儿胡串串。”2017年,孙恩琰的这段对唱在网络上火了。视频中,他分饰李二嫂和婆婆两人,表演夸张风趣。年轻英俊、活泼开朗、嗓音清脆、模仿能力强,各类优势的集合,让孙恩琰一度成为网上网下戏迷们交流分享的对象。“时间短、节奏快、形式活泼的一些唱段,更容易吸引潜在观众;如果一开始就让非戏迷接触大段的慢板唱腔,可能效果不会很好。”孙恩琰说。
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互动性增强,增加吕剧和观众的黏性
和孙恩琰一样,伴随电脑、手机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新媒体、短视频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采取新形式,不但能够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互动性增强,还能增加吕剧和观众的黏性。
上大学时,空余时间比较多,董波涛参加了戏曲社团,也经常进剧场看戏。“来济南之后,有了现场观看高质量戏曲演出的机会,这时候才算是对吕剧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工作后,由于对戏曲的一往情深,董波涛在闲暇时,注册了快手账号,粉丝逐渐多了之后,开通了直播,“那时候我没有见直播吕剧的,我算是头一号,那是前年了吧。”
尽管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水平有限,但董波涛的直播依然受到戏迷的欢迎,董波涛做得也非常认真,会做宣传海报,各个戏迷群,“粉丝”最多时达到了2.2万人。“直播的时候,有很多热爱戏曲的朋友,问我是怎么进行直播的,怎么播放老艺术家视频的,我都把操作步骤分享给大家。我知道,凭借我一己之力是不能够把吕剧弘扬光大的。”
“吕剧”公众号创办于2016年3月,当时的江天还是大学生,“喜欢吕剧的中老年人占比大一些。所以我们做公众号时,就想着怎么能把剧种背后的‘文化基因’挖掘出来,寻找和吸引潜在戏迷,挖掘和培养青年观众。我有时候就想,将来如果吕剧能有成千上万个青年戏迷,那该多好!”
“‘吕剧’微信公众号挽救了我和吕剧的缘分”,孙恩琰说。喜欢上吕剧之后,孙恩琰看过不少戏。但自从考上大学,接触吕剧便少了,在专业课老师的引导下,他扎进了京剧、昆曲艺术门类之中,与吕剧渐行渐远渐无缘。
2016年,孙恩琰很偶然地在微信上通过《坐上火车去看戏》一系列文章,关注了“吕剧”公众号,吕剧重新回到了孙恩琰的视线之中,他也慢慢成为了一个吕剧艺术的传播者、“吕剧”公众号的参与者。
“‘吕剧’微信公众号是我在艺术和学术上的领路者之一”,今年20岁的王琰泽说。虽然自幼爱上了吕剧的旋律,但王琰泽一直只停留在音乐欣赏层面。
“上高中的时候关注了‘吕剧’微信公众号,才发现吕剧原来有这么多艺术家,艺术风格、代表剧目、唱段鉴赏,台前幕后的故事,包括跟主编的交流,我获得了非常多的营养,真是大开眼界!原来吕剧是那么有深度的一个剧种,是值得被喜爱和研究的。”
4年多来,“吕剧”公众号发表了360多篇原创稿件,浏览量近400万人次,“这种传统戏曲内容的公众号,流量也无法变现,更多是公益性的,现在还一直在坚持是因为戏迷和专业老师的支持、期待。”江天介绍,下一步,一方面是深挖老艺术家从艺故事,算是“朝花夕拾”,让更多人体会吕剧前辈们创业历程;另一方面是想办法进一步搭上新媒体的快车,吸引和团结更多的青年戏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