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拣快递一月能挣多少钱(上海同城配送快递小哥)
上海同城配送迎来“高光”时刻——“最后一公里”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在上海做同城配送的快递、外卖小哥,连同开小货车的司机、个体老板,估计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突然肩负起照顾这个城市2500万人吃喝拉撒的“历史使命”,还要兼顾着老人病患的医药配送问题,有道是“需求决定价值”,原来近乎于社会底层的“同城配送从业者们”一时之间社会地位直接坐着火箭冲上云霄。
外卖小哥收入
有人看到不少报道说,这几天在上海的同城快递小哥一天能挣上万块,接单量多到根本送不过来,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有加价打赏的,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乎没有人会投诉时效或者服务问题。以上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事实,毕竟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容量,即便是正常情况下的订单需求,配送人员都在十万以上,更何况这段时间订单飙升几十倍;而疫情封控导致很多快递员无法上岗,能够开展工作的配送人员实际上还不足一万人,这个两者上下浮动的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一个配送人员相当于要做日常几百倍的工作量才能保障所有人的需求——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社区人员配送
这就是眼下上海同城配送的局面:一方面是社区志愿者送不过来,急需外部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又因为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性极强,即便是上面下达了解禁部分城市配送人员的指令,在实际操作上却很难去执行到位。就像前几天临危受命的京东,新官上任CEO的徐雷热血澎湃正想为国分忧,没想到一脚油门下去就踩了急刹车——很多决定性因素并不掌握在京东手里。
即便是京东也都掉链子了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领头羊,不可能会缺这些蔬菜肉蛋奶之类的生活物资,一方面上海当地会千方百计保供应,另一方面全国也都在积极支援。另外上海本地汽车保有量不下800万,其中包含100多万载客车辆(包括面包车、金杯车、依维柯等蓝牌),外地车牌在上海跑市内配送的车辆也不下200万辆。即便是疫情原因部分车辆受到某些限制,但是毕竟车子是可以征调的,政策是可以修改的,所以车子也是没有问题的。
社区人员配送难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不是说哪个人的责任,而是说人命关天。虽然前几天上海出台政策“允许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区的快递小哥返岗”,但是执行落地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所以就会有人质疑外地捐赠的物资是不是会在太阳底下暴晒变质白白浪费,没有哪个专家敢于给出一个“相对安全”的解决方案。这就让整个供应链条卡在人的问题上无法传送下去,仿佛陷入了《三体》里面说的“猜疑链”死循环:“如果你认为我是阴性的,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为按照第一条公理,你阴性并不能预先把别人也想成阴性的,所以你不知道我认为你是阴性还是阳性;进一步,即使你知道我把你也想象成阴性的,我也知道你把我想象成阴性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顺着这个逻辑可以一直向前延伸,没完没了”。
猜疑链怪圈
对于还能奔跑在送货路上的快递小哥而言,虽然这几天收入有所增加,但这绝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是一个在悬崖边缘疯狂试探的“危险动作”。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手里的绿码也会变红,拿到核酸检测报告的时候会不会手也在颤抖,但是为了肩上的这份责任,大部分人都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而硕果仅存的几家还能组织其一部分城市配送力量的公司和组织,也都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逆风前行”,毕竟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买菜的“团长”们,都还在一次次抢购中呼唤着他们“披着金甲圣衣”前来拯救世界。
团购的需求层次
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理解和接受现实情况的,只要有一口饭吃,大家都能继续坚持。这次疫情考验着城市配送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最后一公里”,还是“最后一百米”,都是需要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才能解决。也只有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才不会去按照理性思维计较成本算细账,而是从“以人为本”的真情实感出发,真正解决好老百姓的菜篮子,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