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个人简历(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里)

新华社大连5月14日电 题: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里

新华社记者蔡拥军、郭翔、群

焦裕禄个人简历(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里)(1)

这是焦裕禄与爱人徐俊雅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大连博物馆供图)

这是焦裕禄亲笔写下的履历表:坐过牢,挖过煤,当雇工,在旧社会颠沛流离;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来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一个个岗位成长……

这份现存于大连博物馆的履历表,两位健在的亲历者,14幅半个世纪前工人自发创作的木版画,将时空拉回至1955年3月至1956年底的大连,拼出焦裕禄鲜为人知的大连故事,讲述他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工作的日子:从“门外汉”到“最棒车间主任”,把办公室搬到车间,给夜班女工看孩子……

旧社会经历的苦难有多深,对共产党、新中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就有多深。焦裕禄在大连的600多天,实践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1964年5月14日,他的生命停止了跳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座精神的丰碑,从此巍峨耸立。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做客的”

中国美术馆,至今留存着一张署名“大连起重机器厂业余美术组”的木版画,画面上,焦裕禄神情坚毅,风雨中与工友一起搬沙袋。

这幅木版画,取材于1955年8月的真实事件:当月的一天,大连暴雨倾盆,厂外马栏河水涌入,大连起重机器厂机械车间党支部安排干部轮流值班,和职工一起堵水防洪。大家想到焦裕禄刚来不到半年,身体又不好,就没安排他值班。但焦裕禄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做客的。”一面说着,一面挽起裤管,加入抢险队伍。脚被碰伤了,大家劝他休息,他不肯,一直坚持到彻底将湍急的大水堵在厂房外。

木版画流传很广,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月的10日,担任大连起重机器厂机械车间代培主任的焦裕禄,填写履历表时写下了一句话:“1942年12月至1943年5月,被日寇押送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下煤窑。”

从被迫下煤窑的下等人,到不顾病痛主动战洪水的主人翁,焦裕禄的心路历程已不可考,但他亲笔写下的履历表则成了历史的注脚。这份履历表,在“文革”动乱中差点连同档案室被砸烂,但被大连起重机器厂一位老师傅冒险悄悄保存下来,去世前又委托给另一位干部,最终重现于世,现保存于大连博物馆,成为珍贵史料。

履历表上,焦裕禄写道:“1942年6月至1942年12月,日寇五次强化治安,被日寇宪兵队抓去,在博山、张店、济南日寇宪兵队坐牢;1942年12月至1943年5月,被日寇押送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下煤窑;1943年6月至1943年7月,从抚顺煤矿跑回家被汉奸和日寇抓去坐牢10天;1943年8月至1945年6月,逃荒至江苏省宿迁县地主胡泰荣家当雇工……”

“两次到东北的不同经历,一定让焦裕禄有翻天覆地的感觉。”大连市委党校副教授辛鑫说,过往的苦难有多深重,翻身做了主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就会爱得有多深沉,“激励着焦裕禄在每个岗位都能迸发出奋斗的力量”。

工友们回忆:在车间,哪里艰苦,焦裕禄就出现在哪里,什么活脏累,他就干什么。15公斤的大锤抡起来,几下就震得肩膀发酸,他咬着牙一干就是一天;清洗减速机的活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他就带头上……

时任机械车间生产调度员的毛淑兰回忆,焦裕禄事迹经新华社发掘后在全国传颂,职工们看了后都说:“这就是我们的焦裕禄,一样一样的。”

“去车间就能找到焦主任”

“我叫焦裕禄,是刚从地方来的,干工业是外行,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毛淑兰仍然记得,1955年3月,焦裕禄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机械车间任代培主任时的自我介绍。

来“学习”的焦裕禄只是在生产管理上不熟悉,其实已经算是一个“老干部”:履历表上,从1945年参加民兵,到1955年的10年间,他已经先后在12个岗位上历练。从民兵到武装干事,从土改复查工作队分队长到南下干部队班长,从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到四任不同地方的团干部、洛阳矿山机器厂基建科副科长,丰富的履历,见证了党和国家的巨大变化。

焦裕禄把自己当成一个“新兵”,一头扎进车间一线调查研究。毛淑兰说,焦裕禄经常是早上五点不到就到了车间,晚上很晚才下班,工人是“三班倒”,但每一班工人都能看到焦裕禄,“焦主任身上的油污跟工人一样多,他要把每个班次遇到的问题都弄清楚。他总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定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

同样是代培干部,有人夹着个本子,到车间转一圈就走,而焦裕禄则扎到职工中间。时任机械车间计划调度员于文状说:“工厂办公楼有焦裕禄的办公室,但他把‘办公室’搬到车间,厂里都知道,去车间就能找到焦主任。”有人问他:“焦主任,你一天能跑多少路?”他回答:“大约20华里。”

1000多种零件的图纸和代号,焦裕禄一个一个背,一位工友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到岗,但总能看到焦裕禄已经一手拿本一手拿笔,在机床前逐个核实上个班次产品零部件的生产进度。不到半年时间,焦裕禄就全盘掌握了生产计划和调度工作。有一次工厂生产任务增加,部分同志认为设备、人力不足,难以完成任务。焦裕禄二话不说到车间关键环节——减速机工段蹲点,从第一道工序开始梳理,研究生产工序、设备状况、工人操作等细节,用调查数据说话,提出改进设想和措施,新的生产计划很快得到落实。

从捧着图纸一件一件识别零部件的工业“门外汉”,到成为各项数据了然于胸、指挥生产的“行家里手”,大家都说:“向焦主任汇报工作,必须有准确的数据,半点不能含糊,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

“共产党员做事就该先为群众着想”

孩子身上盖着焦裕禄的棉衣,睡在焦裕禄的办公桌上,焦裕禄则在旁边看书学习,孩子母亲的笑脸映在窗口。这张木版画,生动地再现了焦裕禄帮夜班女工看孩子的情景。毛淑兰的大女儿刘慧萍说:“我一岁多的时候,焦叔叔也抱过我。”

毛淑兰清楚记得木版画上这件事的由来:车间女工李培娥休完产假上夜班,由于托儿所没有夜班保育员,她就悄悄把孩子放在车间工具室的一个小木箱里,一次去给孩子喂奶,却发现孩子不见了。工友告诉她:“焦主任在给你看孩子。”焦裕禄告诉她:“工具室里冷,又不卫生,孩子放在那里不行,以后你上夜班,就把孩子送到我这里。”

虽然许多当事人已经故去,但他们当年讲述的焦裕禄故事,仍在流传。一次涨工资,焦裕禄跟另一位符合条件的工友姜枫椿说:“我跟你商量一下啊,这次涨工资,我的让出去了,你的也让出去吧,咱车间有个职工家里孩子多,妻子又有病,生活比较困难,你比他强,把名额让给他吧。”姜枫椿后来说:“共产党员做事就该先为群众着想,在群众中发挥模范作用。焦裕禄教我这么做,我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

焦裕禄的头脑里,装着全车间500多名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哪个职工是几口之家,他都能说出来,不是自己车间的职工有困难,他知道了也会伸出援手。厂供应科采购员潘凤友从部队转业不久,正为一家人找不到住处发愁。与他并不在一起工作也不认识的焦裕禄听说之后,就把自己的两间住房腾出一间让给潘凤友。潘凤友搬来一看,焦裕禄一家7口人挤在一间屋里,孩子们在打地铺睡,十分过意不去,焦裕禄却说:“咱们都是革命同志,有困难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一切为了人民的人,人民不会忘记。当年的大连起重机器厂已重组进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机械车间也已新址重生,新厂房前一幅焦裕禄的画像和“永恒的记忆——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仍然醒目,“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也在这里代代相传。穿过车间走进馆里,犹如穿越时空,一首“焦裕禄是咱大起人”的歌声回荡,“一件件小事诚可贵,一桩桩平凡铸辉煌……”

焦裕禄个人简历(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里)(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