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有哪些民族的过节方式(今天是农历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踏青的节日,并缅怀始祖功德。晚上,家家户户还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会到处出没。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华夏先祖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而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先后举办了多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田阳县的乔业历来都是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饭等贡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时,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圩时还要“碰蛋”。
2,侗族:侗家传说,古时他们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侗族多于三月三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故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5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的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的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3,瑶族: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害人畜、损坏庄稼。为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后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为记念民族英雄、瑶族始祖盘古,人们把每年三月三日定为记念他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且烤成干巴带回家,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4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1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则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树林里对歌、玩耍、谈情说爱。
4,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但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是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贵州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他们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来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三日为“枫叶节”。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是扫寨祭“山神”的生日,以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来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3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都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们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3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5,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但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其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6,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上古洪水时期,有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了下来。为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均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的来历。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7,土家族:三月三是其“情人节”,也叫“女儿节”。这天,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8,土族:北方极少数过三月三的少数民族。其传统节日“鸡蛋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三月初八、三月十八,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举行一年一度的土族“biangbiang会”。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