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宗教谁为主(明清时有不上庙)
宋以后古人的郊游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写了几篇有关过去郊游的文章。意犹未尽,接着写宋元以后的风俗。
从自由奔放、毫无禁忌的先秦仲春之会,到讲究精神享受、悠然见南山的魏晋“玄游”,中国的郊游风俗大兴,以大唐王朝时代的热情似火、不醉不归的郊外“餐聚”为高潮。此后,郊游风俗不再那边那么纯净了,被掺进很多世的约束的因素,赋予了很多社会功能。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唐朝人来讲,他们热衷于郊游是有原因的,除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如果说北宋时的郊游还有大唐体香的话,到明朝余温则消失干净了。
明清时期,唐朝人的郊游盛景再也没有重现过,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至此彻底衰落,上巳节主导的郊游内容被完全揉合进了清明节里。
“踏青”,这是从南宋时一直流行到今天的女性春天郊游叫法。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在仲春之后,平时不出闺门的未婚少女,就有三两成群到野外游玩的机会了,这就是“踏青”。踏青是女孩子春天开心的事情,老话说,踏青能让女孩子心灵手巧,所以过去女孩子乐此不疲,结对成群出游。有的农家女孩还会利用这个机会“斩青”,就是挑野菜。
但是先秦时并不忌讳的男女同游,在踏青风俗中成了禁忌,可能受到南宋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少女不上庙、少男不踏青”的说法。意思是,女孩子踏青归踏青,忌去寺庙里玩,也忌团队里混进男性。
(现代女性扮古装春游)
为什么会这样?表面看是出于安全考虑,因为庙里都是和尚,香客也是好坏难分,不经世事的女孩子容易受骗、甚至失身。那为什么又要强调“少男不踏青”?这实是不希望男性与女性一起春游。
说到这一点,大家就该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了,是家长担心已发育成熟的男女发生那种事情。真的发生了,问题就严重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孩子以后还怎么嫁人啊!
其实家长想多了。哪个女孩不怀春,哪个男孩不钟情?春天是所有动物的繁殖季节,男女之心都是骚动的。如果两心相悦,就算明着男女不在一起,总有办法利用踏青机会相约的。
因为有“少男不踏青”风俗,明清时如果有少爷公子哥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那样混进女孩堆里,会被指责不正经,没家教的。
虽然有不少规矩,但明清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利用给先祖亡人扫墓的日子,来到郊外,体验春光,享受春景。
(现代女孩子踏青)
坟墓多在郊游,利用扫墓开展郊游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在明时的南方特别明显。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中称,北人重墓祭……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履相错,日暮,坟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中国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朝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朝人喜欢打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朝人更迷恋放风筝,还出现了清明节植树的风俗。
(踏青归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