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80后女维修师傅真实生活(会造飞机还会修动车)
今年春节,为广东点题: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1月28日,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
南都推出“制造业当家·青春派”系列融媒报道,描绘基层一线青年建设者们只争朝夕、迅速行动,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一刻不耽误埋头苦干的青春姿态。
今年是张晓敏的第5个春运——她是广州动车段广州南动车运用所的一名技术员。
原本毕业是去造飞机的。2015年本科毕业,张晓敏进入中航工业集团的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从事设计研发和工艺流程编制等工作。后来她去读了研,再次站上职业选择的路口。
偶然看到电视上介绍高铁,张晓敏动了心,这次她想去跟动车打交道。恰逢广铁集团扩招,张晓敏投了简历,误打误撞地进了。
广州南动车运用所技术员张晓敏。
张晓敏对动车车头位置进行检修。
刚入行时,张晓敏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动车顶部检修受电弓。
广州南动车运用所,华南地区最大的动车检修所,每一列即将出发的动车,都要经过这里技术人员的检查、测试、维修和养护。在这里,一路平安更有千钧之重。
一列列动车在这里安全出发。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然后飞向世界。
夜里7点到清晨8点,人均3台车,经常累得抬不起胳膊
2023年的春运,1月7日开始,2月15日结束。今年不同往年,40天的一场硬仗,张晓敏和同事打得辛苦。好在这个春运目前一切顺利。
走在广州动车段的大院里,难得的休息空档,身边擦身而过的人步履匆匆。和张晓敏一样,身着同样的深蓝工装,他们同样来自广州动车段——在远离广州中心城区的番禺沙湾镇,驻扎着6千多名与动车朝夕相伴的人。
路过的摆渡车师傅,招呼张晓敏上去。车子绕过身旁的铁轨,不远处的一列动车,恰巧准备出发。
广州南动车运用所。
动车检修车间内部。
回到动车运用所。楼上是张晓敏的工位,楼下是待发的动车。一次最多能停20列,伴随着风机运转时的巨大轰鸣。
这些年楼上楼下处久了。轰鸣,张晓敏听习惯了,倒也不觉得吵。那些灰白色的沉默长龙,平滑的流线和耀眼的头灯,她刚来所里的时候,也觉得很美。
“我是内蒙人,从小在北方读书。当时就两个目标:一个,我要去铁路,第二个,我要去南方。”
2018年8月,张晓敏正式进入广州南动车运用所,在长达一年的见习期后,2019年正式转正。“转正之后,都要在一线班组锻炼的。班组是干什么?班组就是修车。”
修车,分车顶、车底、车内三个部分,张晓敏被分到了车顶上的岗位。戴上安全帽,沿着动车壁,铁质台阶得爬26个。
位于动车顶部的受电弓装置。
刚入行时,张晓敏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动车顶部检修受电弓。
人在车顶上,最主要是检查受电弓的情况。动车组运行需要用电,由车顶的受电弓升上接收网取电,专业的名字就是“受电”。
“受电弓升起来,真够不着。我一米六,它得两米。”闷热的9月,浸透的工装,沿着车壁爬高爬低,有师傅盯着,张晓敏就觉得心定。从夜里7点到清晨8点,人均3台车,胳膊都抬不起来的时候,师傅就定她的心。
“带我入门的师傅是常叔。”全国劳动模范常金明——他是广州局集团公司第一代动车组机械师。师傅跟她约法三章: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上夜班,所有故障亲手处理。在一群男同事里,她就从拧螺丝、打标记开始学;从测数据、查故障开始练;从查资料、攻难关开始训。
也不是没打过退堂鼓,犹豫了,就跑去跟师傅聊。聊完了,舒服了,就又回到车间,问东问西,不知道累。车间渐渐习惯了有这样一个小姑娘的存在。
日子过得很快,直到张晓敏独立上岗,站上车顶的那天。
穿好工装,带上安全帽,等自己检修结束,这辆车就要正式上路了。
那天张晓敏反复叫了好多次工长。可以了吗?真的没问题了吗?要不要再确认一下?
那段日子一晃,过去4年了。
在广州南站完成送客任务的列车,将从这里进入检修车间。
在动车检修车间,完成检修的车组准备出发。
广州动车段第一位女诊断工程师,唯一女选手技术比武获第三
“会造飞机还会修动车”,同事们为她写了报道,这句话给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想想,其实真的很平常啊。”她朝着饭堂走。
办公楼的走廊一眼望不到头。整层的走廊有400多米,分布着跟动车检修相关的各个部门。办公室里,一眼望过去也全都是男同事。“全办公室只有两个女生,如果说真正做技术的,那只有我一个。”
放在整个广州动车段,全段6800多人,女员工不到200人。几年前所里选拔诊断工程师,张晓敏报名参加了,然后成为广州动车段的第一位女诊断工程师。参加单位的技术比武斩获第三,但也是参赛唯一的一个女选手。
这份工作,脏一点,糙一点,张晓敏觉得不算什么大问题。问题是有些螺丝,确实是拧不动,有些闸片,确实是扛不起来。“我在体力上比不过男同事,但有一点,我爱跟自己较劲。上车去查到的故障,就是想着怎么拿下它。”
帮乘客在车厢卫生间找戒指,激发出她的研发干劲
一次值夜班,张晓敏突然接到了调度的通知,说有旅客的戒指掉进了马桶。她和同事急忙赶去现场进行处理。两人在车厢卫生间里查看后,戒指已经被吸入污水箱,只能使用吸污车进行吸污,再从污水中进行查找。
吸污车完成吸污作业后,张晓敏和同事带上口罩,拿起夹子就爬上吸污车,将储污罐封盖打开。因罐子内外气压差,“砰”的一声,污物“炸”了出来,絮状物溅到两人的裤子和鞋上。这个时候,张晓敏想到了“蛋花汤”。
“看来这阵子咱们都喝不了蛋花汤了。”终于找到了戒指,张晓敏笑着对同事调侃。但这不只是个玩笑——春运客流大,马桶堵塞几率也会变大,肯定会影响旅客乘车体验感,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装置,对坚硬异物有效阻挡,这样车上就能帮旅客解决问题。
后来的张晓敏,常常一个人在高铁厕所里实验。2个月后,经过500余次密封性、疲劳性测试,张晓敏和同事最终使用3D打印制作出第一批“动车组真空集便防堵截留装置”。
2020年12月,张晓敏通过选拔正式成为一名技术员,工作重心一线检修专项技术研发。“当上技术员以后,更多时候会想,如何把检修技术再往上提升?如何把动车组故障降到最低,或者如何去预防它。”
后来的研究项目,大都和旅客体验有关。厕所堵了怎么办,电茶壶不出水怎么办,电磁阀更换频率高怎么办?张晓敏就带着团队去琢磨,去优化。“说起来,都是小事,就是想让旅客在旅途中更舒服一点。”
张晓敏进入车厢进行检修工作。
张晓敏介绍团队研发的水增压单元项目。
“其实我以前是一个飘忽不定的人,几乎一直都在飘着,做过各种尝试,也常常觉得迷茫。但坦白说,这些年我越来越笃定了,我选了这个岗位,他给了我价值感,让我一点点踏实了。”
能为旅客做点小事,这让一个飘忽不定的年轻人安定下来了。
一个年轻的团队,投入一个年轻的事业
在这里安定下来的,不止张晓敏一个年轻人,而是一群年轻人。
广州动车段,2009年成立,全段6800多人,平均年龄26-27岁。“他们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动手能力又很强。”跟着一群比自己更年轻的同事做项目,张晓敏常常调侃,觉得自己都老了。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投入一个年轻的事业。
靠着这些青年力量,如今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伴随着一大批高铁建成开通,中国高铁网正在从“四纵四横”扩展到“八纵八横”。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汕汕、广湛、深江、珠肇高铁加速推进,广东铁路投资超过全国的七分之一,“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加成形。
每次出门回到单位,张晓敏总会看到门口的几个大字,“为中国梦提速”。一列列动车在这里出发,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然后飞向世界。
“这还真不是一句虚话,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又一个螺丝拧出来的。”如今遇到难题,她还是爱较劲,接到一个新研发任务的时候,总想着只要跟它较劲,就一定能干完。
张晓敏笑称,遇到业务上的难题,她还是爱较劲。
当年那个一心要去南方的女孩,跟自己较劲的性子,倒是一直也没被磨平。
至于感情?如今和这些沉默的钢铁之躯,很难再说有什么剧烈的感情。
只是偶尔的休息日,逛街,散步,在城市边缘,看到一列动车飞驰而过,张晓敏会停几秒。“没准儿,这车就是我修的。”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董晓妍钟丽婷
“制造业当家·青春派”专题报道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田霜月
统筹:陈实
执行统筹:汪建华 方军 董晓妍
专题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芷琪 刘嘉琳 李思萌 董淑云
视频剪辑:段奇
专题编辑:周全 董晓妍 易福红 黄亚岚 李思萌 李斌 徐呈旭 江英 柴华 史明磊 朱林 杨存海
美术设计:李毅然 何欣 林泳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