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

如果你读过《扁鹊见蔡桓公》,你一定对扁鹊那句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和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印象深刻。《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而扁鹊和蔡桓公的对话,正是把中医的“望”“闻”“问”三种诊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过,想要成为一个好中医,还有一关必须要过,那就是脉诊。

国医大师朱良春曾公开表示 “中医看病怎能少得了脉诊!” 江西名医姚梅龄也曾在教授《脉诊学》时说过“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一环,如果一个中医不候脉,那么在老百姓看来是非常奇怪的!”可见,想要把疾病诊断的明确,脉诊是绕不开的一环。如果你经常上网,一定能看到不少关于脉诊的图片和教你把脉的文章。然而,这其中真正会规范把脉的医者并不多。对于这些,我们不说它不正确,我们只是说它不规范。比如下图中就是一些不规范的把脉姿势: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1)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2)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3)

那么,你知道正确的脉诊是什么样的吗?我的老师刘作书老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行医已是四十余年,对脉诊有着丰富的经验,并总结了自己的脉诊心法要诀。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刘作书老中医学习脉诊。

男左女右把脉诊,

三指平齐呈弓形;

中指桡突定关部,

关后为尺关前寸;

布指疏密看高矮,

个高指疏矮密紧;

左手三部心肝肾,

右手三部肺脾命;

两手各诊五十至,

细心审脉举按寻。

那么,这首脉诊心法要诀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男左女右把脉诊。我们俗语常说“男左女右”,意思是说人的左侧属阳,右侧属阴,而男的属阳,女的属阴。诊脉时,患者坐到医生的对面,男的先诊左手,女的先诊右手。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4)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5)

三指平齐呈弓形。是指在进行诊脉时,三指应呈弓形,且指头平齐。诊脉时要让患者取坐位或者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部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且脉枕要高矮适中,柔软适度。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6)

中指桡突定关部。诊脉要诊“寸关尺”,这就需要我们在为患者诊脉时先找到《解剖学》上的桡骨茎突,也就是患者手腕高骨隆起的地方。而这里,就是“关部”。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7)

关后为尺关前寸。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正如《脉经》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摸脉时要以指腹触脉体,因为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是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通而实异。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8)

布指疏密看高矮。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以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9)

个子矮手臂短布指宜密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10)

个子高手臂长布指宜疏

左手三部心肝肾。脉象的盛衰反应着脏腑功能的强弱,而这句话就是指左手的寸关尺分别候的脏腑为心肝肾。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朱文峰在授课时曾说“古人认为右手偏于气、左手偏于血,这是作为气血阴阳来说,因为左面血旺,心主血,配在左面的寸;肝藏血,配在左面的关。这是根据气血的道理、气血阴阳的理论来配属,左是血,右是气,所以左手是心和肝,一个主血,一个藏血。”

诊脉时,医者可先重按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再单按审查脏腑功能。比如单按左手寸脉,审查心脏功能;单按左手关脉,审查肝脏功能;单按左手尺脉,审查肾脏功能。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11)

医生右手食指诊心脉 中指诊肝脉 无名者诊肾脉

右手三部肺脾命。是指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候的脏腑为肺脏,脾脏和肾脏。朱文峰教授说“这是作为气血阴阳来说,右手偏于气、左手偏于血。肺主气,故右寸配肺。肺是主气的,所以配在右寸上。气由什么地方产生的?是由脾胃产生的,所以配在右手的关上面。那么命门位于下部,所以在尺部。”

脉诊量化口诀(病猫日志跟诊见闻)(12)

医生左手食指诊肺脉 中指诊脾脉 无名指诊命门脉

两手各诊五十至。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称为“五十动”。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细心审脉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一种方法。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称为“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称为“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同时,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息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均以息计,称之为“平息”,如脉之迟数等。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的体会脉象,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的“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其实,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趺阳脉(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用湖南省中医药大学朱文峰教授的话说就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死记硬背也要背下来!”

脉诊是中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吴鞠通在《增订医医病书》中更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亦唯脉最为可凭也”。可是,或许由于人心浮躁,或是由于利益驱使。懂脉诊的,会脉诊的,能够仔细诊脉的医者却越来越少。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授曾在教授《伤寒论》时提到自己陪着师父刘渡舟治疗一个肾炎患者的案例,该患者全身水肿非常严重,且小便呈黄色。为其诊脉得到的结果是浮脉,于是开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来,该患者成功治愈出院。试想,中医利水之剂很多,若非懂得脉诊,针对疾病恐怕很难做到如此精准,也就更不要提治病救人。

名家刘渡舟曾有言,“学医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想要成为一个会治病的医者,就必须克服困难,勇于钻研。正如国医大师姚梅龄说的,“我知道脉诊是一个靠触觉诊断疾病的方法,它比望诊这个靠视觉的难,它比闻诊这个靠嗅觉的难,它更比问诊这个靠说话的难!但是,你们必须要学会脉诊。因为,学不好脉诊就会误诊,漏诊,就会害病人!所以,望你们努力学好脉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