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改嫁之谜(中年丧夫逃难改嫁遇人不淑)
文 | 读书君
#李清照#
半生繁华,享尽风光;半生磨难,国破家亡。
人世间的千般苦难,铸就了她的万般坚韧;人世间的愁与悲,造就了她思绪万千的不朽诗词篇章。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几乎是属于男人的。不过,也有少数的女人,让人刮目相看,传唱至今。比如“词国皇后”李清照!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纵使再有才华的女人,往往都会被埋没,消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而李清照是黑暗的夜空里,划破天际的那颗璀璨的明珠。
提起李清照,可能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娇柔欲滴,温婉可人,多愁善感,容易悲秋伤月。
大部分人对她的了解,是仅凭教科书上所知的。然而,事实上,她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恰恰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李清照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才女“,这个名誉放在她身上也的确是实至名归,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上,能够超越李清照的才华女人,几乎没有。
她不仅太有“才”,还是一个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奇女子。
01书香门第,早年打得一副好牌“有人一出生就生在了罗马,有人一出生就要做牛马”,无疑,李清照是前者。
命运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开端,有的人天生就含着金钥匙长大,有的人一出生就得学会下地干活!
人生这条命,至少有三成靠运气。李清照的人生开端是幸运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齐州章丘明水镇的李府的王氏,在被阵痛折磨了许久之后,终于产下了一个女婴。
等待在门外许久的父亲李格非,激动地接过了新生命,并给她取了一个名字:李清照!
李格非或许从未想过,他给女儿取得这个名字,在日后会成为响彻中国文坛史上的千古之名。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她是不能被奉立在李家香火的祠堂之上的。他又何曾敢想,她有一天,能够成为宋朝,乃至于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家家境殷实,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饱读诗书、精通儒学的才子,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大文豪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清照生母早逝,父亲再娶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宰相的孙女)王氏,同样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智慧女性,大家闺秀。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里,这样的人家,靠着学识谋得一份安稳的官差,吃着皇粮也能保准衣食无忧了。
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的家庭里,李清照的才华也自然不再话下。她虽然是个女儿身,生在当时那个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但是即便不用刻意上学堂念书,也丝毫不影响她的成才。
因为身处一个优渥良好的家庭里,受书香熏陶,李清照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加上王氏将其视为己出,悉心照料,学识渊博的父母就是最好的家庭老师,在父母的指导教育下,李清照的文学造诣越发凸显。
少女的长成,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转眼间,十几岁的李清照出落得亭亭玉立,才华更是惊煞了世人。
少女心事,不与人言,落于文笔,惊艳了时光,更惊艳了众人。她的父亲,时而忍不住将她的芳名掩去,拿她的作品给诗词名家们点评,心生喜慰。
李格非曾与友人谈起女儿李清照的才华,甚为骄傲。有人引语称赞:“中郎有女堪传业。”对李格非来说,人生是幸运的,拥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冰雪聪明的宝贝女儿。
苏轼的大弟子曾对李清照赞许有加,逢人就夸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02 18岁嫁人为妻,中年丧夫和大多数旧时传统的女性不同,李清照虽然生在封建社会,母亲王氏教她读书认字,传授她女红。但是,李清照只爱书香卷墨,不爱女红,旧时女子不能轻易出门,只能深居闺房,以免遭人诟病。而李清照不顾这些闲话,喜欢游玩、赏景,饮酒。旧式女子该有的清规戒律,她并未理会。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都城沛京度过,那是一个聚集了人流的大都市,商贸极其繁荣,人才汇集,市民的生活五彩斑斓,多姿多彩。民间各种娱乐活动,随处可见,什么秦楼楚馆、吟诗作词,歌舞升平,好不热闹。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李清照许多创作的灵感,一首《如梦令》出手,让她名声大噪起来。如今,她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仍被无数人为之传唱。
邻家少女初长成,一年的上元灯会,李清照和从兄李迥夜游京师,在那里,她转角遇到了爱,一个名叫赵明诚的男人和她相遇了,其实赵明诚早已对李清照倾慕有加。
赵明诚祖籍山东诸城,宋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他的父亲赵挺之一生热衷于事业,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一路做官,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即宰相),权倾一时。
赵明诚少年时随父亲居住沛京,入太学读书。
李清照和赵明诚,可以说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加上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结成了连理。
婚后俩人相得益彰,日子过得甜蜜幸福。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立志将“上自三代,下迄五季”的金石字画、文物古籍收集起来,加以考证,编成书籍。
在沛京,每到周末节假日,两人就拿衣服去典当,用换来的钱拿去相国寺买碑帖。为了收藏,夫妻二人节衣缩食,生活过得极为简朴,“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如此一来,省下来的钱全花在了收藏上面来。渐渐地,他们收藏的文物古籍、金石书画等不断增加,为此他们不得不建起书库,分门别类地归置了不同的书籍,装满了十多个大房子。
不过,好景不长,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城,战火连连。第二年三月,赵明诚母亲病逝,赵明诚在奔丧之时,将重要的书籍古物带走,整整装了15车。到了12月,金兵攻陷,夫妻二人十多间房子里归置的古物书籍,全都被烧掉,化为了灰烬。
三年后,赵明诚在赶赴朝廷述职的途中,患上了痢疾,当李清照得知了消息,十万火急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取笔作诗,绝笔而终”,年仅48岁。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几乎起不来。
逝者已逝,活人还要生存,李清照带着对失去的丈夫的爱,将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书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也正是如此,才能流传到今日。
03 再次结婚,被丈夫家暴,为了离婚不惜坐牢
失去丈夫,又面临国破山河的危机,李清照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无奈地将部分的书籍丢掉,仓皇地南逃。在逃亡中,她的书文也几乎全都丢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狼狈逃离到了杭州,因为孤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她甚至想到了自杀。恰好这时,有个男人闯入了她的生活,这个男人便是张汝舟。
张汝舟是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属史,对李清照百般殷勤,疯狂示爱,穷追不舍。而那时的李清照,孤苦无依、伤心欲绝,且在那个礼教盛行的宋代,没有丈夫的女人,饱受道德世俗偏见指点,不管是于情还是于理,李清照似乎都应该再嫁,很快她就稀里糊涂地嫁给了张汝舟,那时的她,已经49岁。
然而,婚后李清照才真正看清,张汝舟爱的并不是她,也不是她的文采,而是看上了她值钱的文物古籍。婚后不久,张汝舟就暴露出市偿面目,常常对李清照实施家暴。她在求救信中说,张汝舟对她“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毁。
一向养尊处优,被人视为娇子,被捧在手心的李清照,何曾受过这样的虐待。加上,从小就不把封建社会条规,不把旧式“三从四德”等等清规放在眼里的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个独立、个性张扬的女子,又怎么会忍受得了这种委屈?
面对张汝舟,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离婚!
在那个年代,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是女人提出离婚,都必须得先坐三年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铁了心离婚的李清照,又哪还计较这些,不离婚可能连命都难保。
恰好,张汝舟还有一些劣迹把柄被李清照抓着,张汝舟的官是谎报科举次数换来的。在起诉离婚时,李清照将张汝舟也告发了,罪名是:“妄增举数人官”之罪。最终,张汝舟被撤职。
按照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是属实,也须受二年牢狱之苦。随后,李清照也入狱。
好在李清照平日积累了不少人脉,经过了朋友的上下关系,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的出手“相助”后,被关了九天的李清照被放了出来。
自此,两人这一婚姻维持了不到百日,以双败收场。
04 读书君说
世间最难的是感情,最苦的是生活,感情并非一个人的事。
如果说早年的李清照,依靠着优越的家庭地位,打得一手好牌,那么中年的她,历经丧偶再婚,遭遇家暴等困难挫折,那么就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
很遗憾,她出生虽然是幸运的,但是成长却很不幸。晚年的时候,李清照的生活过得更是凄苦。
到底有多苦呢?看她写的《声声慢》就能略知一二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多么愁苦啊!
有人说:“花是多情的种子”,李清照一生爱花、爱酒,亦爱写诗词。
她的一生,就像花儿一样,娇丽而脆弱,初绽放时美丽动人,享尽瞩目;凋零时深切而苦悲。
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悲惨遭遇,孤独一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带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国破山河、故土难归的悲痛,黯然离世,享年73岁。
令人感慨,令人叹息!
好书推荐: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千古第一才女“,其一生写下的诗词,几乎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读好书,学好文,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化知识,有助于思维、逻辑、口才的提升。经典好文,值得推荐,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阅收藏~
参考资料:季无云著,古代美人超有料,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