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风俗造型(马来西亚的传统民俗风情)

马来西亚风俗造型(马来西亚的传统民俗风情)(1)

马来西亚缤纷绚烂的历史,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马来西亚文化。从许多的传统民俗风情中,就能看出在这片土地上结合着多元融合的文化。要想了解马来西亚的文化,首先就要对各民族之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及风情有所掌握。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族群,世世代代都一起共同生活在马来西亚,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族群,其中包括沙巴州的卡达山杜顺族、巴瑶族、毛律族、砂拉越的伊班族、比达友族、乌鲁族及部分的少数原族民。

传统游戏和休闲活动

马来西亚人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这体现在许许多多的传统游戏和休闲活动中。在凉爽的午后,您仍能见到当地的儿童玩这些游戏。每逢节庆,例如收完稻子和婚礼时,人们还会凑在一起玩这些游戏。

马来拳(Silat)

一种引人入胜的马来武术,也是一项国际运动和传统舞蹈形式。它在马来群岛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行云流水般的步法,让对手晕头转向。据说,通过练习马来拳,能增强伊斯兰教所推崇的心灵力量。每逢婚礼和节庆活动,马来人常常伴着锣鼓表演这种古老的武术。

藤球(Sepak Takraw)

这是一种传统的球类运动。藤球是用竹条编成,除了前臂和后臂,比赛者可以用身体任何部位传球。藤球有两种玩法:围成一圈(bulatan)或踢过网(jaring)。最初的玩法是比赛者围成一圈,确保不让藤球落地。现代玩法是场地中间设有球网,双方将球踢到另一方的半场。

风筝(Wau)

是一种传统风筝,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吉兰丹州尤为盛行。过去的人们常在收割稻米后放风筝,普遍上巨大的风筝不逊人的高度——长达3.5 米。之所以叫做wau,是因为它的形状非常像读作“wow”的阿拉伯字母。五彩缤纷的风筝上画满了当地的动植物图案,令人赏心悦目。

陀螺(Gasing)

Gasing 是一种巨大的陀螺,重达5 公斤(10 磅),大小像个盘子。过去的人们常在收割稻田前玩陀螺,它需要力量、协调性和高超的技巧。先将一条绳子绕在陀螺上,然后猛拉绳子,陀螺便开始旋转。这时用一根中间开叉的木棍将陀螺挑起来,送到一个带金属容器的矮桩上。如果拉绳动作熟练,陀螺可以一直旋转2 个小时。

皮影戏(Wayang Kulit)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戏剧,它像木偶剧一样好玩,又像影子戏一样令人琢磨不透,简单却又百看不厌。扁平的木偶先是精心刻制,然后手工描画。所用的材料是奶牛皮或水牛皮。每个木偶都是风格夸张的人形,并被赋予独特的相貌,其手臂与牵线木偶一样,可以自由活动。皮影戏一般是讲述古印度神话,表演者只有一个人,称作说书人(Tok Dalang)。

钟格(Congkak)

钟格是古代女性的一种数学游戏,当时的道具很简单:在地上挖几个洞,再找一些罗望子种子。现在是用一块椭圆形木块,上面有两排洞,每排各有5 个、7 个或 9 个洞,末端的洞叫做“家”。钟格是一种两人游戏,可以用贝壳、弹珠、小石子或罗望子种子来玩。

打花杆(Sepak Manggis)

打花杆是沙巴州巴瑶族(Bajau)和依拉农族(Iranun)男子的一种户外游戏。参赛者面对面围成一圈,目标是击打10 米高杆上挂着的山竹花车。获胜者将赢得花车中装着的奖金、礼物或食物。

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马来西亚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您可以选择价值连城的古董,也可以选择精美的现代手工艺品。这里大多数的艺术家皆是穆斯林,所以手工艺品的设计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作品都取材于自然事物,例如交错的树叶或藤蔓,花和动物。

陶瓷

最盛行的传统陶瓷有霹雳州的拉布沙甬(labu sayong)、geluk、陶锅(belanga)、窑制瓷麒麟和砂拉越部落的花纹陶器。现代陶器有花瓶、花盆、陶瓷摆件、雕塑和餐具。

拉布沙甬

拉布沙甬是一种葫芦形的黑色土罐,一般用于盛水。这种陶器以霹雳州出产的最为出名。

陶锅

陶锅在马来西亚的乡村家庭很常见,其特点是圆底宽边。圆底受热更均匀,所以常常用它烹煮咖喱食品。

Terenang

这是一种方形陶罐,彭亨和登嘉楼的居民常用它盛水。其特点是宽体细颈。

木制工艺品

马来西亚有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木材资源得天独厚,也因此以特色各异的木制工艺品闻名于世。过去的人们常用手工雕刻的木料来搭建房屋。今天,马来西亚有各式各样充满异域情调的木艺装饰品,例如古色古香的马来雕板、马来短剑手柄、中式木柜、独具特色的原住民雕像、精美的手杖、厨房用具和香木雕件。

金属工艺品

传统的黄铜和青铜工艺历史悠久,至今仍然用于制作各种器具。自从19 世纪马来西亚发现了锡,锡箔便日益盛行。金属工艺品包括现代装饰品、餐具和传统工艺品,例如槟榔盒(tepaksireh)、制作玫瑰露的器具和马来短剑。

手工编织品

马来西亚的手工编织品新颖奇特,令人叹为观止。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白藤、班兰露兜树等本地植物,经过盘绕、编辫、搓捻和编织,做成精美的手袋、篮子、席垫、帽子、食物罩(tudung saji)和藤球。

传统染布料

马来西亚的传统布料色泽艳丽、光彩夺目,在世界各地极受欢迎。其种类有蜡染布(batik)、织金锦缎(songket)、伊班编织布(puakumbu)和刺绣布(tekat)。这些面料被制作成各种装饰品,从高档时装、鞋、彩色窗帘到床上用品,应有尽有。

蜡染布

采用防缩技术染制而成,无需染色的部分用蜡盖住,以防吸收染料。由于是整块布料浸泡在染料中,与喷染或印染相比,蜡染布更不容易褪色。

织金锦缎

采用精细的纬编技术,将金线织入布料的纵向丝线之间。过去,这种豪华昂贵的面料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马来西亚的精英阶层才用得起。

伊班编织布

在背带织布机上用单独染色的纱线织成。面料上光怪陆离的图案源于梦境和古代万物的信仰。现实和超现实在这里融为一体。每位编织者都有独特的编织手法,绝无雷同之处。

刺绣布

用金线在布料——通常是天鹅绒——上刺绣而成,马来人的传统婚礼上常用它妆点礼服。

珠宝和饰品

马来西亚的手工饰品种类繁多、光彩夺目。其中包括皮革制品、婆罗洲的珠饰项链,以及制作精美、镶嵌宝石的金银首饰。

Kerongsang

传统的三件套胸针,用于将卡巴雅(bajukebaya)的翻领别在一起。Kerongsang通常是三件一套。一般来说,其中包括一枚较大较重的kerongsang ibu(母胸针)。另外两枚称作kerongsang anak (子胸针),别在母胸针的下方。

Cucuk Sanggul

一种传统发簪,用于固定女性脑后的发髻。这种发簪一般用金或银制成,每套三枚、五枚或七枚,佩戴在新娘或传统舞演员的头上。

Pending

一种较大的精美腰带扣,男士将它束在sampin(一种类似于裙子的衣物)外面,用来搭配男士传统服装baju melayu。在过去,pending是男人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民俗音乐和舞蹈

最能展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和多种族传统的,莫过于音乐和舞蹈。无论是本地马来人、原住民还是沙巴和砂拉越的各个族群,他们的舞蹈总是充满异趣、令人着迷。华人、印度人和葡萄牙人迁居马来西亚后,他们的家乡传统舞蹈也随着融入了马来西亚的文化和传统。

管弦乐队

马来西亚有两支传统管弦乐队:gamelan 和 nobat。源自印尼的 gamelan 是一支传统管弦乐队,使用锣和弦乐器,演奏的旋律欢快飘渺。nobat 是皇家管弦乐队,使用 serunai 和 nafiri 管乐器,为皇室演奏较为庄重的音乐。

热巴那大鼓(Rebana Ubi)

热巴那大鼓体型巨大,在古代的马来王国,响亮而富有节奏的鼓声用于传递各种消息,例如报警和宣布婚礼。后来,这种鼓作为乐器,出现在各种节庆表演中。

马来手鼓(Kompang)

马来手鼓是最流行的马来传统乐器,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广泛使用,例如国庆游行、各种公务活动及婚礼中。它有些像铃鼓(tambourine),只是没有叮当作响的金属圆片。马来手鼓最常用于大型乐队,通过重叠多个层次的节奏,产生富于变化的节奏组合。

甘布思(Gambus)

甘布思又叫做阿拉伯乌得琴,由波斯和中东的商人传入马来西亚。它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马来民间音乐,主要在 Ghazal 音乐中担任主乐器。甘布思的制作工艺考究,采用多种木料,声音柔和,有些像大键琴。

沙辟(Sape)

沙辟是 OrangUlu 族(沙捞越上游部族)的传统长笛。它是用一段木料掏空而成,再绘上彩色花纹,堪称木雕精品。过去它用于长屋内的治病仪式,而且是独奏,后来逐渐用于各种娱乐表演。它奏出的主题音乐通常用于伴舞,例如英雄舞和犀鸟舞。

马来玛蓉舞(Mak Yong)

玛蓉舞源于泰国南部的北大年(Patani)。据说当年每逢打仗,皇室女子、皇后和公主的丈夫出征在外,她们便以玛蓉舞作为消遣。玛蓉舞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戏剧形式,通过浪漫的剧情、舞蹈和咏唱,讲述马来王国鼎盛时期的故事。

骑马舞(Kuda Kepang)

骑马舞是爪哇移民传到柔佛州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生动表现了伊斯兰圣战的凯旋场景,舞者骑在道具马上,踏着打击乐(通常包括鼓、锣和竹琴)的节拍翩翩起舞。

杂宾舞(Zapin)

伊斯兰文化对马来西亚的传统舞蹈影响甚大,最明显的例子是盛行于柔佛州的杂宾舞。这种舞蹈最初是由中东的穆斯林传教士传入,表演时伴以伊斯兰圣歌,旨在普及伊斯兰文明的历史知识。

久贾舞(Joget)

一种活泼热烈的舞蹈,是马来西亚最盛行的传统舞蹈。久贾舞原是葡萄牙民间舞蹈,于香料贸易时期传入马六甲。这是一种双人舞,舞步优雅轻快,又不乏俏皮和幽默。

烛光舞(Tarian Lilin)

一种女子舞蹈,跳舞的同时要保持小盘中的蜡烛不倒。

中国舞狮

舞狮表演一般是在中国春节期间进行,特点是虎虎生风、威风八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就出来吃人,以至于中国人心惶惶,除了狮子,任何动物都奈何不了它。舞狮者需要极高的协调性、优雅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表演时总是踏着响亮的鼓点和铜钹声。

舞龙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象征着超自然力量、美德、多子多孙、警觉和高贵。舞龙表演一般是在中国春节时进行,据说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兴隆。一支舞龙队通常有 60 多人,表演展示了完美的协调性、高超的技艺和优雅的气质,令人心驰神往。

印度婆罗多舞(Bharata Natyam)

印度的一种经典舞蹈,堪称是流动的诗歌。舞蹈取材于古印度史诗,有 100 多种舞步和舞姿,显得张力十足、生动热烈。跳好这种舞需要多年苦练,一些孩子从五岁便开始学习。

邦拉舞(Bhangra)

邦拉舞是锡克教的一种民间音乐和舞蹈。最初这是一种丰收舞,不过时至今日,许多节庆活动中都能见到它,例如婚礼和新年。邦拉舞围绕着浪漫主题展开,表演者踏着朵尔鼓(dhol,一种双桶鼓)的隆隆鼓声载歌载舞,很是精彩。

沙巴和砂拉越的英雄舞(Ngajat)

英雄舞是砂拉越伊班族的传统舞蹈。它通常出现在鸟神庆典(Gawai Kenyalang)上。伊班族曾是砂拉越最令人生畏的猎头者,这种舞蹈就是献给凯旋归来的部落勇士的。英雄舞的表演者均为男性,他们戴着精美头饰,手持华丽的长盾,威风凛凛地来回跳跃,令人为之陶醉。

犀鸟舞(Datun Julud)

犀鸟舞是砂拉越肯雅族(Kenyah)女性的传统舞蹈。舞蹈的主题是欢乐和感恩,其创作者是肯雅族王子 Nyik Selong。过去,每逢部落勇士猎头归来或每年的丰收庆典,族人都会跳起犀鸟舞以示庆贺。这是一种用沙辟(sape)伴奏的单人舞,舞者手持犀鸟翎毛做成的漂亮羽扇,象征这种神鸟的翅膀。

苏马绍舞(Sumazau)

苏马绍舞是沙巴州卡达山族的传统舞蹈。这种舞蹈一般是在宗教仪式和平时生活中表演,用来庆祝水稻丰收、驱赶邪灵和治病。它是一种男女合舞,以轻柔舒缓的舞姿模仿鸟儿飞翔。

竹竿舞(Bamboo Dance)

竹竿舞也是一种非常盛行且颇具观赏性的传统舞蹈。人们手持两根长竹竿,在脚踝高度平行于地面。随着快节奏的鼓点,竹竿相互拍击。跳舞的人要越过竹竿或跳入竹竿之间,这需要身手矫捷,否则脚会被夹住。

原住民(Orang Asli)

马来半岛原住民的传统舞蹈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信仰。巫医常常通过舞蹈仪式与魂灵沟通。此类舞蹈有玛美里族(Mahmeri)的 Genggulang,Jah-Hut 族的 Berjerom,以及 Semai 族和 Temiar 族的 Sewang。

马六甲葡萄牙人的法拉佩拉舞(Farapeira)

Farapeira 是一种欢快的双人舞蹈,舞者穿着葡萄牙传统服装,通常以吉他和铃鼓伴奏。

布兰乐舞(Branyo)

主要受老一辈葡萄牙人的喜爱,与 Farapeira 相比,Branyo 显得较为沉稳。男性舞者穿着牛仔装,女性舞者穿着传统的卡巴雅(baju kebaya),配以蜡染布裁成的纱笼,随着鼓和小提琴的沉稳节奏左右摇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