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照亮民族自强路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陈海波 詹媛
“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贺、令人欣慰。”2021年2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后,勉励航天人。
从第一朵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上空,到《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响彻寰宇,再到风云、北斗、嫦娥等属于中国的“满天星辰”闪耀太空,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传回高清火星影像图,6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心血与韶华,在航天史上创造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如今,这一座座丰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砥砺前行。
1、“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
追溯中国的航天发展史,要从“两弹一星”说起。
20世纪50年代,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光明日报》关于“两弹一星”的头版报道
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钱三强的推荐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业。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在北京郊区的高粱地里兴建研究所,在去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核弹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从苏联回国受命参与核武器研制。年过半百的他义无反顾:“我愿以身许国。”由于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高度机密性,王淦昌化名王京,断绝了一切海外联系,在物理学界整整“消失”了17年。
《光明日报》关于“两弹一星”的头版报道
1961年的一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年轻人于敏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受命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有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尽管感到突然,但他没有犹豫。“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生前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在大西北戈壁滩成功命中目标——其仿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随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风破晓,气贯长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崭新天地。
《光明日报》关于“两弹一星”的头版报道
在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看来,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尤其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一个人只有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最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团队、爱岗位。”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举国体制协同攻关
“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揽月”,面对重大科学挑战和国家任务需求,就是要靠举国体制协同攻关。
陈列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展馆的东方红一号备份卫星(左上)。光明日报记者张蕾摄
20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留学7年后,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于中苏关系突然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回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实证明,中国能够做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为集中力量攻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难关,1961年初,全国抽调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大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大力协同攻关。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这枚唯一的金质奖章,但他却坚决谢绝了——“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戚发轫至今感慨万千:“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3、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以“两弹一星”为起点,中国航天事业的脚步未曾停歇——
60多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以“东方红”品牌为代表的通信卫星平台,在历经东二、东三、东四、东五四代卫星平台的发展后,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指数级的能力跃升;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北斗导航工程、实践科学试验卫星和风云气象卫星等也捷报频传。
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堆本体现貌。国防科工局供图
进入新时期,航天人瞄准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在火星进场动员大会上,我写了一副对联:扬航天精神雄风做两弹一星传人,圆中华复兴伟梦担深空探测重任。我们航天人有责任更上一层楼。”2020年4月,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座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说。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书写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航天精神的内涵并不限于航天领域,它对中国科技界当下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打压赶超”威胁和“卡脖子”困境同样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老—辈航天人至诚报国的大担当、大情怀、大作为一直激励着我们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我们将充分继承和发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不负国家、人民期望的赫赫战绩,勇攀科技高峰!”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首席科学家朱坤坚定地表示。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7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