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绘画(不如旅行和画画)
《图解世界大师住宅建筑》
•02
掀起世界变革的住宅建筑2
120世纪60年代至今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秩序经历了漫长的混沌和恢复期,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走向衰败。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01
霍伯住宅(美国马里兰州/马塞尔·布劳耶)
将自然“请进” 家中的住宅建筑
霍伯住宅占地面积约28 300 m2,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颇为有趣的是,从道路一侧观看,只能看到两面矗立的墙壁,很难想象它是一座住宅。但是当我们穿过这两面由当地石材建造的墙壁进入住宅后,再通过高达2.6 m的玄关时,眼前赫然出现一个100 m2左右的庭院,庭院四周被住宅房间和石壁环绕。
由于这里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布劳耶曾设想过在此建造一座类似范斯沃斯住宅那样融于大自然的开放式建筑。但综合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他最终选择了“将自然请进家中”的建筑方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居住者更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住宅建筑中。另外,室内的房间布局和立面一样,都呈现简约大方的建筑风格。整座住宅像一个长方形的大箱子,在箱子的正中间设有庭院,庭院的一侧是公共区域,包括客厅、餐厅、厨房等家人共同使用的功能区,另一侧则是私人生活区,包括家庭起居室、房主夫妇和他们三个女儿以及留宿客人的各自独立的卧室等。
霍伯住宅的整体建筑风格简约大方、低调含蓄,经得起岁月的磨砺,历久弥新,成为传世经典。
辽阔土地上的巨型墙壁
在辽阔的土地上矗立着两面巨型墙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墙壁整体呈直线型,属于现代建筑风格。墙壁上的大敞口设计将周围的自然景观尽数收入“囊中”。
建筑年份 :1960年
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层数 :地上一层、地下一层
占地面积 :约 28 300 m2
总面积 :725.4 m2
两大区域的缓冲地带——庭院
备忘录
提到马塞尔·布劳耶最著名的作品,非塞斯卡椅莫属。这是一款钢管悬臂椅,椅面由藤编而成。椅子的名称取自他女儿的名字。
将自然树木“请进”家中的庭院
庭院中高大的橡树令人过目难忘,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把这里当作第二起居室。另外,室内和室外都装饰有霍伯夫人喜爱的现代艺术作品。
02
费舍尔住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路易斯·康)
好的建筑终将回归自然
丛林中有两座亭亭玉立的木结构立方体建筑,这便是费舍尔住宅。住宅面向道路的一侧是封闭的墙壁,面向景色优美的庭院一侧则是开阔的落地窗。这两座立方体建筑区域划分明确,一座是家人活动的聚集空间(生活区立方体),另一座则是家人各自的私人空间(休息区立方体),两个空间功能各异,独立分离。设计者路易斯·康通过倾斜布局设计,巧妙地将这两个立方体连接起来,使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阳光的照射,借光影变化赋予建筑深邃的气质。
住宅采用了当地原产的石头和木材,完美地契合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由路易斯·康精心打造的柏木外墙,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增添了几分沉静厚重的味道。
住宅原本可以选择外地的廉价建筑材料,会更加经济。但是,采用当地原产的材料修建,可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更高,匹配度也会更强。
也许经过漫长的岁月,终有那么一天,这座住宅会化为废墟,届时,完成使命的石材和木料将重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安眠于此。
与周围融为一体的柏木立方体
被路易斯·康精心打磨的这座立方体住宅是用当地原产木材建造而成的,它完美地融入了周边环境,成为林中一景。
建筑年份 :1960— 1967年
结构 :木结构
层数 :地上两层、 地下一层
总面积 :约 170 m2
历时六年终建成
设计师路易斯·康认为,一座好的住宅应该具备“人见人爱”的潜质,即不仅适用于某个特定家庭,而且应该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这一建筑理念的驱动下,他花费六年之久,终于完成了这座经典住宅。
令人心旷神怡的开放式房间
设计师路易斯·康在构思这座立方体住宅时,以建筑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自然与住宅的和谐统一,将户外美景也作为设计元素进行创作。正是路易斯·康将理性与感性相互结合起来的设计,才造就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费舍尔住宅。
两个“箱子”构成的平面
我们从这张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路易斯·康十分重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区分。
备忘录
路易斯·康曾留下金句:“任何建筑都是有温度的家。”他一生挚爱住宅建筑,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追求完美的他,哪怕只是局部变化,也要修改整体设计图,为此常常发生工期延误、造价飙升等问题。
路易斯·康
Louis Kahn(19 01—1974)
人无高低之分,建筑无贵贱之别
路易斯·康的作品将创意、结构、装备、材料这几大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物尽其用,杜绝浪费。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广受赞誉。但是,由于他太过追求完美,往往忽视了预算和工期,给客户带来不少麻烦,他还因此几度错过了参与大型建筑项目的良机。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欣赏路易斯·康创作才能的客户,他们理解并认同他,甚至与他结为一生的好友。其中,诺曼·费舍尔和朵莉丝·费舍尔这对夫妇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委托路易斯·康设计建造费舍尔住宅(请参见第 90页),每当他们提出不满意的地方,路易斯·康不仅会对局部进行改善,还会拿出一整套全新的方案,直到他们完全满意为止。路易斯·康的这种做法,如果不是拥有足够耐心或者十分认同他的客户,项目很难坚持到最后。当然,路易斯·康认真倾听客户心声、竭力满足客户需求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路易斯·康还被大家称为“诗人”,因为他时常语出惊人,说一些让人费解的话。同时,他又非常平易近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性格让人着迷,不由得想要靠近他、了解他。此外,不管手中有多少建筑项目,只要有人委托建造住宅,哪怕是几乎不赚钱的小项目,他也从不拒绝。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城市规划和住宅建设的分量一样重。
路易斯·康的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建筑事业,他秉承“人无高低之分,建筑无贵贱之别”的信念,设计建造了一座座经典建筑。时光荏苒,即便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路易斯·康的精神将会永存。
03
斯塔尔住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皮埃尔·科恩格)
有美景“作伴”的经济型豪宅
这片土地地势高耸、视野开阔,能够一览洛杉矶的美丽街景。但是,由于它面积狭小、地基不稳,很难在此建造房屋,一直以来都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并把它排除在优质土地行列之外。就是这样一块狭小的土地,甚至连个像样的庭院都无法建造,斯塔尔夫妇却独具慧眼看中了这里,委托建筑师皮埃尔·科恩格在这里建造一座开放式住宅,要求能够 270°欣赏美景。对此,科恩格给出的答案是建造一座悬于半空的住宅,他决定利用悬挑梁结构将钢架悬挑出悬崖之外,并安装整片玻璃的落地窗。远远望去,这座建筑仿佛凌空于美景中,具有轻透、空灵的视觉效果。
身居其中,绚丽多彩的城市街景尽收眼底,这便是经典的斯塔尔住宅。一眼望去,无疑是妥妥的豪宅。但实际上,这是一座精打细算的经济适用型住宅。为了实现这一设计构想,科恩格预先精准计算了合理的跨距,并采用市场在售的标准品钢材,地面的铺设则选择了省时省力的钢甲板材料。
在其他经典住宅案例中,建筑师们大多追求慢时光的匠人精神,甚至连零件、建材都要手工制作,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但这座斯塔尔住宅却截然不同,它实现了对工业成品的灵活运用,通过设计师巧妙的构思,将一件件普通的材料构筑成一座不同凡响的经典建筑,属于“化腐朽为神奇”系列的经典案例。
简约明快的房间布局,让美景尽收眼底
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片土地的特征与条件,对房间布局做了清晰明确的划分。他在 270°赏景区设置了起居室和餐厅,在住宅面向道路的一侧设置了杂物室。
建筑年份 :1960年
结构 :钢结构
层数 :一层
总面积 :213.7 m2
采用标准模数的经济型住宅
备忘录
斯塔尔住宅又名“案例研究住宅 22号”。案例研究住宅是指在 20世纪 40—60年代期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本名为《艺术与建筑》的杂志所策划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为西海岸年轻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将他们的建筑作品刊登在了杂志上。顺便提一下,案例研究住宅 8号是伊姆斯夫妇建造的伊姆斯住宅
04
母亲住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罗伯特·文丘里)
母亲住宅中的那些建筑记号
母亲住宅坐落在一片幽静、宽阔的住宅区内,外观简洁大方。虽然它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古灵精怪”。仔细观察后便会发现,它颠覆了我们关于它的所有想象。比如,你以为它是悬山双坡顶的屋顶,走近一看,屋顶中央开有一个大切口 ;你以为住宅的正面是左右对称结构,定睛一瞧,左侧是正方形窗户,右侧则是让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勒·柯布西耶的水平横向长窗。那么室内情况又如何呢?走进这个惊喜连连的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被壁炉“吞进去”的楼梯,还有在室外看上去像是巨型烟囱的东西,竟然是二楼房间的墙壁。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搞怪的要数二楼的楼梯,它与任何地方都不连通。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了,这座建筑会从其他建筑“拿来”局部设计,并将它们拼接重组,最终形成了“记号之家”。
实际上,这座小型住宅是设计师文丘里向追求建筑整体一致性的现代主义运动抛出的一个“大问号”。它一经建成便受到世人瞩目,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不过,它也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座住宅是文丘里为他年近七旬的母亲建造的,为了让母亲生活得更舒适、便捷,他花费了大量心思。例如,他在一楼的起居室内设置了壁炉,并以此为中心,在周围摆设了各种古董家具,以满足母亲所有的日常需求。
从童话世界里“出逃”的房子
母亲住宅是文丘里设计的首座住宅建筑。据说,这座住宅的设计方案竟多达 6个版本,可见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与丹尼斯·斯科特·布朗结婚之前,一直住在该住宅的二楼房间里。
建筑年份 :1963年
结构 :混凝土砌块(部分钢结构、 木结构)
层数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总面积 :275 m2
暗藏记号的奇趣之家
设计者积极尝试对普通住宅建造元素的改造创新,并赋予它们新的活力。例如普通美国人家里设置的壁炉,文丘里将它和烟囱的大小都放大数倍,以夸张的形象呈现了出来。
满足所有生活起居需求的一楼空间
备忘录
文丘里的老师是路易斯·康(请参见第 95页),两人私交甚好。一日,路易斯·康到母亲住宅做客,但直到临走时都没有谈及对房子的任何看法。这座给建筑界带来巨大冲击的住宅,或许与路易斯·康追求的建筑理念相差甚远。
04
格瓦斯梅住宅兼工作室(美国纽约/查尔斯·格瓦斯梅)
青年建筑师的魅力之家
由于建筑师这一职业需要经手大量资金,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人们往往非常重视他们的从业经验。在建筑领域,40多岁的“新人”并不稀奇。然而,查尔斯·格瓦斯梅仅仅凭借一座小型住宅就一举成名,使得整个建筑界为之赞叹。实际上,他当时只有20多岁,研究生毕业才几年。
格瓦斯梅的父母都是艺术家,一天,他们找到格瓦斯梅商量,希望他可以帮忙设计建造一座住宅。对于刚毕业不久的格瓦斯梅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份设计工作。他随即辞掉了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一心扑到住宅的设计中。
这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也可以说这是它一的特色,格瓦斯梅将在此处设计建造住宅。他必须将这栋住宅当作一件雕刻艺术品来对待,通过对立方体进行切削、填充,使建筑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独具特色。此外,他为了能将远处的海景收入“囊中”,还特意将通常设置在一楼的起居室挪到了二楼,并通过架空区域与三楼的主卧、小型画室相连接。
此后,格瓦斯梅与罗伯特·西格尔共同成立了设计事务所,亲自操刀设计了很多建筑。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无法超越这座将复杂的空间关系简洁、清晰地呈现给世人的住宅——格瓦斯梅住宅。
雕塑般优美的造型
格瓦斯梅住宅建成后的第二年,此处又相继建成了工作室和独栋客房。
建筑年份 :1966年
结构 :木结构
层数 :三层
占地面积 :约 4047 m2
总面积 :约 120 m2
备忘录
格瓦斯梅是“纽约五人组”中的一名成员。该组织成立于 20世纪 70年代,由当时的新锐建筑师组成。除了格瓦斯梅,其余四名成员分别是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约翰·海杜克、彼得·艾森曼。
专门为艺术家夫妻设计建造的住宅
房屋委托人是格瓦斯梅的父母,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一名摄影师。夫妇二人过世后,格瓦斯梅便住了进来。
查尔斯·格瓦斯梅
Charles Gwathmey(1938—20 09)
细节简约、设计精美的建筑风格
在格瓦斯梅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师的时候,一家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局部图集,希望我们可以接下描绘墨线的工作。由于都是木结构住宅,对年轻职员会大有裨益,于是我接受了这份工作邀请。但是当我们拿到图纸时,不禁被眼前如此繁多且密集的情形吓了一跳。一张又一张的A0纸,密密麻麻地画满了 1/4比例尺的住宅扶手、窗框、横梁等。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普及CAD制图,所以都是铅笔手绘图纸(笔者拿到的是原图副本)。
当时活跃于美国建筑领域的格瓦斯梅与合伙人西格尔采用的是 2×4工法(木造框组壁构法)。住宅外装饰多使用杉木板竖向拼装,并喷涂油漆,使外观变得光彩亮丽。笔者以前只在照片上看到过格瓦斯梅的作品,他的作品简洁大气、条理清晰,十分令人钦佩。当我们拿到他亲手绘制的局部图纸,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他的设计理念时,对他的崇拜之情又加深了许多。
简约实用的细节设计是外观的加分项。例如在格瓦斯梅住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外墙竖向安装的杉木板底部节点没有设置滴水槽,而是采用了混凝土翻边工艺,使得住宅外观更加简洁大方。这个细节处理对于降水频繁的地区来说不太适用,但一些家庭在住宅二楼(与一楼相比湿气较低)尝试了这种方法。当然,只局部引用格瓦斯梅的设计很难达到简洁的整体建筑效果,不过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05
雷根斯堡住宅(德国雷根斯堡/托马斯·赫尔佐格)
引领时代潮流的 “70 后” 环保住宅
现在,被动式太阳能的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领域,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还是个新兴事物。当时温室已经出现,不过它作为住宅的一部分,还是相对独立的简易构造形式,还不能从建筑物整体规划的角度综合体现自身价值。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雷根斯堡住宅横空出世。这座住宅最大限度地运用了被动式太阳能原理,可谓是节能环保的典范之作。建筑物的垂直截面呈三角形,朝南倾斜的屋顶可以充分接受阳光照射,进而促进空气流动。冬季,建筑物南面的温室空间在白天储存热量,热空气逐渐向生活空间流动,可以有效防止夜间室温降低。到了夏季,温室的热气沿着斜坡屋顶向上移动,到达屋顶并排出,上升的气流还可以促进室内通风。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起门前那棵“碍眼”的大树,设计者将它保留下来,使之摇身一变成了“遮阳神器”。
设计师首先构思的是建筑物剖面,而后考虑的是太阳能对空气流向的影响,并架构出住宅功能分区,最后完成了房间的布局配置。这种设计方法简洁、明快,与现代社会的生态环保建筑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合运用太阳能,营造宜居环境
走廊作为连接室内和室外的中间区域,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此外,设计者还利用温室、遮阳树木等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
建筑年份 :1977—1979年
结构 :钢结构
层数 :两层
总面积 :约 330 m2
兼顾太阳能应用与建筑形态设计
设计者一方面采取室内隔热措施,例如通过高性能的隔热屋顶和窗户来减少太阳光的照射,另一方面为了综合利用太阳能,对住宅的形态设计也颇费心思。进入住宅内部,开放式的起居室等空间使人豁然开朗,心情愉悦。
备忘录
赫尔佐格是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持续性”为研究课题,在开发建筑材料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建筑设计工作,追求设计、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