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照光学防抖的重要性(防抖技术也有国标)
近来这一个月,手机厂商又发布了十多款手机,其中vivo就有4款旗舰手机,X Fold折叠屏手机、vivo X Note大屏商务手机、X80和X80 Pro影像旗舰。
除此之外,2000元档位的手机更是扎堆,比如realme GT Neo3、一加Ace、红米K50、K40s……像vivo X系列这样的旗舰机就不说了,而这些中端手机竟然也都搭载了OIS光学防抖,倒是一个特别的现象。
以往都知道OIS光学防抖硬件成本较高,中低端手机为了节省成本,一般都会阉割掉这个功能,但从今年来看,OIS光学防抖显然已有了大范围铺开的趋势,不再是旗舰手机的专属。
除了提高竞争力需要之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可能就是即将正式执行的关于手机防抖性能技术要求的一项新规定。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首个《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防抖性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方法》由中国通信院、爱佩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华为、OPPO、vivo、三星等历时4年联合制定,将成为全球手机制造商在中国销售移动设备的统一标准。
该行业标准规定了移动终端照相摄像设备的图像及视频防抖性能的技术要求、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防抖技术类型为OIS、EIS、综合防抖等。
由于该标准是由工信部牵头制定,所以它可以看作是我国针对智能手机在图像以及视频防抖性能上的“国标”,未来全球手机厂商在中国销售的设备都必须遵循这一行业标准。
因此可以看到,手机厂商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开始在手机上增加OIS光学防抖。这应该就是这项新国标所带来的第一个改变。
不过,除了光学防抖之外,手机上所运用的防抖技术,这几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OPPO曾推出过HIS混合超级防抖技术,由OIS 光学防抖和EIS电子防抖,再结合重力陀螺仪,该技术目前主要使用于视频拍摄。
华为则提出了AIS防抖的概念,按照官方说法,即在整合了EIS和OIS优点的同时,采用AI算法对相机运动进行估计,它包括了AI手持检测、AI测光、AI多帧计算和合成,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既包括传统的物理防抖,又包含了类似谷歌的计算防抖,以及多帧合成等。
相比AIS的算法防抖,vivo的微云台防抖更倾向于物理防抖,通过陀螺仪检测设备的状态变化,控制电机施加反方向的动力,防止镜头产生倾斜。
当然啦,这在玩单反的人眼中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光学防抖还分为机身防抖和镜头防抖,而以上这些技术,其实都是镜头防抖。核心都是由主处理器、协处理器以及陀螺仪共同完成侦测抖动量,然后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再由微型驱动马达快速调整镜头模组的姿态,完成抖动的补偿。
前年的iPhone 12 Pro Max虽然推出了传感器位移图像稳定技术,可以看作是机身防抖,通过移动感光元件,以达到稳定图像的防抖效果。不过光学防抖也存在差异,有两轴、三轴、四轴、五轴,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往哪些方向进行位移。
看起来有了光学防抖加持的手机很“高大上”,但实际防抖效果都没有吹嘘的那么神奇。
手机使用过程中,造成抖动的因素主要为两类:物理抖动与果冻效应。
物理抖动是日常拍摄过程中正常发生的轻微震动:例如让我一动不动拿手机长曝光3秒,必然会发生些许的偏移;又或者坐在车里拍照,必然可能拍出来就是糊的。
果冻效应,也叫卷帘门效应(Rolling Shutter)。由于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是:逐行扫描逐行曝光,直至所有像素点都被曝光,在此期间移动的任何画面里的元素都可能会出现扭曲。
以上两点就是手机上应用防抖技术的前置条件。光学防抖并不能防止果冻效应,它考验的是厂商视频拍摄技术方面软硬件的优化,这方面iPhone普遍优于安卓手机。
而且,光学防抖并不能提升画质,它的意义在于延长曝光时间,降低ISO,减轻我前面说的长曝光可能带来的抖动模糊。在低光拍摄中,确保成功率较高的前提下提供更长的曝光时间,这才是防抖真正的意义。
这也应该是这项新国标所要规范的性能技术要求和测试标准。显然,在防抖国标开始正式执行之后,手机厂商层出不穷的新防抖术语可能会有所减少;大家的注意力会转向真正防抖效果上,而不是又用了什么新的技术术语。
随着这种评价标准的改变,我们会直接看到技术对实际拍摄时的效果改善,比如同样光线环境、曝光时间,谁拍出的照片更清晰;或者同样光线条件下,谁可以做到更长的手持曝光时间。
显然,这将推动手机厂商防抖技术的有用性提升,未来也会有更多镜头防抖 传感器防抖 AI算法防抖 OIS的融合,为手机防抖迈进一大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