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第二任妻子金维映扮演者(邓公第二任妻子金维映)
金维映
1941年,金维映正在莫斯科疗养。由于病情忽然加重,她不得不离开学校,一直住在医院。
医院的日子枯燥无味,金维映除了坐在床上看书,就是望着窗外出神,回忆离开延安时,儿子问她:“妈妈,你去哪里呀?”的那一幕场景,思念远在延安的儿子。
这天,金维映正在病房中看书,忽听外面嘈杂无比,远处传来一声接着一声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她连忙放下书出去查看,打开门便和走廊里的医护人员迎面撞上,对方操着俄语急切地告诉她:“赶快撤离!”
原来,德军忽然撕毁与苏联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重兵重甲压境,向莫斯科城内投放大量炸弹。
炮火连天中,金维映和医院一同失去了踪迹。
志存高远,强国强民,金维映卖家具求学
1904年,屿岱山高亭镇一户贫民家庭诞生了一个女婴,这家的男主人金荣贵从镇海来到这里,开了一家米行维持生计,一家全靠米行的微薄收入生活。
金荣贵给女儿起名金爱卿。
爱卿6岁的时候,由于饥荒严重,父亲关了米店,带着妻小回到了定海。
回到定海后,小爱卿跟着母亲和叔婶扎纸花等祭奠用品赚取微薄的收入,父亲则在“公民招待所”找到一份账房先生工作。
爱卿从小就很有主见,性情坚韧。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要给她缠足,布已经裹在脚上了,但是小爱卿就是不从,一定不愿意裹。恰逢新政府又颁发了“不准缠足”的禁令,索性,母亲也不强求爱卿了。
只是由于之前已经上了裹布,爱卿的脚已经受到了损伤,又红又肿,红肿消退以后,脚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健康模样了,小爱卿的脚变成了一双解放脚。
但疼过之后,爱卿不再纠结这个,她有更重要的事要纠结——定海县第一女子小学,爱卿十分想去这里读书。
爱卿明白家里的难处,但从小生活所见的贫苦百姓光景,让她心里憋着一股不忿,想要去改变这一切,她只是一个豆蔻少女,却心中已经隐约有了怜爱百姓、强国富民的意识。
她坚持要去读书,为了筹到学费,爱卿自己卖了家里的家具,走进了学校。
进入小学,勤奋而又懂事的爱卿很快引起了校长沈毅的关注。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在沈毅校长等人的带领和影响下,爱卿上街参加演讲队,发动百姓拒绝购买日本舶来品,声援北京的青年学生。
爱卿口齿伶俐,人又机灵,在演讲时颇能带动百姓的情绪,同学们都夸赞她厉害,爱卿对革命有了初步的认知。
等到读完女小后,沈毅校长自己出资,送爱卿去宁波师范学校读书,希望爱卿学成后,可以回到女小,教书育人。
进入宁波师范学校的那一天起,爱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金志强,志存高远,强国富民!
学成后,金志强按照沈毅校长的期望,回到女小教书育人。在此期间,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曾来到定海宣传马克思主义。
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
金志强前去聆听,第一次接受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共产”两个字让她心潮澎湃,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无尽的期盼。
后来,有许多中共领导来到定海养伤,金志强便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前去讨教马克思主义,请教共产党革命之事,越听,她越想加入这个真正与人民为队伍的大家庭。
维其棘矣,星火映天,金维映踏上长征路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展开,金志强在定海积极带领工人响应声援。1926年,中共吸收金志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金志强改名金维映。
维其棘矣,星火映天,国家有难之时,星星之火映照天空大地,金维映也成了这星星之火中的一抹光亮。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金维映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工厂开办夜校,动员工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并成名组织领导了罢工运动,为工人谋求了工资增加的福利。
1927年,金维映开始组织盐民革命活动。在她的组织和领导下,成功成立了盐民协会,发起了盐民暴动。
盐民协会成立会上,参与的人达到近万人,金维映身背一把大刀,在成立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随后在妇女协会和工会的支持下,进行了气势磅礴的万人示威游行。
同一年,蒋介石发起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金维映也不幸被捕。
不幸中的万幸,她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反动派不知道她就是他们恨得牙痒痒的“定海女将”金维映,在家人和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保释出狱,有惊无险。
随后,白色恐怖大肆蔓延,党组织决定转移上海,这意味着金维映要离开家乡,远赴上海。金维映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父母。
谁知这一别,竟然是诀别。
到了上海后,情况也很严峻,金维映为了不被暴露,和家人完全断离了联系。
在上海,金维映继续从事小学教员的工作,并以此为掩护,继续进行地下革命工作。
不久,金维映调至中共沪西区委担任妇女工作部部长,负责丝织女工的思想工作。
上海105家丝织厂里的女工们和岱山、和全国千千万万工人一样,受尽剥削,金维映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女工们进行罢工怠工运动。
工厂也笼罩在白色恐怖下,据中共浙江省委宣传副部长的陈修良回忆:“当时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活动监视得很严,党派出的同志一到工厂,就要遭到敌人的疯狂追捕。凡是不认识的生人,一进工厂就有被捕的危险。”
金维映冒着这样的巨大风险,经常深入工厂,关怀女工们的生活,为她们讲课,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展开维权运动。
久而久之,工厂的女工们很信任金维映,都亲切地唤她“阿金大姐”。
1931年,中共特科发生意外,上海的同志们陷入危险之中,在周恩来等同志严密的组织和策划下,大批重要干部乘船转移,前往中央苏区。
邓小平和金维映
在转移的路上,金维映认识了邓小平。两人志趣相投,一路经历磨难,渐渐有了感情,到达苏区后不久,也就是在金维映27岁那一年,邓小平与金维映便结婚了。
在瑞金,金维映积极参加扩红筹粮运动,她带领瑞金扩红突击队,超额完成任务,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3个月的任务,向红军部队输送3200名军人,筹集7万担粮食。
毛主席称赞金维映“全苏区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第一优胜者。”
她和她的小队深深激励了苏区干部和人民的斗志。
但同时,中共主要领导人产生了意见分歧,王明等人错误地判断了革命形势,毛泽东主席、邓小平同志等相继免职。
金维映忠诚于党,不知所措,最后被迫写下“离婚书”,与邓小平离婚,邓小平不愿拖累金维映,干脆果决地在离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段不到两年的婚姻就此结束。
离婚后快3年,也就是1934年,金维映嫁给了李维汉。李维汉又名罗迈,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
李维汉(右)和毛主席交流工作
1922年由毛主席和蔡和森介绍入党,曾4次当过毛主席的上级,毛主席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也是在李维汉的支持下,得以发表在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上。金维映和李维汉有很多共同点,婚后琴瑟和鸣。
同时,随着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步步紧逼,为了保留主力,寻求新的机会,中共不得不决定转移,开始了彪炳史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路上,为了方便管理,组织将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编入一个队伍,由邓颖超和金维映管理。
红军女战士们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她们必须和男战士一样,经受住天上狂轰滥炸的飞机、身后穷追不舍的围堵和恶劣的环境。
当时如果跟不上队伍,就要被就地留在老乡家里寄养,组织会留下8块钱作为寄养费用,红军女战士们互相约定:不掉队,不带花,不要这八块钱。
长征中的女红军雕像
草地里挨饿,在雪山上匍匐,在冰水里受冻,很多女战士因此停止了生理期。
而此时,与李维汉刚结婚不久的金维映怀孕了。
孕中的金维映身体很吃力,但她没有任何一句喊苦喊累的话,还会照顾别的同志。
金维映配备了一匹马,但是马上坐着的一般不是她本人,而是身体不适或者腿脚不便的其他同志,金维映则自己拖着解放脚,跟在马儿旁边。
据同在一连的候政回忆:“阿金是个好同志,她作风泼辣,工作很艰苦,和同志很团结,能体贴别人。”
进入群众中时,她会和红军女战士们一起排练表演文艺节目,节目处处流露着对人民群众的爱护和关怀之情,许多乡亲感同身受,当场表示愿意加入红军队伍。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金维映和同志们一起鼓励少数民族同胞加入红军,奋起反抗腐朽统治,短短的时间内吸收了5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加入红军,有力地为红军扩充了力量。
当时,金维映和女同志们人人都送了一件自己的物品给当地的女孩子,大多数都是红军女战士也很紧缺的衣物。
有一个彝族的女孩子极其喜欢金维映,总喜欢跟着她叫“阿金姐姐”,金维映临走前,姑娘十分不舍。
金维映便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这个彝族姑娘喝了血酒,义结金兰。
身埋泉下,信念永存,金维映遭空袭牺牲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
9月,金维映生产日期临近,但是条件简陋,无法找来医护人员,贺子珍和刘英、李坚贞帮助她生下了儿子李铁映。
儿子刚出生时,金维映将李维汉的原姓“罗”、自己的姓氏“金”组合在一起,为儿子起名罗小金,抱着孩子不停地叫着宝贝儿。
儿子出生后不久,金维映和李维汉受任来到延安,在原沟坡的窑洞里安身,虽然居住条件并不好,但是金维映看到儿子,就感到无比的幸福。
她曾对李维汉期盼地说道:“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就可以带儿子去舟山看看,也去你的老家看看。”
此时的金维映并不知道,世事无常,她没能等到带着儿子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由于工作变动,加之条件不允许金维映继续亲自抚养这个孩子,金维映只好忍着巨大的母子分离的痛苦,将在她肚子里就经历过雪山草地和炮火的、尚在襁褓中的儿子送去给一户章老乡抚养。
随后,她继续投入工作中,边学习边当教员。
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四大队女生区大队长的时候,毛主席每周二和每周四都会来给大家讲课。
金维映总是早早等在教室,毛主席来上课时,她总是目光专注,对毛主席的一字一句都听得十分认真。
1938年,毛主席为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做报告
除了自己要学习,金维映平时还要担任四大队女生区同学们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四大队是专门为白区培养革命者的组织,里面专门设置了一个女生区。
这批学生从全国各地不远万里而来,对于抗日战争有重要作用,金维映平时对她们极其关怀。
第一次见面时,金维映就对女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后,你们可以把我当成大姐姐,有什么困难尽管给我讲,我会尽力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我主管你们的生活学习,会尽力给大家创造一个好的休息学习环境的。”
学校里条件艰苦,吃的是黑豆苞谷,住的是毛坯土房,用的是煤油灯,上课的时候没有桌椅板凳,学生们坐在砖头上上课。
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来自城市的,金维映怕她们们不习惯,会每天来宿舍里探访,及时给予不适应的学生关怀,做通她们的思想工作。
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她很是信任,一口一个“阿金姐姐”,有什么事都来找她。
很多时候,由于条件艰苦,宿舍里的煤油灯总是不够用,晚上学生们没有办法学习,情绪上有些着急。
金维映便提议她们,不要看书看笔记,学习也需要合作,灭了灯,大家可以坐在一起交流近期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这个方法深受学生们喜爱,很长一段时间,延安的星星在天空闪烁,四大队女生区里,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也在黑暗中燃烧,经久不息。
然而这时候,由于长征中恶劣的环境和金维映怀孕跋涉等的影响,金维映身体不再健康。
且她长时间伏案工作,又担任了人事相关的工作,极为耗费精神,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了1938年,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这时候,中央决定将长征中落下伤病的同志们集中起来,送往莫斯科,边接受治疗边深造。
出发的那天早上,老乡将儿子李铁映抱来给送行,2岁的儿子软糯可爱,童音稚嫩,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金维映。
左起:李维汉、李铁映、李铁林
金维映端详着儿子,将他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泪眼朦胧地说:“妈妈一定会天天想你的,等妈妈回来了,给你做好吃的呀。”
直到踏上车上,目光还在追寻着儿子小小的身影。
离开时,她对着李维汉郑重地托付道:条件允许了一定要把儿子接回来,好好抚养。
金维映到达莫斯科后,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东方大学学习政治、哲学等知识。尽管在病中,金维映的努力依然不减当年。
从成为“定海女将”,经历了白色恐怖,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回到学校,金维映越发觉得可以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
莫斯科提供的生活环境不错,环境幽雅,医护人员的照料也很周到,在这里,金维映还与贺子珍等以前的好友重逢,一起交流鼓励。
贺子珍
只是,金维映总是忍不住想念留在农民家中的儿子,在祖国时尚且还好,可以去探望儿子,到了异国他乡,思念越发浓厚,加之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发严重。
金维映很想再见儿子一面,有一次她思念至深,在多危险的环境中都没掉过眼泪的她,甚至抱着蔡畅大哭一场,久久不能平息。
后来,大多数同志都返回祖国,只有金维映和刘群先留在苏联继续养病。
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重兵重甲压境,发动了第二次世界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3900架飞机盘旋在整个苏联上空。
由于苏联事先没有防备,纳粹进攻速度又十分迅猛,苏联反应时间极短,莫斯科的天空黑压压一片,炮弹不断从空中落下,成片成片地带走居民的生命。
这其中,也包括金维映的生命。
党的同志再次来到莫斯科金维映疗养的医院寻找她时,医院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一片废墟。
组织也不断向苏联当局写信,希望能找到金维映的线索,但是事不如人愿,金维映没有任何遗留的踪迹,组织基本断定,金维映同志,是牺牲在德军连天的炮火中了。
1972年,邓小平夫妇在在江西参观“毛主席在于都革命活动纪念馆”时,看到胜利县革命活动记录,曾对旁边陪同的县委领导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知道吗?1932年,你们这里的县委书记是个女的。”
这里,指的就是曾在胜利县当过县委书记,带领胜利县人民对革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金维映。可见,党一直记挂着魂断他乡的女战士金维映。
1994年1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金维映为革命烈士。这位坚韧的女战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回到了祖国。
李铁映
而她一直牵挂的儿子李铁映也未让人失望,虽自小失去母爱,但在父亲李维汉的影响下,19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铁映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理士大学物理系毕业,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等,官至副国级。
在纪念金维映110周年诞辰上,儿子李铁映深情地对故去的母亲说道:“亲爱的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你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会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金维映妈妈,您回家了,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
那位曾神采飞扬的定海女将,人民永远记得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