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氏的由来简单说明30字(赵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
文:高天晨
我们都知道《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赵姓在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这个和宋代皇帝的姓氏有直接关系。赵姓在现在的姓氏排名是第8位,有2600多万人口。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看姓赵的姓氏起源以及“赵”字的汉字书法演变的过程。
赵姓的来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伯益的9世孙是造父,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祖。
后来赵国为秦国所灭,因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二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源流三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清王朝覆灭后,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王大有先生绘制的“赵”姓氏图腾
得姓始祖——造父
赵姓始祖是造父,是周代著名的“御者”,有“造父学御”的典故。“御”是古代“六艺”之一,表示驾驶战车。造父是周穆王的御者,因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周穆王把山西洪洞赵城作为封地赏赐给了造父,造父即以赐地为姓,从此造父被天下赵姓尊为得姓始祖。
造父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
“赵”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走”表示行走之意,“乂”原本是“肖”,是声旁。“赵”字的本意是“快步走”
趙,趋趙也。——《说文》
趙,及也。——《广雅》
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
【篆书】
金文
周代“叔赵父剑鞘饰”上的“赵”,是剑鞘上的铭文,线条硬朗清晰,字形有挺拔之意。
赵孟壶上的“赵”,线条舒朗,体式修长,体现了秀丽多姿的形态。
战国文字
“侯马盟书”上的“赵”,用笔随意,是具有书写感的风格,左右迎让合理。
小篆
小篆写法“赵”,笔画均匀,结体平正,左右结构各自分均,体现婉转匀称的端正美。
清篆
清代篆书名家吴大徵的“赵”,线条有力,用墨浑厚,结体活泼,整个字充满动势,最后一笔斜插过来,让整个字形成动态平衡而不呆板。
篆书其它写法
《六书通》中记载了多种“赵”的篆书写法,我们可以看出篆书赵的写法基本稳定,没有太多的变化。
【隶书】
简牍
汉代的“额济纳居延前汉简-甲渠侯官文书”中的“赵”,属于简牍体,篆隶之间,粗犷率真,奔放之势跃然纸上。
汉隶
桐柏庙碑中的“赵”
汉代隶书“桐柏庙碑”中的“赵”字,规整清秀之余,不失挺拔之态。“走”字的波磔一画很好的“托”住了“肖”,平稳有力,具有视觉上的安全感。
【楷书】
魏碑
崔敬邕墓志中的“赵”
《崔敬邕墓志》中的“赵”,结字严谨,一笔不苟,行笔迟重,笔画间也富有变化,表现出圆浑、妍美之致并颇具雍容气象。
正楷
赵孟頫《胆巴碑》中的“赵”
赵孟頫是“赵体楷书”的创造者,也是赵姓里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在《胆巴碑》里书写的“赵”,秀美优雅,结体严谨,有儒者的书生气质。
【行书】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赵”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中的“赵”,用笔有力,结体险峻,如同陡峭山崖,结体用笔都十分严谨,充满瘦劲的力量。
【草书】
王宠《草书古诗十九卷》中的“赵”,韵致飞越,姿态横出,可以看出他用笔善于使转,灵活多变。
赵字用途最多的含义,就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