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

“双减”政策期待的目标是什么?

未来培养学生的方向是什么?

这些是当下教师和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一语中的:从创新人才的培养角度,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全面成长,要用自己确定的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那么,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该赋予学生哪些用得着的能力,才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呢?

近日,《中国教师报》专访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为您指点迷津。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1)

王崧舟,教授,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领航工程”实践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12 集。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Q:王教授,您好。从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您觉得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呢?

王崧舟:语文素养或者说语言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首先,语文教学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角度,要紧抓语文教学的四大要素:听、说、读、写,要把这些能力均衡地、有联系地培养起来,把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起来;其次,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终身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力决定了学习力。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Q:您提到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均衡发展,提到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这些能力呢?

王崧舟:有,简单到只有两个字:朗读。朗读,是发声的阅读,是深入的阅读,是声音、文字与情感交融的阅读。声音唤醒文字,朗读触动心灵。朗读不仅能够培养阅读兴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朗读是可以育人的。

Q:王教授,您能深入地讲一下朗读对孩子究竟有哪些益处吗?

王崧舟:有一年,克里斯托弗在有40万名学生参加的ACT(美国高考)中,获得满分。消息一出,轰动全美。大家都认为:他一定上过很多课外班;他有天生的理解力和学习力……但是他给出的答案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克里斯托弗的父母每天陪他朗读30分钟。是的,正是父母陪伴孩子持续而用心的朗读,改变、改写了克里斯托弗的人生。

“朗读之父”——吉姆·崔利斯在自己的《朗读手册》中,给“为什么朗读”列出了如下理由:

1.朗读是婴幼儿学习字词的最佳路径,听进去的东西才能成为儿童“大脑屋”的基础,而字词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朗读才是学习的基础。

2.朗读安慰孩子,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向孩子说明或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朗读是成长的最佳路径。

3.朗读辅助记忆,能够为孩子建立词汇基础。

4.朗读在孩子的脑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

5.朗读为孩子创造背景知识。

6.朗读使朗读者本人成为孩子的阅读典范。

7.朗读在儿童内心植入阅读的渴求。

你绝对想不到,原来朗读有这么多的好处。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2)

Q:王老师,在您的课堂上,您给学生的示范朗读让听者深受感染。我们都很好奇,您是什么时候接触朗读并爱上朗读的?

王崧舟:我爱朗读,因为朗读改变了我。

至少在初中毕业时,我还是个不爱开口说话的人。我的改变,因为“朗读”。

我进师范不到一月,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起“恐怖事件”:班主任要我参加学校的朗读比赛。我听到这个决定,手脚冰凉,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我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炼狱生活。我不会朗读,班主任就手把手地教我。每天早自修,在老师办公室练读;每天晚自修,在自己寝室练读;每个周末,去琴房占位,不是练琴,而是练读。大赛如期举行,我一举夺魁。

朗读是有力量的。是朗读让我找回了自信,并让我逐步体会到超越自我的勇气。从此,我爱上了朗读,也爱上了敢于在公众面前无畏无惧、从容表现的自己。

Q:您说朗读是有力量的,这样的力量在人的生命发展中还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王崧舟:麦家在央视《朗读者》朗读那封从未发表过的《致信儿子》,与其说是读给儿子的,毋宁说是读给他自己的。麦家的朗读,最终疗愈了他那颗曾经锁闭的心。那一刻,朗读之光照亮了麦家的整个生命。

朗读有一种强大而温柔的能量,从自己的身体发射,被自己的心灵接收。朗读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

当我陷入对父亲哀思的时候,我朗读《惟知音者倾听》,哀思在朗读中净化为更深挚的爱;当我感到沮丧的时候,我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沮丧被“大江东去”击得粉碎;当我感到压力倍增的时候,我朗读《兰亭集序》,压力在俯仰天地之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一次次用心、用情、用整个生命投入的朗读中,你会发现一个更真、更善、更美的自己。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3)

Q:您提到了朗读对您的改变和“朗读育人”的理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够带来哪些改变呢?

王崧舟:朗读,特别是好的朗读,一定是经过朗读者内心的思考,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个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就是内心升华、精神升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读什么”“怎么读”方面做出积极、正面的引导,朗读的过程就可以成为“育人”的过程。

我的同事丁老师曾经是一位缺乏带班经验的年轻班主任。她所带的班级一度纪律散漫、风气不正。她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是,短短一个学期,她的班级面貌就焕然一新。

秘密就是,她在班里坚持推行“润心朗读”。

每天早晨,她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读——

太阳睁开眼睛,哗啦啦,就打开了一本书。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太阳炽热的目光;

每一朵花瓣里,都有太阳甜蜜的笑容。

她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读——

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亡,生活就像断翅的鸟儿,再也不能飞翔;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丧,生活就像贫瘠的荒野,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全班孩子持续朗读,用心朗读。这个班级、这个团体变得更有朝气、更加上进,更加团结。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明显提升。丁老师也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Q:看来,朗读不仅助力教育教学,更能圆融生命。作为多年实践朗读教学的老师,您能否给教师和家长们一些激发孩子朗读兴趣、提高孩子朗读能力的建议?

王崧舟:说到朗读,自然要说到朗读的内容。朗读什么,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好的呢?加拿大人基兰·伊根创立了一套“认知工具理论”,对我们科学地选择朗读内容很有参考价值。他认为:

3—7岁,人处于“神话认知”阶段。这个时期,故事、比喻、神秘感、心理成像、游戏与玩耍是我们的认知工具。因此,这个时期的朗读,情节是关键。理想的朗读,要注重故事的吸引力,要有神秘感,要有矛盾的冲突和张力。

7—14岁,人处于“浪漫认知”阶段。这个时期,现实局限与极限经验、英雄主义联想、惊异感、知识及人文内涵、改换背景是我们的认知工具。因此,这个时期的朗读,要贴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友情、个人英雄主义、家庭冲突等情节,要满足人的“白日梦”。

我近期主编的《晨诵暮读·小学语文分级朗读》读本,适用于小学阶段学生,正是依据这样的认知科学理论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4)

当你朗读其中的《去上学》《学写字》《七个妞妞来摘果》《做早操》《读书好》《山村》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晃起脑袋,你会感觉随着自己的大声朗读,整个身体都在舞之蹈之,那是因为,你已经被朗读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深深地吸引了。

当你朗读《小猴发表演说》《一对蝈蝈吹牛皮》《乌鸦兄弟》《好事情》《小虫和大船》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随着自己的朗读走进故事,你时而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时而又会被自己的这个角色逗得哈哈大笑,你的朗读仿佛成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故事。

当你朗读《祝你晚上好》《爱你的理由》《善良》《朱莉》《谁,踩着云梯》《白墙上的黑手印儿》《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朗读为你打开了一道新的风景,为你呈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被朗读中的善良所感动,也被朗读中的美好所吸引,你甚至忘了自己正在朗读,你完全与朗读合为了一体。

这些,正是你所朗读的作品给你的最好回馈。朗读自己喜爱的,朗读适合自己的,朗读自己一遍一遍读了还想继续读的。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专注力不集中,那就每天专注而热情朗读10分钟,过不了多久,你就会为自己的专注力而惊讶;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勇敢坚强,那就去朗读那些有关英雄、有关勇气、有关战胜恐惧的故事,并让自己想象性地进入那样的世界;

如果你期待自己变得善良,那就去朗读各种富有吸引力的童话,几乎所有的童话都以普及善良为目的;

如果你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那就去朗读千姿百态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在那里你能遇到生活中很难发现的智慧的脑袋、有趣的灵魂……

还等什么呢?

从今天开始,

让我们带着爱与梦想,

一起朗读吧!

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公开课(活动回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5)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