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为什么不是市(云梦县名由来你知道多少)
作者:刘俊明
2020-10-14
云梦,是一个如诗的名字,一个有梦的地方。“云的故乡,梦的摇篮”。现代著名诗人晏明如此称赞家乡云梦。全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云梦独享其名。身为云梦人,为拥有云梦之名感到骄傲与自豪。云梦县名真好!可是,你知道云梦县名的由来吗?对于云梦县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常见的说法是,云梦县因地处古云梦泽而得名。
云梦县之名为“云梦”,有多方面的根源,我们现在就从有关云梦的历史文献和云梦的地形、地貌、地质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云梦县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有云梦泽。关于古代的云梦泽,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地理位置和大小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很著名的说法是,云梦泽在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安陆县南、云梦县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云梦和安陆本是一体,紧密相连。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木牍家信及其他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从秦到东晋,安陆县县治一直在今云梦城区。东晋末,安陆县治才移至今安陆。正因为安陆、云梦联系紧密,所以古代一些史地著作常将安陆、云梦连在一起说。《左传·宣公四年》“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西晋杜预注:“梦,泽名。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把云梦泽和云梦城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汉书·和殇帝纪》记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即在云梦泽中。”确指云梦县在云梦泽中。李白到安陆后《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所说“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遂来观焉”,即是指的这个云梦泽。唐《元和郡县志·卷27》在“安陆县”和“云梦县”条下记得更为具体,说云梦泽在安陆“县南50里,云梦县西7里”。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132》安陆县“云梦泽”条云:“在县东南,阔数十里,南接荆湘。”北宋中期的《元丰九域志·卷6》“安陆县”条说:“云梦一镇,有……云梦泽。”云梦在北宋曾撤县为镇,故这里称云梦为“镇”。《资治通鉴·卷282》记五代时后晋马全节败南唐李承裕军于安州城南,李“掠安州,南走”,晋将安审晖率军追击,“败唐兵于云梦泽中,……唐将张建崇据云梦桥拒战,审晖乃退。”就是说这里不仅有云梦泽,还有“云梦桥”。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云梦泽”条说:“云梦,楚泽薮也……今为县,隶德安(府)。”这也是确指云梦泽在云梦县。明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最著。”这些文献资料都说明古云梦泽在云梦县域。
云梦县的地形、地貌、地质也证明,云梦及其周围古代有个面积广大的泽薮。云梦县除北部(占县境1/3)是丘陵垅岗外,西部、中部和南部均是地势低凹,还遗留着残迹河残迹湖的河谷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在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形成之前的太古时代,这里是一片低凹的盆地与河谷,后来由涢水、漳水、澴水挟带的泥沙淤积成面积宽广的湖泊和沼泽。据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和长春地质学院的调查,云梦一带为第4纪河流相沉积,埋藏深度在29.13米以下的粘土与沙砾混合层在钻孔剖面中可见到。调查还表明,云梦、应城南部、汉川东部、孝南区西北部,砾石主要成分来自大别山变质岩石中的石英脉碎屑和来自大洪山的燧石、矽质页岩、矽质灰岩和石英砂岩。这个古云梦泽的范围,包括从安陆巡店以南开始,到云梦义堂三垸、胡金店以下及伍洛、沙河、道桥、下辛店、应城南部、汉川东部、孝南区西北部一带的广大区域。
云梦县境一带在西周属云梦荆州泽,春秋战国时代为楚王室贵族云梦游猎区。入秦以后,这里虽然开始垦地开发,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山丘、湖泽被围成苑囿——“云梦禁苑”,云梦龙岗秦简称为“云梦禁”。禁苑里设有管理机构和苑吏,这个管理机构后来被称为“云梦官”,它在今云梦境内。秦汉行宫多设于禁苑,云梦禁苑当然也设有行宫——云梦宫。
云梦县域在古代不仅被称为安陆,而且还直接被称为“云梦”。云梦龙岗秦简记载,秦时云梦县境一带设有云梦禁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37年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注曰:指“云梦城,即今云梦治”。《后汉书·和殇帝纪》记汉和帝于永元15年9月“进幸云梦。”唐李贤注:“云梦,今安州县也。”汉桓帝于延熹7年南巡,9月到章陵(今枣阳),又进幸云梦,这个云梦也是指的今云梦。从枣阳往南进,就是云梦。
云梦县境在晋代以前有座“云梦城”。西晋初的著名《左传》研究权威杜预在《左传·宣公四年》中注释说:“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又在《春秋释例·土地名》“江南之梦,云中”条中也说:“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云梦城。”他所说的方位正好在今云梦县境。《元和郡县志》说云梦县置于古云梦城。这个“云梦城”早于西晋,至迟也不会晚于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座古城就是今云梦城。
云梦县设置之前,其境内就有“云梦泽”,“云梦禁苑”,“云梦官”, “云梦宫”、“云梦城”,而且在历史上还被直称为“云梦”,如若在此设县,称之为“云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之,西魏文帝于大统16年(公元550年),在攻占了南朝梁之安陆一带并新设了安州之后,就在此地建立了“云梦县”。一个古老的县份就这样诞生了,并一直延续至今。云梦县名最早见于《隋书》。该书地理志“云梦县”条下原注云:“西魏置。”随后唐《元和郡县志·卷27》“云梦”县条云:“后魏大统末,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
综上所述,云梦县之名为云梦,实是历史、地理和人文发展的必然。
一、胡金店镇的起源 元末明初,云梦夹河一带兵连祸接,人无孑遗,田地荒芜,至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偃武修文,奖赏军功;云梦以西八百亩农田的钱粮课税,分封给解甲归田的八个有军功的人,作为退伍俸禄。其中胡成(麻城花蛇港人)奉诏移居此地,结草为庐,起名胡家稻场。后来人丁兴旺,搭盖茅棚多所,改称胡家棚。以后金姓迁入,接着又有汉川县龙耳岗刘家垸大台的刘炳公迁来设帐授徒,安陆洑水的余思禹迁来经营杂货兼瓷器,后陈、彭、罗、周诸姓次第迁来,相聚杂住,大兴土木,逐渐形成集市。这就是胡金店镇的起源。它后来成为云梦府河岸边的一个重要集镇。
二、云梦 刘砦,龚砦的由来 古时“砦”通“寨”,是一种防御型聚落形式,一般砦内配有武装。在兵荒马乱年代,这种聚落十分普遍,是弱者团结起来抵御强盗的有效手段。 应该说,以“砦”(或“寨”)命名的村落都是历史较久远的居民住地。 刘砦,太平军就住扎过,是云梦现在保存最好的一个圆型村落。龚砦还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三、杨家坝人其实姓毛 明英宗6年(公元1441年),宁远道几个州发生大饥荒,英宗下旨天下义民捐粮救灾,捐米千石以上的给予官职。云梦城北人毛舜,捐献大米1300石。英宗赐官,不受。于是赐冠带、建牌坊,并赐“泽及三州”的匾额,还赐姓“杨”。从此毛氏改为杨姓,即是现在吴铺镇的杨家坝。直到现在,杨家坝人在过春节时的大红灯笼上,都写着“泽及三州,钦赐姓杨”的文字。
四、云梦吴铺,十里铺,冯铺的由来
清代驿道规定“十里一铺,五里一店”,重要地段要设驿站,相当于今天的铁路大站。云梦的吴铺,十里铺,冯铺等地名就因此而得名。
五、伍洛寺的由来
云梦城东15里的伍洛寺镇是一古镇,旧为兴安镇,因镇上有一古寺名“伍洛寺”,故名伍洛寺镇。“伍洛寺”原为“武乐寺”。宋朝末年,天下大乱,土匪滋扰。伍洛东北靳家咀有位叫靳悟元的人率领乡里青壮年练武抗贼,土匪平定后,用练武所剩下的钱款修建了一座寺,因为这里是由于练武抗贼,消除了匪患,而成为“乐土”(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寺名为“武乐寺”。后来传说伍子胥逃难时曾在此落过,所以附会成“伍落寺”,往后“落”又改成“洛”,遂又成了“伍洛寺”。
六、洛阳的由来
唐开元年间,李白寓居安陆。一天,李白来到云梦城南的一个集镇,他看到此镇建筑规模宏大,商品流通发达,“舟车鳞集,人马如潮,歌舞不歇”,于是赞叹道:“何异洛阳!”从此以后,此镇即名为洛阳镇(即今伍洛镇洛阳河村)。
七、义堂的由来
利塘镇,紧靠府河,是古驿站,也是云梦北乡的商品集散地。一次德安知府罗暹春路经利塘,见镇额题着“利塘”二字,有感于怀,认为:“利者害所伏”,“义者事之宜”,以“见利必思义”,“守义未尝无利”为由,“更利为义,易塘为堂”,于是改利塘镇为义堂镇。
八、道人桥的由来
明朝时,府河南岸蒿子港上有座由道人募捐修建的木桥,名为道人桥。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年左右),桥畔泊船日多而形成集镇,是此,以桥名为镇名。
九、隔蒲潭的由来
隔蒲潭这一名称很古老,它是以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府河自义堂上段折弯以后,一直长驱南下,在黄江口与漳河会合,水势增强。流过袁家堤角村,由于应城艾大湾土质坚硬,不能直流,遂折而向东。折流水急,冲力大增,将河床北侧冲成深潭。河西应城县境,春秋时期为郧国的蒲骚地,当时府河东岸有座集镇,因隔着府河深潭与蒲骚地相望,故名为隔蒲潭。据记载,云梦隔蒲潭与天门的渔薪、江陵的郝穴是明中后期江汉平原上三个典型的繁荣集镇。
十、下辛店镇新府城
公元349年,东晋的桓温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出兵到安陆,作战略防御准备。兵到安陆后,他见府河在云梦东南方五十余里的地方一折向南,是难得的屯兵之地,便在那里筑起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命名为“新城”,即今下辛店镇新府城。1958年,县文物部门对新府城进行了普查,该城呈椭圆形,占地面积较大;城四周的围墙,依地势起伏,以红沙石作基,用青灰砖砌成,墙体高3米;墙外是宽约30米的护城河,城内偏北筑有大型台地一处,四角各设明塘一口,均与城外的护城河相通;城垣内还有四座夯土高台,作为站岗放哨和暸望之用。汉丹复线修前,文物部门又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文物不少。
十一、韩信堤的由来
传说韩信被刘邦所擒时的屯兵之地,就是今云梦吴铺镇东的韩信堤(又名“韩王冈”)。县博物馆1979年文物普查时,对韩信堤进行了详细勘查。勘查报告说:“堤呈梯形,南北向横断女儿港,东接孝感大李山,长300余米,底宽12米,面宽3米,高7米,断面现夯层,采集到西汉以前陶器锥形鬲、绳纹陶、红陶浅盘高柄豆。韩信堤确是古代的一处军屯工程。”
十二、云梦凤凰台;
云梦远古时代的聚落都有一个高出地表3米以上的台基,这是因为那时的房屋建筑都是先筑台基,再在台基上筑墙,然后筑墙外的护坡和房内的地基,所以整体形成了一个很高的大台基。这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和房屋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些台基文化层发掘出的遗存物品,从新石器到夏、商、西周各个时期的都有,可见这些聚落存在的时间很长,跨越了几个时代,延续了多少世纪。可以说,它们是从远古至西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中云梦人的活动中心。
云梦凤凰台遗址,曾是商朝的商公南下建立的军事据点。他以此为基地,进攻其他的部落,扩大地盘。
十三、下辛店镇陈家墩
周夷王(公元前869—858年)时,熊渠封三个儿子为王,少子执疵(熊延)为越章王。执疵后来成为楚国第八位国君。今县城北7公里的陈李湾曾有古迹“越王台”,据记载,越章王在此游观时建了一个台子,所以叫“越王台”。越章王死后葬于云梦县境,今城南12公里的下辛店镇陈家墩,从前有一座封土底径约70米,残高6米的古墓“青冢子”,即越章王墓。
十四、大埠街
这是一个极小的村庄,总共可能只有十余户人家。其形态大致相当于深圳沙头角,孝感这边叫大福街,属卧龙乡;云梦那边叫大埠街,属沙河乡。其来历,据云梦一带的人说,古时一秀才进京赶考,天晚再此处歇脚,街上的的人说了很多不吉利的话,秀才感叹“大不该来”,后遂定名为“大埠街”。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河流改道。府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954年大洪水之后,这块飞地可能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十五、黄岗村。
黄香出生地.葬身地:有黄香墓。这里在清代之前名“孝行里”,清代名“汉孝乡”,1946年改为“忠孝乡”,1950年命名为“黄孝乡”。黄香墓前原有神道,墓碑(今在云梦下辛店镇黄家门村,由黄香后裔保存)华表、牌坊等。明代《大明一统志》载:“黄香墓在云梦”。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邹观光《云梦十书》:“黄香墓在今(云梦)县城北十里铺之北。”清康熙43年,以冯其昌为首的28名云梦绅士捐资重修黄香墓,在墓前立了石碑,建了华表。清湖广总督葛世龙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武昌通判黄弼在墓前修筑了神道。康熙53年,黄香新安派(皖南)裔孙黄希应等倡众捐资“置环墓祀田”。清道光《云梦县志》:“邑北驿道约十余里,有黄香墓。”
十六、珍珠坡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吴兵攻陷楚都郢,昭王出逃。昭王逃奔至云梦,然后北上随国。当他奔至云梦时,云梦人不知道他是楚王,用箭射伤了他。当吴王在秦国出兵救楚因而退回吴国后,昭王从随国返回郢都,在途经云梦时,令大夫斗辛在此修筑一座城池。这座城被后世名为“楚王城”。传说昭王见云梦土地瘠薄,在城东郊埋珍珠镇之,所以名“珍珠坡”,雨后这里常有圆沙光润如珠。
十七、麻远塘
隔蒲镇有个地方叫“麻远塘”,系这一带移民后裔为了不忘原籍麻城的远祖,故把地名取为这个“麻远塘”的名字。
十八、泾县街
“泾县帮”是安徽泾县的经商者。他们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在汉口行商,后来又在汉口开厂办店,来汉聚居的人多了,就结成了泾县商帮,简称“泾县帮”。有一批泾县帮人沿府河北上到德安府城和云梦县的胡金店,从事商业活动。落脚胡金店的从开始几户发展到30多户,他们集中在一条街上经商,这条街便叫“泾县街”。此街于清嘉庆末年开始兴建,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后落籍于此的有朱、汪、胡三姓。
十九、计家湖
计道公,苏州人,明洪武进士,以德安同知署云梦县,在战争中阵亡,葬云梦城东门内。他的后代居于云梦,伍洛计家湖计姓即其一支。
二O、义堂镇陈李湾
宋代一种叫做草市或墟市的乡间小商品市场也在不断成长,它起初很简单,规模很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为一定规模的商品集散地。云梦的仵落市(清代云梦县志作“许洛市”,在今义堂镇陈李湾)就是其中之一,云梦县治曾一度迁移到此市,足见它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繁荣。
二一、百布街
云梦棉纺织业早在清初就相当可观,当时生产的白布(即府布)行销外地。清初云梦人万震在他的《云梦杂咏》组诗9首中就有两首写的是府布:“布缕机窗比户多,宵寒犹自疾抛梭;年来皲瘃纤纤手,哪识人间有绮罗。”“布商辐辏自西来,古驿严关晓市开;三路车声一路桨,绿杨城郭近云台。”第一首写了织布之家和布机之多及织布女的艰苦劳作。第二首则写了外地到云梦贩布的布商很多,旱路、水路贩布的车船十分繁忙。经销百布的街就叫百布街。
作者:刘俊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