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对答资治通鉴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

文物小档案

名称:铜权

年代:元代(元代至元廿年,即1283年)

形制:高9.5cm、底径3.4cm,丰肩束腰

材质:铜质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君臣对答资治通鉴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1)

东平元代铜权(天字一号一侧)

“权衡”一词由何而来?在古代,秤砣称“权”,秤杆则称“衡”,合起来便是“权衡”,作为国家法定的计量工具,又引申出“权力”、“法度”、“维持平衡”等含义。

铜权,自然是用青铜做的秤砣。东平博物馆藏的元代铜权,上有倒梯形方钮,上有一孔,权体上部丰圆,下部渐收形成束腰,底为台阶式喇叭形座,两侧刻有“天字一号”和“至元廿年”,高9.5cm、底径3.4cm,从民间征集,造型流畅,品相完好。这并非普通秤砣,而是由官府监制、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衡器,专门用来校正核准的标准秤砣。

君臣对答资治通鉴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2)

杆秤(网络图)

衡器的传承

相传,杆秤是春秋时陶朱公范蠡发明的。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或金属杆;秤砣有石砣、瓷砣或金属砣。计量单位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

提到“权”,意义最大的是“秦权”。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官府颁发“秦权”作为衡器标准,并刻上诏书,通行全国。当时多为馒头状或南瓜形,上有半圆环纽,通常一年一校。

汉代,京兆尹负责校验衡器。汉末至隋统一前。朝代更迭频繁,衡制混乱不一。唐代,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由工部宝源局监造,兵马司兼领市司负责校正。时至今日,度量衡仍由政府专门机构管理。

元代铜权的形制

根据现有资料,元代铜权形制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权体圆形束腰。特点是权体上部丰圆,下渐收形成束腰,底承台阶式喇叭形座。

二是权体六棱形。特点是平肩,(斜)直腹,束腰。根据权体上下尺寸不同,可分为三类:上大下小,也称肩宽收腹;上小下大,也称窄肩宽腹;六棱柱形,即上下相同。

三是其他形制。如六棱圆腹形、钟形。

从资料看,权体圆形束腰的形制占大多数,其形制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武德五年(622年),早于其他形制,因此,元代铜权承袭了以前的形制。

君臣对答资治通鉴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语话东平之十)(3)

东平元代铜权(年号一侧)

元代铜权的断代

对元代铜权的断代,不仅依其形制,更重要是铭文,其上的纪年铭文均为年号纪年。

元朝共有16个年号。其中,存世铜权中发现最早的年号为“中统二年”(1261年),是元世祖建元后的第二年,最晚的为“至正二十四年”,距元灭亡仅四年。《元史·世祖本纪》载,中统二年,“颁斗斛权衡”,可见,“中统二年”权是元政府最早颁行的衡器。

东平馆藏元代衡器阴刻年号为“至元廿年”,即1283年,这一年,是严实父子治理东平结束的第19年,元代统治尚未稳定。1220年,严实以彰德府、大名府、磁州、等三十万户归附蒙古,成吉思汗以严实为东平行台,设立了东平行省,领五十四个州县。严实死后,其子严忠济嗣位,直至1264年取消汉地世侯。严实父子治理东平,在战乱时代避免了兵连祸结,加上开荒辟野、兴办儒学、发展经济,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成为一方重镇。东平发现铜权,也说明当时交易频繁、社会繁荣。

有资料显示,山东茌平曾发现“至元八年”铜权,刻有“东平府依样奉尚书户部造”。至元八年(1271年),当时东平已由东平路(1230年)降为东平府(1268年),题刻“东平府”即为此。元朝为征集财用以供战争,曾三次时设时废尚书省,第一次设废是在至元七年(1270年)春到至元九年(1272年),仅存两年,其后由有两次置废。由此可见,当时东平行政变化,以及铜权的管理,是由尚书省管辖的户部铸样权,各地依样铸造。(撰稿:陈淑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