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高铁最佳穿越之旅(西成高铁激发城际旅游新活力)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尽管今年国庆长假没能坐上西成高铁回家,但丝毫不影响成都小伙李胤对这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的期盼。
从2008年去西安上大学到如今读博,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坐了多少次往返两地的火车了,但每次10个多小时的车程还是减少了他回家的频率。“以后坐高铁只要3个多小时,不用等长假,周末就能回来,真的节省了很多时间。”
而随着西成高铁的即将开通,让李胤感到更为高兴的是,成渝高铁途经简阳,他今后便可直接在成都东客站“无缝换乘”回老家。“便捷”成了他最深的感受。
的确,近年来成都“铁公机”三箭齐发,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其中,作为西南最大、全国第六大高铁枢纽站——成都东客站日均客流量近20万人次。除了即将开通的西成高铁,按照计划,2018年~2020年,成都东客站还将陆续开通成贵、兰成、成昆等高铁,届时,其年均客流量将超过1.5亿人次。
东客站作为成都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成都最新布局的66个产业集聚区明确将“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纳入其中,意在打造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枢纽经济聚集区。
“目前,我们正立足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和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统筹布局六大产业功能区,重点依托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大力发展新经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主导产业。”成都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力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高端高新高质的现代产业格局,加快打造“中优典范·文旅成华”。
日均客流量近20万人次 成华构建“枢纽经济”掘金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成高铁自2012年开建以来备受关注,不仅因其“出了隧道就是桥梁,过了桥梁又进隧道”的建设难度,更因它为秦岭两端加速交流融合带来的新机遇。
尽管开通时间还未最终确定,但按计划,这条途经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的高速铁路今年内将正式运行。
如今,随着2017年渐进尾声,有关西成高铁陕西段、四川段“试运行”的消息也更加受人瞩目。据悉,10月6日,已有1290名旅游乘坐一列重联的CRH3A型动车组,从成都东客站出发驶向西安。
与此同时,上周举行的成都四季度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切实扩大消费需求,强化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抓住西成高铁即将开通的契机持续扩大旅游消费,着力提升旅游发展整体效益。”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成都东客站而言,作为西南最大的高铁枢纽站,目前已开通成渝高铁、成绵乐城际铁路,日均客流量近20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其总共发送旅客92万人次,人流量近200万人次。
同时,除了西成高铁外,2018~2020年,成贵高铁、兰成高铁、成昆高铁也将陆续开通。到2020年,预计成都东客站的年均客流量将超过1.5亿人次。
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激发人流背后的经济活力?成华区的想法是依托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打造“枢纽经济集聚区”。
据了解,作为成都最新布局的66个重点产业园(集聚区)之一,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为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商务商贸、酒店会展业。
“我们希望抢抓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机遇,精准对标,集聚发展精品酒店会展业,着力打造‘城际会客厅’;集聚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业,着力打造‘繁华不夜城’;集聚发展健康服务产业,着力打造‘健康新高地’。”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成都顾连康复医院投入运营时间渐进,新加坡百汇医院、香港圣丹福国际医疗、华大基因、协和颐养等高端医疗康养机构入驻,目前,一个巨大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正在东客站片区加速形成。
放大枢纽经济效应 发力文创产业探路“文旅融合”
“交通与旅游是一对孪生姊妹。”根据第三方机构最新发布的榜单,在为期8天的“超级黄金周”期间,成都以205.7亿元成为我国旅游总收入最高的城市。
“今年有近40万游客和国宝大熊猫一起欢度国庆,这是我们建园以来游客量最大的一个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8.6%。”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在成都“国家4A级”以上的收费景区中,熊猫基地排名第二,仅次于青城山-都江堰景区。
世人对大熊猫的喜爱毋庸置疑,而坐落于成都成华区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从科研繁育、保护教育还是文化旅游等方面,均已成为近距离接触大熊猫的不二之选。
“这是我们的优势资源,要全力打好‘大熊猫’这张牌,加快建设熊猫国际旅游区。”成都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发挥大熊猫资源优势、挖掘大熊猫内涵、塑造大熊猫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出“熊猫都市家园”的旅游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打好“工业文明”这张牌,发力文创产业,也成为其塑造“文旅成华”区域品牌的重要手段。
作为成都近现代工业发展曾经的“主战场”,在成都公布的27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成华区有12处上榜。其中,脱胎于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东郊记忆更是“老树发新芽”的典型代表。
如今,走进东郊记忆,在原有的工业遗址之上,不仅随处可见与音乐有关的元素、符号,成都人对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升级。官网资料显示,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东郊记忆,已经形成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园区,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5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举行3天后,成华区迎来重大文产项目——全国知名文化品牌“繁星戏剧村”首次走出北京,正式落地东郊记忆。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繁星”到来之后,将建设多元剧场群落和跨界文化体验型艺术园区,有力弥补成都在剧场主题文创产业园区的空白,助推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
科技创新抢滩新经济 构筑“文旅成华”新格局
发达的交通催生旅游,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旅游,科技创新促进培育了2.5产业,推动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集现代产业核心资源优势的成华,顺势而为提出了打造“中优典范·文旅成华”。
在成华区新经济产业发展的布局中,除了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和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成华区还将肩负着打造成都首个新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变‘园区’为‘城区’。”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龙潭要建设成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构建新经济产业生态圈,规划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的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就是这个目标的承载地。
成华区的期望是,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聚焦通信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兴领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跨界融合、产业升级,全力构建集科技研发、成果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经济产业链,打造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
不久前,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电子产品ODM中心,智慧海派在龙潭打造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建成投产。
“智慧海派的投产将为成华打造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注入新活力,为集聚区内数字经济腾飞提供‘最强大脑’。”上述成华区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试生产,预计2017年产值将达10亿元。
无疑,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我们要积极争取高新技术的上游企业,聚集研发、总部结算等功能,把龙潭打造成为总部经济高地。”在今年9月举行的一场事关新经济发展的会议上,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一位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当然,从一片空地到千亿园区,不仅需要不断提升“厂房”的活力,生产、生活配套也需进一步完善。“所以不能简单地‘造城’。”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集聚区建设,目的是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推动成华向宜业宜商宜居国际化城区转型。
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已有包括香港瑞安成都天地、喜马拉雅西南总部、福中西南总部、中车产业城等在内的近百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成华,涉及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旅游商贸等领域。可以看到,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新体系正在加速成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