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退休1年内离岗退养(黄秋园1970年退休前)
《画人传》~第532篇
黄秋园1970年退休前,是行政十九级,大致拿80元相当不低的工资文/卢秀辉
黄秋园(1914—1979),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以字行世,江西南昌人。
黄秋园自幼喜爱画画,7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传》。于是,父亲找到好友左莲青,请他教孩子画画。左莲青也是傅抱石的老师,他看了孩子的临写习作,没说一句话,便答应了。
黄秋园十五岁时考入剑声中学,因家贫未及卒业,便辍学去裱画店做学徒工了。
在裱画店,黄秋园得以纵览古今名画,手摹心领,乐此不疲。他对传统的东西吃得很透,对他师承传统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黄秋园十九岁离开了裱画店,开始卖画为生,作品颇为畅销。1932年,黄秋园先后在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一九三八年,他经伯父介绍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任文书;还曾经担任过江西裕民银行物资调拨处主任。
日军进攻南昌时,银行迁往赣南。在那个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日子里,黄秋园仍以业余时间勤勤恳恳的作画。在泰和,赣县参加过抗日义卖画展,其作品被抢购一空,所卖款项均赠难民救济会。当时报刊对秋园艺术有专文介绍。展览中的作品《风雨归舟》等图寄托了黄秋园热爱祖国的情怀,也得到了舆论界好评,而且还受到了当时赣州专员蒋经国的接见赞赏。有人保举黄秋园当县长,他谢绝了。也有一画商,重金聘他去香港,他也没有去。五十年代后社会变迁,他过着另外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
建国以后,黄秋园得以继续留在银行任职,他的书画发挥了作用,经常服务于本职工作,或者以抄写文书档案,或者用绘画为银行作储蓄的宣传。一九五九年,黄秋园和熊大麓、沈忡云等人一起筹办了一个展览。沈忡云与黄秋园在解放前就在银行共事,沈忡云是傅抱石的学生。
1961年,黄秋园由工人文化宫美术组赵善泳聘请他在文化宫四楼大厅内主讲中国画山水技法;1964年后,黄秋园被调到南昌市人民银行任美工。黄秋园在书画之路的不平坦,未必是坏事,他得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山水画的研究中。
黄秋园的妻子徐思媛,作为贤内助,一直在默默奉献。她为了让丈夫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绘画事业,从不让她为家务分心。他的妻子说过:黄秋园对于家务从结婚起就没再过问,在解放前有段日子很苦,哪怕家里没有米她也不用丈夫管,都是她里里外外一把抓。妻子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黄秋园得以专心致志的潜心于艺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秋园发起创办了“南昌书画之家”、“南昌国画研究会”等民间组织,曾出席江西省第二届文代会,为列席代表。一九六二年,随江西其他画家赴井岗山写生,同年赴沪与上海中国画院画家贺天健、王个簃、唐云等进行艺术交流。现在说到黄秋园,有两个问题要说清楚:
一、黄秋园和地方美协的关系,并不像传言中说得很对立。他作为银行系统的职工,为江西省文代会列席代表,显然,省里还是有他的位置的;他能随江西其他画家赴井岗山写生,也说明省里并没有边缘化他。黄秋园能发起创办“南昌书画之家”、“南昌国画研究会”等民间组织,说明他是有活动能力的。
二、说到黄秋园,都说他生前困顿。可以肯定,他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没有特殊的生活照顾。谁会想到特别照顾一个银行职工?他的生活是有保障的。他是行政十九级,按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3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他是体制内人物,大致拿80元的高工资。陈子庄建国后一度400元,“丙午动乱”他还拿200元,相当于行政十二级。一说到艺术家,就用困难说事,未必全面。说黄秋园在艺术创作上有“困顿”,还牵强人意。江西美术界没有突出他,江西何责?他与上海中国画院画家贺天健、王个簃、唐云等进行过艺术交流,他们也没有发现他是大师级的人物!时代如此,又能如何?
建国后,山水画、花鸟画如何画?是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艾青、王逊等人撰文讨伐文人画,艾青认为“应该有点革命精神”,“画你自己的画”,王逊等人以客观对象的真实性为批评标准和对“科学的写实技术”的过分推崇、对笔墨至上观念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这次论争,仍然是第一次“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的继续。这次争论,引起了钱松嵒等人的高度重视,开启了他们创作山水画的新视野,他们创造性地开始了新山水画的历程。黄秋园没有学傅抱石、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人物,他的笔墨没有跟随时代。等到他出大名时,美术界发现:时代没有了笔墨。
中国绘画界新旧更替、中西混合,明显地出现了思想上的波动。绘画门类增多了,出现了像油画版画等新画种。中国画特有的写意象征等表现手法不断的被冷落,艺术风格逐渐倾向于较为雅俗共赏的较为西化的写实性。出现了大量的外出留学现象,外来文化艺术的吸收,推动了西画的发展,当然也给中国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艺术功能得到一定的转变,服务于政治。辛亥革命前后的漫画、新木刻运动等,建国后的新山水画,都是这一倾向的代表。
解放前,黄秋园为了维持生计而卖画,解放后生活有保障,他从未卖过一张画。有人喜欢他的画向他求画,他从不推辞,如果有人拿他的画去拉关系,他一概拒绝。他重艺更重德,经常对子女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以德为重。”“画画不要与名利连在一起”,是他的信条。他来往的是一些书画家和他的学生,对其他方面的人很少接触。他不自吹、不自擂,更不向人炫耀,也很少与子女谈及。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日后会是大师。
黄秋园一生对绘画的投入程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他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他遍览古今名作,刻苦临写,尤其喜欢石溪、石涛等名家的作品。他坚持中国画艺术的价值精神,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华,大胆探索,独树一帜。其中,他最擅长的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一种个人风味较为强烈的画风,自然地彰显出自己的胸襟。
黄秋园晚年创作的《江山雪霁图》等几幅佳作,使他获得最大成功的动因。这几幅画用一种特别的皴法所创作的山水结构,形成了一种玲珑别致、自成语汇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蕴的山水风格,不仅令人惊叹,更可谓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独创。他的这种皴法,比前人所创的皴法更为繁复,也更为精到,是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皴法的新技法,因此后来也被人称为“秋园皴”。这种“秋园皴”的出现,才确定了黄秋园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黄秋园去世后,他的画作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受到艺术界的认可。上世纪80年代,江西、山东、陕西、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举办过黄秋园遗作展,北京更兴起了“黄秋园热”。
黄秋园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然还是以山水成就为高,可谓是中国画坛上的山水大家,其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个人风味强烈的画风。黄秋园山水画以巨幅为胜,在章法布局上往往顶天立地,整幅落墨,点线密集,不留空白,所谓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布局满实在现代国画家中无有可匹者,然茂密处透露出浓淡深浅的灵气,故有“天满一星”画家的最高称誉。
黄秋园在中国书画界被称为“当代陶渊明”,其作品格调高,而且很少有应酬的东西,所以现在能见到的黄秋园的东西,大多是精品,且他的存世作品数量极少,仅400幅左右,其中1/4是画稿。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黄秋园遗作展,引起强烈反响。尤以李可染在画展后说的话最为流行:“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李可染亲自书写了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
黄秋园的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个人风味强烈的画风。长于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在他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他以“南人”的心境探秘“北宗”的各种技法、技巧来陶冶“南人”的胸襟,南北宗无不在他的画中得到成功体现。
卢秀辉有《为黄明琦秋园歌》一首,诗云:
从来绿水滨,又觉翠山邻。
笔下常峨峻,壶中惦哲人。
文心归计闭,画者俗缘尘。
时有意田观,纷无翰墨春。
顶天喧地德,点线慎藏身。
茂密灵浓淡,幽涯摘远辰。
石溪儒雅美,元济溯源频。
南派胸襟阔,北宗陶冶亲。
含英咀华盛,烟袅满堂陈。
朴质眉端荫,开成家学巡。
渊明欺自玷,渔唱世沉沦。
润手前贤迹,嗟兹后也呻。
死生怨别离,阴壑大名屯。
魂已入肠断,花应逝景真。
日曛谁料阙,林木躁豪新。
皴法繁萦里,横空变幻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