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历史故事(文史陈寿)
陈寿(1440—1522),字本仁,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历任户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右佥都御史兼延绥巡抚、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刑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为官40多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身无长物,栖身于透风漏雨的破屋中,釜鱼甑尘,死后靠同僚和亲朋的资助才得以归故乡安葬。
陈寿
勤苦好学,宁远卫走出第一位进士
陈寿出身于一个军户之家。所谓军户,即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陈寿的祖父和父亲都在辽东宁远卫(今辽宁兴城)服兵役,尚在襁褓之中便被带到宁远兵营,在兵营中渐渐长大。
祖父和父亲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战场搏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深知戎马征战之苦,不愿意让小陈寿再重复自己的老路,在刀光剑影中过腥风血雨的日子。尽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还是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将陈寿送进私塾,拜在享有盛名的大儒贺钦先生门下读书求学,走科举之路,以求有朝一日鱼跃龙门,光宗耀祖。
在贺钦先生的悉心教诲下,陈寿刻苦向学,孜孜不倦,渐有所成。成化元年(1465年),陈寿一举考中了举人,这在以驻防军士及其家属为主体的宁远城中,堪称破天荒之举。宁远卫的乡亲们以陈寿为骄傲,为之欢呼庆贺,特意在城中的大街上为他修建了举人坊。
乡亲们的鼓励和嘉勉,激励着陈寿更加发奋地读书求学,终于在成化八年(1472年)的殿试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消息传来,宁远城再次沸腾起来。乡亲们欢欣鼓舞,又在城中为陈寿修建了进士坊,以纪念宁远卫出了首位军户出身文科进士。
不畏权贵,小蚂蚁誓死要扳倒大象
高中进士之后,陈寿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
给事中虽仅是个正七品官员,但位卑而权重,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职,并负责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任考试官、会试充任同考官,殿试充任受卷官,以及受理冤讼等等。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陈寿受命巡察宣大边防,查出一个惊天大案:监军宦官梁芳等肆无忌惮,贪赃不法,大肆克扣军士粮饷,中饱私囊。在审理梁案过程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封署名“万通”的密信,在这封信中,万通指示梁芳放行5车官盐出境。当时,官盐是朝廷的专营商品,明朝刑律规定,走私一车官盐即诛杀六族。万通与梁芳相互勾结,疯狂走私官盐,且不说如何罪在不赦,更存在通敌叛国的重大嫌疑。
陈寿不由大吃一惊。因为这个万通可非等闲之辈,他是万贵妃的亲弟弟,而这个万贵妃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专宠至爱,当时正宠冠后宫,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再加上此时的万通官居锦衣卫指挥使要职,八面威风,炙手可热。要惩治他,可绝非易事。
大家都劝陈寿知难而退,千万别去捅这个蚂蜂窝,别去做鸡蛋撞石头的傻事。
陈寿义无反顾,愤然上疏,奏劾万通、梁芳等克扣军饷、走私通敌之罪。
案件的审理毫无悬念:万贵妃枕头风轻轻一吹,万通稳若泰山,陈寿锒铛入狱。
所幸的是几年以后,万贵妃病逝,万通失去了靠山,遭朝廷贬斥,陈寿才得以平反昭雪。出狱后任职都给事中。
弘治元年(1488年),王恕任吏部尚书。王恕为“弘治三君子”之一,素知陈寿清廉贤能,卓异超群,奏请明孝宗朱祐樘,擢升陈寿为大理丞。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朝中那帮专权宦官和贪官污吏再清楚不过,倘或陈寿坐在大理丞的位置上,自己就甭想有好日子过。上任不久,陈寿便在官场倾轧中被排挤出政治中心北京,调任留都南京光禄少卿,后又转任鸿胪卿。
陈氏族谱对陈寿的记载
延绥告急,花甲将扬神威安边奏凯
弘治十三年(1500年)冬,蒙古蒙郭勒津部首领火筛率军寇边。火筛赤面颀伟,骁勇善战,勇武绝伦,纵横于延绥边境烧杀抢掠,其势甚猛,明朝延绥守军望风披靡,节节败退,接连数任延绥守将都一筹莫展,或被撤职,或被问罪。延绥镇为明朝九个边关重镇之一,也是明朝与蒙古人交战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陈寿临危受命,以右佥都御史兼任延绥巡抚,火速赶往前线。
此时的陈寿已年届花甲,不顾年老体衰与旅途劳顿,到任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寿一方面八方派出探马,广泛搜集情报,掌握敌人的一举一动;一方面深入将士之中,集思广益,总结以往与火筛军作战的经验教训,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兵马分为十路,既各自为战,又互相支援,日夜操练,军威大振。
第二年,火筛率蒙古铁骑卷土重来。他们先是派出百余骑兵打头阵,企图引诱明军深入,几位明军将领见状请求出战。陈寿成竹在胸,稳坐中军帐,沉着地指挥应战。他判断这是敌人的诱兵之计,命令诸将蓄势待发,不许妄动,违者立斩不赦。待敌军前锋部队锐气渐折,陈寿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亲率数十名骑兵像箭一样冲到对方阵前,然后又带领兵士们下马,旁若无人般席地就餐。
火筛军队这下懵了,他们没见识过这种局面,也不懂这是何种战法,满腹狐疑中不知如何是好。
陈寿抓住战机,趁着对方犹豫彷徨之际,命令吹响总攻号角,顿时,明军各路兵马应声而出,乘势追击,斩获颇丰,将入侵的火筛军队打得落荒而逃。
延绥大捷,明孝宗朱祐樘颁诏犒赏三军,陈寿加俸禄一等,所有将校皆论功行赏。属下官员劝说陈寿将自己子弟的名字也列入有功人员名单,陈寿闻言,怫然变色:“吾子弟不知弓槊,宁当与血战士同受赏哉?”
一贫如洗,死后亲朋资助魂归故里
戡平延绥边患之后,陈寿又回到了南京。据《明史·陈寿传》记载:“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正德初,刘瑾矫诏逮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寿抗章论救。瑾怒,令致仕。寻坐延绥仓储亏损,罚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贫不能偿,上章自诉。瑾知寿贫,特免之。”
宦官廖堂镇守陕西,贪婪残暴,民怨沸腾。吏部尚书杨一清深知陈寿果敢刚毅,清正廉洁,于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奏请朝廷起用陈寿为陕西巡抚。廖堂当初奉诏制造毛毡帐篷160间,赢余白银数万两,打算揣进私囊,奉送给朝中权贵幸臣。陈寿警告廖堂不可目无法令,率性妄为,又传檄主管部门扣住这笔银两,留作赈贷之用。廖堂仗恃有后台老板刘瑾撑腰,有恃无恐,发怒撒泼,口出狂言,对陈寿进行威胁恐吓。陈寿不为所动,不仅没收了廖堂的全部脏银,而且传令抓捕盘踞在陕西各府县的廖堂爪牙,侥幸漏网者也尽皆四散逃命。
陕西宦竖之祸至此云消雾散。
这年秋天,朝廷任命陈寿为南京兵部侍郎。陕西百姓闻讯,自发地涌入府衙,呼号着将陈寿一行围了个水泄不通,扑腾腾跪倒黑压压一片,恳请陈寿留下来。车子被围,无法驶出人群,然而皇命不可违,陈寿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百姓做解释,诉心声,耽搁一日,于第二天带着陕西百姓的依依不舍和款款深情去南京赴任。
正德十年(1515年),陈寿请求退休,朝廷擢升其为刑部尚书,准予致仕。嘉靖元年(1522年),诏令陈寿进一品官阶。不久,陈寿溘然长逝,享年83岁。
人们清理陈寿身后遗物,发现这位为官40多年的一品大员,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钱无一文,实实在在是一无所有!“寿廉,历官四十年,无家可归。寓南京,所居不蔽风雨。”南京尚书李充嗣、应天府府尹寇天叙等同僚仰慕陈寿的高尚人格,出钱为其操办殓葬,数年以后,亲友故旧解囊捐资,陈寿灵柩才得以归葬故乡江西新淦。
历朝历代的贤良廉吏数不胜数,然而,像陈寿这样官居一品,宦海沉浮40多年,死后一贫如洗,靠同僚资助才得以殓葬,靠亲友故旧解囊捐助才得以魂归故里者,亘古及今,实在罕见。这不能不令人泪洒长天,肃然起敬!
来源:各界杂志2019年第11期
作者:刘立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