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已故老艺术家张瑞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十月十六
张瑞芳是我国尽人皆知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她具有长期的舞台实践和银幕实践经历,特别是在她艺术生涯的后期,主要从事于银幕实践。她所塑造的银幕艺术形象不但数量相当多,而且有很多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瑞芳于1918年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旧军官家庭。幼年时受到母亲的影响,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开阔了视野,启发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于培养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兴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北伐战争前,张瑞芳的家移居南京,后又搬到北京。北伐战争开始不久,时任陆军中将炮兵总指挥的父亲,因不堪派系倾轧,在安徽前线自杀。父亲去世后,母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但支持孩子参加革命,后来自己也入了党。
张瑞芳在读初中期间,参加演出过田汉的剧本《梅雨》和《获虎之夜》。读高中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戏剧研究会,在《心病者》《这不过是春天》扮演角色,激发了她对艺术事业的热爱。1935年报考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被录取,除了学习绘画外,还参加了戏剧研究社,在《名优之死》《进来的主角》《干吗?》等话剧中扮演主角并获得成功。
1937年,她参加独幕剧《黎明》演出结识了崔嵬,还与其同场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公审七君子》等活报剧,学到了舞台表演艺术方面的常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后来的表演风格。抗战开始后,她同北平地下党组织成立的“战地移动剧团”辗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河南、徐州等地,演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等宣传抗日的话剧。
1938年春,张瑞芳带着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关系到了重庆,经过组织考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一段党课教育,被编入“怒吼剧社”党团小组,并代表“怒吼剧社”参加了业余团体联谊会的干事会。“怒吼剧社”是重庆市第一个话剧团体,她在该剧社演出了《全民总动员》《上海屋檐下》《民族光荣》《民族万岁》等话剧。
1940年,张瑞芳参加了中国电影制片厂中的“万岁剧团”,先后在该团、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演出了《国家至上》《棠棣之花》《屈原》《北京人》《家》《大雷雨》《安魂曲》等话剧。参加《屈原》演出后,郭沫若为她题诗一首: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同时在孙瑜编导的影片《火的洗礼》中扮演了一名女间谍,这是她的第一次电影实践。
抗战胜利后,张瑞芳同陶金、石羽、赵蕴如、吴茵等人演出了夏衍的《芳草天涯》剧,从而使她进行了一次新的艺术尝试。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在影片《松花江上》中以质朴的表演塑造了村姑妞儿的形象。同年10月,受党的委托,她随同金山接收长春电影基地,并参加拍摄了《哈尔滨之夜》影片。1947年9月,她按照地下党的指示去到上海,暂时治病。1949年初,她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有了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张瑞芳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参加了话剧《保尔•柯察金》的演出,扮演冬妮娅。这是她与舞台告别的最后一次演出。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南征北战》《三年》《母亲》《家》《凤凰之歌》《三八河边》《李双双》《大河奔流》《泉水叮咚》《聂耳》等近二十部影片。1963年,由张瑞芳、仲星火主演的《李双双》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张瑞芳一举夺得最佳女演员奖。
《李双双》这部影片通过农村凡人小事,塑造了李双双这一光彩照人的银幕形象,充分展示出独特的农村喜剧片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农村电影的经典之作。张瑞芳纯朴、自然、本色的表演与角色融为一体,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基调,成功地奉献出一个独具风彩的喜剧形象—李双双。影片十分重视人物的语言造型,尽力使之朴素生动、切合人物性格、富有生活情趣和泥土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那句"先结婚后恋爱"的经典台词,被广大观众誉为银幕上不朽的"二人转"。
张瑞芳先后担任上海演员剧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在事业上取得较高的成绩和荣誉。1993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2007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她与白杨、舒绣文、秦怡被誉为影坛四大名旦,被文化部誉为“二十二大明星”之一。2012年6月28日,张瑞芳以94岁高龄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