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话剧完整版(侯麦的四季爱情的四季)
《人约巴黎》
北京和上海的侯麦电影回顾展的时节,让我们来谈谈他。侯麦在法国导演中独树一帜,曾经被当作新浪潮的一员,但是后来又与这个圈子比较疏远。他的电影不像其他法国艺术电影那样锋芒毕露,有人说他的风格是简约,然而我却更觉得是复杂。虽然他的镜头和叙事都是慢节奏,像小津一样,缓缓地讲述家长里短,温情脉脉。不同的是,他更喜欢爱情的主题,对伦理提出的问题更直接,他的嘲讽比小津更犀利,甚至有时候可以说得上尖酸。
从1990年到1998年,侯麦用将近十年时间拍了四季的故事,都与爱情相关。当我看完《春天的故事》《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却感到无话可说。并不是不喜欢,并不是电影没有风格,相反,我被侯麦独特的风格吸引,无论是叙事,还是看上去平淡而安静的镜头和剪辑,都有潜藏的力量。
《夏天的故事》
然而他讲述的故事都不浪漫,甚至不那么温情,不冷不热,夹杂着看穿人心的嘲讽。每个主角都有许多综合的小侧面,欢乐是小小的,纠结也是小小的,温柔或一点点残忍,都不触目惊心,也没有什么价值观的凸显与斗争。画面和故事就摆在那里,难以评论。即使如《夏天的故事》里那个彷徨的花心少年贾斯伯,在三个女孩的艳遇纠葛中也更多地是显得天真,而不是令人讨厌。侯麦太生活,太日常,太具体,太多面化,而且似乎一点也不抒情,是浪漫主义的敌人。
《冬天的故事》
但是《冬天的故事》比较特殊。侯麦的《四季》并不是按照季节的顺序拍摄的,1992年完成的《冬》在拍摄时间上是《春》之后的第二部。《冬天的故事》是侯麦电影中少有的抒情和浪漫的作品。美发师菲丽丝与夏尔疯狂地恋爱,他们偶遇,相爱,两人分手的时候,女孩写下了错误的通信地址,从此两人音讯失散(当年还没有微信和脸书)。她生下了他的孩子,但是找不到孩子爸在哪里,她唯一能确认的是夏尔曾经想联系她,却没找到。她在后来的生命中遇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一个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罗伊克,图书管理员,整天掉书袋,温文儒雅,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而另一个是她的发廊老板马克桑斯,虽世俗但是聪明伶俐。两个人共同的特点是无限热爱和宽容菲丽丝,他们都知道她和夏尔的过去,也知道那才是她心底深处的最爱。
电影从菲丽丝决心离开罗伊克开始,她的发廊老板也离开家,在巴黎附近的小城开了一家新发廊,跟她共筑爱巢。她的母亲对罗伊克很满意,觉得她这样做很傻。而她说罗伊克不谙世事,不像她的老板,虽然读书没有那么多,但是人情练达,会办事也是一种魅力。而且,她对于在巴黎寻找夏尔已经绝望,希望干脆走远一点,断了心中熬人的牵挂。就这样,她在圣诞节跟老板来到小城安家。然而,刚刚安顿下来没几天,菲丽丝又决定离开发廊老板,回到巴黎,她没有回到罗伊克身边,虽然他完全不计前嫌,希望她回去。而她决定自己一个人过。
这时我们才明了,无论她说不喜欢罗伊克的掉书袋,还是老板的俗气,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导演特地设置了深爱着她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好人,只是要让菲丽丝说出来真正的问题:她不能跟他们在一起生活,原因不在于他们爱不爱她,他们的人品好不好,甚至他们的性格、能力和修养好不好(两款不同类型),唯一的原因就是:虽然她爱他们,但是对他们的爱还不足以让她可以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三个男人的设置是一个特殊的三角:罗伊克和发廊老板分别是两类爱她的人,电影描述了他们的优缺点(都是优点比缺点多的好男人),而菲丽丝铭刻在心,深爱不忘的夏尔,导演特地回避了对他性格的所有描述,尽可能不提及这个人的任何特征,除了他的职业(厨师)。在侯麦的电影中,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纯符号化的角色,他唯一的功能就是:这是菲丽丝偶然遇到的最爱,或者说,他就是她的爱情。
按照大多数艺术电影(反好莱坞)的走向,菲丽丝应该永远也见不到夏尔,似乎在现实的生活逻辑和艺术的逻辑上,这都更加合乎情理。但是侯麦此时温情爆发,居然让他们在公共汽车上相遇,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恰遇太俗套,太欢喜,太好莱坞,怎么会出现在侯麦电影中?这是个问题。
《人约巴黎》
探讨导演的意图是愚蠢的事,也许只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这里真正特殊的是,菲丽丝在侯麦的爱情主题电影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角色。事实上,在侯麦的爱情电影中,无论是《四季》,还是《人约巴黎》,每个人都是处于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中,他们爱,但是对爱人又有不满意,或者面临其他的诱惑,或者身份的制约,或者不安全感。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中,娜塔莎恋父,跟父亲的女友吃醋,父亲虽然宠爱女友伊芙,但是却非常明确他们的关系不会持久,娜塔莎想撮合自己的朋友让娜和父亲,父亲也对让娜动心,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中。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有特殊的意味。其中有一场戏很有趣,他们四个人一起吃晚饭,讨论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和先天的概念。一个长镜头,四个人不停饶舌,讨论最抽象的、远在天边的哲学问题,但是镜头下反映的却是饭桌上日常生活的复杂的爱恨纠结。最普遍的问题与最具体的人际关系之间构成的强烈反差,在一个不变的长镜头和不停歇的法国式唠叨之下,显得格外有戏剧性,然而这种戏剧性又那么有节制,没有一种感情彻底压倒别的感情,他们终于吃完了这顿既哲学又日常的晚饭。春天已经到来,花园修整一新,娜塔莎的项链最后被找到了,然而故事依然扑朔迷离,依然不能肯定是不是娜塔莎做局陷害她讨厌的伊芙,也不能肯定这四个人最后的关系会如何发展。每个人都在复杂的情感中纠结。
《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则是另一番味道,充满小小的误会和哲学唠叨。因为讲述的主要是中年人的故事,每个主角都是复杂的。唯一的姑娘罗欣,这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就像人们心目中想象的充满浪漫主义的法国女孩。她爱上并且追求到了自己的中学哲学老师,后来又转变成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虽然那个老师一直还爱着她。她和现在的男友的母亲马嘉丽相互欣赏,这是一位寡居的葡萄园主。她想把那位哲学老师介绍给马嘉丽,也就是说把前男友和她欣赏的朋友撮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控制住身边的关系,也可以控制住自己对前男友残留的爱情。现在的男友觉得她疯了,这种关系太奇葩。可是她却觉得没问题,因为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会跟这个男友有什么长期的未来,分手只是时间问题,马嘉丽也认为自己的儿子配不上罗欣。
马嘉丽的闺蜜伊莎贝尔也在策划给她找个男人,她代替马嘉丽登了征婚启事,跟杰拉约会了三次。问题来了,杰拉喜欢伊莎贝尔,伊莎贝尔对杰拉也有了好感,不过她自己家庭幸福,一点也没有想过出轨,她还是忠实地承担把杰拉介绍给马嘉丽的职责。幸运地是,她撮合杰拉和马嘉丽之后,两个人相互欣赏。
伊莎贝尔和杰拉在厨房对话的一幕非常精彩,演员非常精准地把这种微妙的情绪表现出来:她不能爱杰拉,也不想对马嘉丽不忠诚,但是她心里希望杰拉爱她。那一刻恰好处在动了情(占有欲)和不能爱之间。她对杰拉说:自己幸福,为了你,为了马嘉丽,也为了我。她催促杰拉赶紧去找马嘉丽,最后拥抱杰拉作为告别,却被马嘉丽撞见了。这个撞见把法国式吻脸颊的礼仪所可能具有的意义都混合在了一起。最后的结果还是皆大欢喜,马嘉丽和杰拉在误会之后又碰到一起,杰拉终于可以把她送回家。伊莎贝尔女儿的婚礼上,人人都在起舞……
《冬天的故事》
最后回到《冬天的故事》,这一部在《四季》系列中的最特殊之处在于菲丽丝虽然也有复杂的感情生活,与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让她有时理不顺也看不清,彷徨迷惑。然而她最终听从了心底里的声音,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有信仰。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理论和哲学,然而她更加纯真。复杂的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纠结,都没有完全破坏她的纯真的直觉和听从内心的勇气。菲丽丝与爱人偶遇重逢的惊喜,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喜爱。几乎可以说,在侯麦的爱情电影中,这是他唯一真正热爱的角色:唯一在复杂中找到了自己的单纯和天真的人。
作者:钱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周敏娴
图片来源:豆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