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自遣表达了什么思想(罗隐所谓豁达不过是苦难过后的释然)

人人想要豁达洒脱,却不知真的豁达源自苦难煎熬之后的大悟。

有句老话讲:人一辈子吃的苦和享的福是相等的;吃多大苦,享多大福;享多大福,吃多大苦。我看罗隐时,不由得想起这句话来。这个福,可能是财,可能是名,可能是寿,可能是权,可能是半生劳苦却安享晚年,也可能是一生平淡但无灾殃……人人都只想要享福,可是这苦,这五花八门的苦,却是逃不脱的人生。

罗隐,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豁达,不过是苦难之后的淡然。

罗隐的自遣表达了什么思想(罗隐所谓豁达不过是苦难过后的释然)(1)

罗隐,“晚唐三杰”之一,一生著作颇丰,才名广传天下。

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正月二十三日辰时,罗隐出生在浙江新城县。

罗隐祖父做过县令,家境还算殷实。其父去应试了开元礼科目,但没做成官,又不善经营。罗隐出生时,家境已近寒门。

据说,新城附近的鼍江上有一股青气、一股白气,常年亘于江上直接天际,被称为新城文、武两股气脉。罗隐出生后,文气一脉就消失不见了。于是人们说他是承载了新城文气而生,日后必有大前程。

弱冠之前的罗隐,生活得很平静。

罗隐自幼聪慧,七岁便可作文,至稍长,文采已传颂乡里。

按照中国历史上名人出世必有异象的惯例,很多人都看好罗隐的将来。

新城县东有鸡鸣山,山前有一清溪环绕,山水映衬,风景秀丽,居之使人心旷神怡。罗隐便在鸡鸣山下结庐而居,经常彻夜苦读,直到听到鸡叫才知道天色已亮。

罗隐十八岁那年,小他三岁的娇妻沈氏诞下一子,罗隐为他取名“塞翁”。

加冠成年后,他参加了乡试,轻松入了贡籍。接下来,就等着考取功名,光耀门庭了。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罗隐二十七岁,他辞别家人,来到了京师长安。

当时,作为一名寒门子弟,要考取功名,走上仁途,只有一条大道,那就是科举。唐朝取士的科目很多,有秀才、明经、明法、开元礼、史、算学等等,但其中社会地位高、仕途前景最好的非进士莫属。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这正是罗隐的强项。

罗隐此行,满怀希望。毕竟多年来作为新城文气傍身的罗隐,心气儿是高昂的。

在去京师的路上,路过钟陵时,罗隐还参加了宴饮,并遇到了娼妓名云英者。这云英不仅有长相、有身段,还是个有文采的女人,给罗隐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罗隐到达长安时,已经错过了当年的进士科考试,只得等待明年了。同是这一年,唐宣宗李忱服药中毒驾崩,懿宗李漼登基,改元咸通。

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罗隐二十八岁,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进士科考试。出乎罗隐预料,他落榜了。

家中本就贫寒,长安与新城相隔何止千里之遥,罗隐无力返乡,只好在长安找个地方住下,准备第二年再考。

咸通二年,罗隐再次参加科考,再次落榜。

这时,罗隐才明白,自己心目中的科考印象与现实并不相符。进士是走向仕途的康庄大道,但要走进去,不仅需要自己有才学,更要有“关系”——没有朱紫公卿的举荐,一个寒门学子要想踏上仕途,何其难也。

这两年里,罗隐所带的本不充裕的银钱业已告罄。无奈之下,他只好写些字画来卖,或投书权贵以求资助。

同时,罗隐也像其他举子一样,把自己的诗文编辑成卷,呈送给朝中官员以寻求举荐。所幸,罗隐得到了宣宗时期曾任宰相、时任河中节度使令狐绹的大力推荐,这让罗隐对第三次应试充满了信心。

就这样,终于挨到了咸通三年。孰料,令狐绹因故被清算,给罗隐所做举荐自然随之失效。

而立之年,罗隐第三次应试,依然落榜。

三次应试不第,囊中空空如也,身边无人接济,罗隐饥寒交迫,病痛缠身。穷病之下,罗隐四顾茫然,写下了《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在这一刻,罗隐似乎看到了自己凄惨的未来。

满怀希望而来,在罗隐心中进士及第不过探囊取物耳。

但现实狠狠地给了罗隐一个耳光。

长期困居长安,连续落榜,看着一批批同期举子状元及第,而自己只能做“路人甲”,让罗隐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个“乖乖仔”变成了“刺头”。

从此,罗隐作诗为文,语多讥讽。

他写《风雨对》,说:“鬼神用天地之权,而风雨雪霜为牛羊之本矣。复何岁时为?复何人民为?是以大道不旁出,惧其弄也,大政不闻下,惧其偷也。”

他写《投知书》,说:“而执事者,提健笔为国家朱绿,朝夕论思外,得相如者几人?得王褒者几人?得之而用之者又几人?”

他写《本农》说:“所以郑国哭子产三月,而鲁人不敬仲尼。”

……

咸通四年,罗隐第四次应试,落榜。

咸通五年,罗隐应春试,落榜。

同期落第的举子有很多离开京师,罗隐写下了《送顾云下第》: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罗隐满腔的伤感与愤慨直现笔端。

连续五年应试,连续五次落榜,连续五年困居长安,罗隐郁闷已极,愤懑已极,穷苦已极。

时至今日,罗隐算是彻底看透了这条所谓“阳关大道”,不过是权贵裙带关系之下的一场游戏。

罗隐需要开解,需要释放,他决定出游。

就这样,罗隐离开长安,前往曾经的隋朝都城。在洛阳,罗隐写下了《迷楼赋》,发出了对当时朝廷大权旁落,小人用事,皇帝非迷于楼而迷于人的感慨。

在出游中,罗隐接到家中信函,给他受尽煎熬的心再割了一道血淋淋的伤口——罗隐发妻沈氏于七月十五去世,享年二十九岁。

忆起年少相伴,婚后操持家务支持自己考取功名的妻子,在自己离家五年后突然去世,罗隐伤心欲绝,即刻起身回家。

这一待,就是一年。

咸通七年,三十四岁的罗隐收拾心情,再次踏上应试之路。

上天似乎把“幸运”两个字从罗隐的身上彻底收了回去。罗隐第六次落榜。

千里迢迢,罗隐来又去,罗隐去又来。

咸通八年,罗隐再次来到长安。有感于几年来的境遇,他大笔一挥,写道: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这一年,罗隐没有应试,而是把几年来的文稿辑成《谗书》。他在序中写道:“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同样,罗隐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激愤之情,他说自己的书“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穷困。”

编好《谗书》,罗隐也没闲着,他向多名官员投递了干谒书,并附上了《谗书》全文。此举让罗隐的才华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一时文名极盛。

但是,《谗书》带来的声誉并没有帮助他中第。

咸通九年,罗隐第七次应试,落榜。

咸通十年,唐懿宗下诏罢本年科举,罗隐留在家乡重新编辑了《谗书》。

咸通十一年,三十八岁的罗隐参加秋试,第八次落榜。

命运似乎真的是在捉弄人。回乡途中再过钟陵,竟意外遇到了当年那个有文采的娼妓云英。云英见了罗隐,不禁拍手说道:罗秀才你还没考取功名啊!

罗隐沉默了片刻,赋了一诗送给她: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自嘲而又无奈:是啊,自上次一起喝酒已经十多年了,想不到又见到了你婀娜的身姿。可是我虽才高但没考取功名,你这么美也没有嫁人,可能是你我都不如他人吧……

咸通十四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罗隐第九次落榜。

落榜后,罗隐游大梁,一去三年。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九月,因父亲去世,罗隐回乡守孝。

乾符四年,四十五岁的罗隐第十次应试,第十次落榜。

至此,罗隐从二十七岁入京赶考,到四十五岁,前后十次应试,十次落榜,史称“十上不第”。

近二十年,辗转不止万里,贫苦不知几多,然终无一功名在身。

罗隐“十上不第”,真的是因为他才学不足吗?

非也。

罗隐太有才了,他写的诗、文都堪称上佳,一手行书写得极好,有几百首诗传世,更有《江东甲乙集》、《谗书》、《淮海寓言》、《太平两同书》、《吴越掌记》等著作流传。

罗隐才名之盛,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称赞。很多人都以获得罗隐赠诗为荣。

令狐滈考中了进士,罗隐写诗祝贺,令狐滈的父亲令狐绹说:吾不喜儿得第,喜得罗公一篇耳。

钱镠更有“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的评价。罗隐之才名可见一斑。

但是,以一身备尝贫困漂泊,艰难险阻,妻殁亲亡,酸辛凄苦之后,罗隐傲骨不灭,而又太桀骜不驯,上怼天,下怼地,讽尽人间不平事。

罗隐见百姓辛苦度日,官吏巧取豪夺,写《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见京师大雪,百姓受灾苦寒,写《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不明摆着唱反调么?

自古离别相送,皆折柳相赠,以示挽留,可罗隐说: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树连自己的飞絮都留不住,你还指望着用柳枝留人?

七夕赏月兼乞巧,古之习俗,可罗隐说: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次面,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两人还怕天亮太早而相聚太短。你们就不要穿好针线等着了,估计他们没心情给你们送巧来的。

你说气不气人?

都说“红颜祸水”,可罗隐咏西施说: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可是,你罗隐把亡国之责推给帝王,那帝王又推给谁?

看朝廷大权旁落,奸人弄权,罗隐写:

逼脸横颐咽复匀,也曾谗毁也伤神。

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

拿春秋时期鲁国的事来讥讽当朝,你罗隐怎能不让权贵忌恨?

感叹科举中多有无学无才之人因权贵举荐而及第,罗隐写:

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这下子更糟糕,把当权人物和新晋举子一起骂了进去。

不过,你以为这很糟糕?

不不不,糟糕的还在后头呢。

对科举极其失望后,罗隐也看透了官场上的黑暗,看到了其中的不公,他写: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用阿胶也澄清不了如黄河水般混浊的官场啊,何况上意也难明。皇帝身边小人多啊,经他们援引母鸡也能变凤凰。权贵功勋都世袭啊,他人想要权柄何其难。都说黄河千年一清啊,可谁能等得了?如果有那一天,就不用来报好消息了。

得,整个官场都讥讽进去了。

还有更糟糕的吗?

有,罗隐的目标是没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

要说罗隐真是当得上桀骜不驯,他对皇帝下手了。

罗隐咏华清宫,写道: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唐玄宗虽然早就死了,可他毕竟是唐朝历史上的皇帝,和当今圣上有着血缘关系和传承关系。你拿先帝和贵妃说事,让当今圣上情何以堪?

可是,罗隐仍然不知道收一收自己的笔。待到黄巢起事之际,他开始对现任皇帝下手了。

据说为避黄巢之乱,唐僖宗带亲王和妃嫔逃难,随驾之人中有一名伎艺人,是个耍猴的。这个猴子不一般,居然会像大臣一样随朝站班。僖宗一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并给予称号叫“孙(狲)供奉”。

罗隐听说之后,一挥而就: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我还去科考做甚?不如去买个猴来耍,没准君王看到了,一高兴就赐我个官职。

这还不算完,等僖宗避难归来,罗隐又写了《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之前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在马嵬坡杀了杨贵妃以塞天下人之口。这次你僖宗出逃蜀地归来,可还没有替罪羊呢。

就这样,凭借手中一支不朽的笔,罗隐几乎把能帮助他当官的人,都得罪完了。

官场之上,何能容得此等满腹讥讽的“刺头”?

实际上,从罗隐的诗文不难看出,他虽语带讥讽,但都是忠心之言,一腔“实心不忘唐”的热血和忠诚耿介,跃然纸上。

但是,当权者着实无法忍受这来自布衣之身的讽刺。

说起来,罗隐是有几次机会走上仕途的。

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罗隐第八次落榜后,生活窘迫。为了生计,他投书于湖南团练观察使于環,请求于環能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于環曾任吏部员外郎,对罗隐很是赏识,并大力为其延誉。

咸通十二年夏,于環帮助罗隐获得了衡阳县主簿一职。虽然只是个事务官,但毕竟也算是进入了政府序列,且能解决温饱。

不曾想,干了半年后,于環的两个下属,硖州刺史卢御史从龙城回来,右司张员外从曲江回来,两人竟都认为罗隐不适合任主簿一职。这让于環十分为难。

冬十月,江南饥荒,罗隐便请假回乡省亲。囊中羞涩的罗隐连路费都不够,还是于環出手相助,才得以成行。

途中,受大风所阻,罗隐所乘船只停泊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罗隐便趁机编辑《湘南应用集》,在序言中,他猜测受到排挤是因自己不过是“江表一白丁耳,安有空将卷轴,与公相子弟争名”之故。其实,也可以想见,罗隐那不讨喜的性格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等他安顿好家人之后,再次回到衡阳,才得知于環因故遭贬谪,他的主簿一职也已旁落他人。

而与韦贻范之间的一次同船共渡,罗隐的狂放不羁则让他丧失了另一次机会。

平定黄巢之后,唐僖宗欲召罗隐授予官职。韦贻范则上奏说:我曾和罗隐同船而渡。船夫告诉罗隐,船上有朝廷的官员。可罗隐却说:那是个什么朝廷官员?我就是脚趾缝里夹着笔,也胜得过他们几个人!

讲完这些,韦贻范说道:如果让罗隐入朝为官,他一定视我们这些朝臣为一钱不值的秕糠。

僖宗听罢,也就放弃了宣召罗隐的念头。

还有一次,罗隐则是因一首诗而失去了机会。

唐昭宗时,曾想以甲科进士取罗隐,但有大臣当场反对,说罗隐虽然有才,但多讥讽之语,贤如明皇圣德也遭其讥讽,取他及第,将相臣僚能免遭他的凌辱吗?

不仅如此,更举出了罗隐《华清宫》“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的诗句作为凭证。

昭宗听了,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罗隐屡试不第,除了性格、诗文所表露出来的讥讽之意,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令当今之人意想不到。

那就是,罗隐长得丑。

因为当时没有照片,所以,长得有多丑无法知晓,据记载是“古而陋”,大概就是又老又丑吧。

郑畋是唐朝的一任宰相。罗隐曾投书于他,以求举荐。郑畋有个女儿,自幼好文,算是个古代女文青。

此女偶尔读到罗隐诗卷后,便日每朗诵几遍。郑畋想着,女儿是不是因为诗文之才而爱慕上了罗隐?

正好有一天,罗隐登门拜访郑畋。郑畋悄悄让人通知女儿在帘子后面偷偷观看。

没想到,一见之下,大失所望——这罗隐长得太丑了!如何配得上那才华洋溢的诗文?

从此之后,郑畋的女儿再也没有读过、诵过罗隐的诗!罗隐由此得名“丑才子”。

长得丑,而让一位宰相女儿“粉转黑”,这也算罗隐的一项纪录了。

而长得丑,就不能做官,科举真的是以貌取人吗?

还真的是。

据记载,唐朝科举有“择人四法”,第一条就是相貌,要求“体貌丰伟”。之后才是“言、书、判”,这四样都通过了,那就“则先德性”,从中挑选德才兼备之才。

所以,罗隐仕途坎坷,半生潦倒,不仅与性格有关,和这张脸面也有关系啊。

一转眼,罗隐五十多岁了。自二十七岁入京师,经十次落第,罗隐从一个斗志昂扬的青年才子,经过中年的凄惶失意,壮年的宦游隐居,终于凉了科举的心。

这个科举梦做得太久,也做得太苦。

俗话说,时间能治愈一切伤痛。这些年的经历,让抑郁愤懑的罗隐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罗隐感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叹息“只知事逐眼前过,不觉老从头上来”(《水边偶题》),直到看开了,放下了。

罗隐写下了传颂至今的名篇《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罗隐心头的无奈与悲凉,更能看到他抛下烦恼,甩掉伤痛,好好活在当下的释然。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罗隐归江东,投奔杭州刺吏钱镠。

关于罗隐东归,有一段轶事。

罗隐多次落榜后,京师有擅长相术的罗尊师,告诉罗隐,你若及第,不过做一簿尉。如果放弃科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罗隐听后“懵然不知所措”。

几天后,罗隐的邻居,一个卖饭老媪询问他为何如此茫然,罗隐据实相告。老媪说:“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

罗隐听了,心中释然,遂东奔归附钱镠。

虽说只是轶事,但可见当局者迷,而此老媪则甚有见识!

罗隐归附钱镠后,先后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后梁),最后一项官职是盐铁发运使(后梁),并终于此任上。

五十五岁开始,经历了唐末与后梁两个时期,罗隐官身二十二年。

纵观罗隐一生,翻阅罗隐诗文,令人敬仰,使人唏嘘。

罗隐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备尝辛酸。但罗隐让人敬佩的,不仅在其才华,更在于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虽有评价罗隐诗文是“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泄其怒之所作”,但不论罗隐写蜂、写雪、写《市赋》、写《越妇言》,还是写《迷楼赋》、写《汉武山呼》,都流露出罗隐对市井小民、对朝廷政治的关爱与关心。

尤其是罗隐这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更是道出了他内心中的仁德与清廉。

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钱镠迁为镇海军节度使,让僚属沈崧写谢表,盛言浙西之繁盛。而罗隐认为此表入奏,必将引起朝廷增加赋税,而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极言浙西荒凉景象。表上,朝廷果不加赋。

钱镠成为越王后,责令西湖渔民每日上缴一定数量的鲜鱼,名之为“使宅鱼”。若渔获不足则需去集市上买来再上缴。罗隐借与钱镠闲谈之际,赋诗一首: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意思是姜子牙当年是在磻溪钓鱼,这要是在西湖上钓鱼的话,也得每天上缴使宅鱼啊。

钱镠听后,随即下令免去西湖渔民的这项负担。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国号为“梁”,建元“开平”。至此,唐亡。

罗隐马上劝钱镠举兵讨梁:“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

之前钱镠以为罗隐不被唐朝朝廷任用,必然心怀怨恨。听到这番话,钱镠才真正明白罗隐的忠诚之心。

梁太祖开平元年,以谏议大夫召罗隐,罗隐拒绝了。之后又多次以夕郎(黄门侍郎,职属皇帝近臣)召罗隐,罗隐依然拒绝了。

开平二年,罗隐族人罗衮寄诗一首,中有“平昔时风好涕流,谗书虽盛一名休”语。罗隐回复:

昆仑水色九般流,饮即神仙憩即休。

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缘木更难求。

鸰原谩欲均馀力,鹤发那堪问旧游。

遥望北辰当上国,羡君归棹五诸侯。

罗隐内心依然在“遥望北辰”,但也早已放下执念。

梁太祖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巳时,罗隐殁于西阙阁,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一生历唐末文、武、宣、懿、僖、昭、哀七个帝王和后梁。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生至二十七岁入京师是为第一阶段,二十七岁至五十五岁附钱镠是为第二阶段,五十五岁至殁于西阙舍是为第三阶段。

罗隐的一生可以明确地分成三个阶段,在于他的经历可称为“割裂”。二十八年岁月,有困居长安,有流落江湖,有避乱隐居,有亡妻丧父,有仕途坎坷,可谓渡尽劫波。

所幸,罗隐还可以为文、可以作诗,且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终有闻于天下之才名,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豁达与洒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