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游玩几个小时(神奇的爱情圣地)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2010年至今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美赏月地,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千百年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面积76.8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12平方公 里,由六大景区组成,分别是月泉湾景区、响沙坡景区、浅丘景区、戈壁景区、沙丘实验景区和沙丘链景区。完全感受景区的全部魅力, 需要三天甚至更长时间。观日出日落上飞沙岭,海拔1715米,是景区最高峰,快乐刺激体验去响沙坡,可以体验滑沙、射箭,骑骆驼,滑翔机,直升机等项目。四季鸣沙,四季月泉,不同的季节, 会带来不同的感觉。
“神、奇、旷、奥、古”是鸣沙山月牙泉整个景区的最主要特征,它“神”在传说,“奇”在奥秘,“旷”在博大,“奥”在科学,“古”在文化。在历史文献中早就有关于鸣沙山月牙泉的记载。东汉《辛氏•三秦记》中记载:“河西有沙角山,人登之即鸣,又, 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今古,沙不堙之”。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敦煌录》也记载:“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
自汉唐以来,鸣沙山月牙泉就是旅游胜地,每逢端午当地百姓就有到鸣沙山滑沙听雷,六月六晒腰腿,在泉边采集艾草、 煎汤沐浴和举行月牙瑶池蟠桃会等民俗活动并一直沿袭至今。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它现在的水域面积是12.3亩,东西长242米, 南北最宽处可达50米,平均水深在1.5米左右,最深处可达2.2米。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不经令人惊叹天地之钟爱,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 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因此,“月泉晓澈”自古就成为敦煌八景之一。
如果从高处俯视,您会发现鸣沙山与月牙泉组合成神奇的太极八卦图案,阴阳轮廓十分清晰,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犹如一对恋人,千百万年相拥相依,地久天长。著名台湾易经大师张渊量,几经周折寻找西王母的瑶池,最终在敦煌发现了鸣沙山月牙泉这一阴一阳、一沙一水的太极八卦图,由此推断月牙泉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于是他发出了“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叹。千百年来,鸣沙山像伟岸的男子汉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温柔小巧的月牙泉,这一阴一阳共处一隅的和谐,让美展现得酣畅淋漓、地老天荒,所以,鸣沙山月牙泉又有“爱情之山泉的美誉”。
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为何“泉映月而无尘”、“月泉晓澈,亘古沙不堙泉,泉不涸竭”?这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古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叹为“山之神异,泉之神秘”,甚至构想出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关于月牙泉的成因,前人曾有地质断层泉、风蚀湖、古河道残留湖等数种说法,但由于缺乏充分的资料和专门性研究没有形成科学的定论。1997年敦煌市政府组织地质专家对月牙泉的形成之谜进行了专项研究,学者们经过调查后认为,月牙泉地处敦煌地区党河洪积扇和西水沟洪积扇两个扇间洼地的中心地带,地质结构是松散的第四季沉积物。低洼的地形条件,得以使较高区域地下水位 溢出地表,是月牙泉形成的关键原因。通过敦煌绿洲唯一的水源,党河补给的地下水径流,是月牙泉的水源。
而对于沙不埋泉的奥秘,可以用我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的一句话:“旋风卷成鸣沙山,夕阳遥印月牙泉”。他从物理的角度诠释了沙不掩泉的科学原因。月牙泉周围都是高耸的沙峰,只有东北有一个较宽的缺口。显然,这样的地形对月牙泉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因为,沙子不会自己移动,只有借助于风的力量才能进入泉区。月牙泉周围独特的地形正好巧妙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由于局部地形的导引,不管哪个方向来风,都能在月牙泉内的环形沙山上产生向上的回旋风,把沙山滑下的沙粒往沙山脊上和山顶上吹。现在大家明白了吧,沙不掩泉跟这里独特的地貌和风向有很大的关系。两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尽管风沙肆虐, 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用四句话总结月牙泉的奇特之处,那就是“月 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前三句讲的都是月牙泉奇特的地理特征,这第四句, 说的就是月牙泉三宝之一的铁背鱼。
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月牙泉特有的水质里生长有一种稀有鱼种,据说就是传说中的铁背鱼,它背如铁、肚如雪,生长期缓慢、寿命长、它与泉同生与水同在,有泉就有了铁背鱼,如果我们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用肉眼看到。月牙泉南岸大片的罗布麻就是传说中的七星草,是泉边独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药,对高血压、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传说铁背鱼和七星草一起吃可治疑难杂症,也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因此,月牙泉在唐代又被称为“药泉”。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极大,深不见底。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月牙泉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的。
说完月牙泉,我们再来看看环绕月牙泉四周的鸣沙山。鸣沙山, 古文献中又称作神沙山、沙角山,魏晋后期始称鸣沙山。从上面看, 山形环弯,错落有致,山脊挺阔,宛如刀刃;从下面看,山体则像一座座古埃及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鸣沙山处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鸣沙山的底部为砾石结构,砾石之上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色沙。这鸣沙山就是由五色彩沙积聚而成的,远看鸣沙山好似一条伏卧蓄力欲飞的金龙,近看,又好像宏伟壮观的古埃及金字塔群落,像这样雄伟壮观的沙山群体, 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鸣沙山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在于它是会唱歌的沙山,它能发出人们无法解释的声响。鸣沙山的鸣声有两种,一种被敦煌县志称之为“沙岭晴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鸣沙山在盛夏晴天常常自声鸣声,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得到。鸣沙山的第二种鸣声不仅可以自鸣于天,还可以和声于人,早在东汉末年的《辛氏•三秦记》就写到,“河西有沙角山……,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鸣沙山人登之即鸣”,千百年过去了,鸣沙山的响声依旧不绝于耳。在2008年这里做过一次千人滑沙的活动,当时测得的沙响高达83分贝,可谓“鸣”不虚传。
那么鸣沙山为什么能够发出种种奇妙的声音呢?有人说,是鸣沙山的沙粒中含有云母所致;有人认为,是与沙粒的排列结构有关;也有人认为,这是沙粒之间摩擦共振造成的。但迄今为止,众说纷纭,鸣沙山的发生机理还是个未解的谜团。
鸣沙山的神奇不仅在于自身鸣声,也不仅在于人登之既鸣。更神在人们登山踏平山脊,但一夜之间,沙粒又可凭借风力自己回到山顶,恢复原来的形状。千百年过去了,鸣沙山不知被人们攀登过多少次,按理早该被夷为平地了,但鸣沙山却依然如故,巍然屹立。
鸣沙山是神秘的盛景,更是游乐的天堂。游客在这里可以骑骆驼看日出,赤足爬山、滑沙,进行沙浴、沙疗,静享休闲,怡然自乐。也可以驾乘沙漠摩托车、沙漠越野车、直升机、滑翔机,体验激情,感受心跳。在鸣沙山温柔绵软的山体上,没有攀登石山摔伤磕碰之忧,也无穿越丛林荆棘刺烂划伤之惧,在这里,没有失态二字,只有尽兴一词。即使鹤发童颜的老者,也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寻找返老还童、融入自然的感觉。
目前,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已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健身、文化交流和地质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曾莅临鸣沙山月牙泉参观视察。美国参议院议长赫德斯蒂文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以及许多驻华使 节,社会名流也都到鸣沙山月牙泉参观访问。鸣沙山月牙泉的山光水色,给艺术家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里成了激发他们创作灵感 的艺术乐园和创作基地,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摄影发烧友在这里拍下了一幅幅艺术作品,影视艺术家在这里拍摄电 影、电视,作曲家为这里献上脍炙人口的歌曲,世界顶级的服装艺术大师和模特儿们在大漠上也留下他们美丽的倩影。神奇壮美的鸣沙山月牙泉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万丈黄沙挺峻峰,高天滑落兴难穷”。如果有兴致,可以去赤足爬山,领略沙山的神奇,体验一把沙粒“和声于人”,“震动人足”的感觉,体验登高望远、高天划落的愉悦。
神奇壮美的鸣沙山月牙泉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 海的客人,远方的朋友,欢迎您到鸣沙山月牙泉来。(李新民 撰稿)
监制:冯颖超 责任主编:杨红
编辑:王斌银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