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农业标准地向美而生)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8日消息 记者 金晓 文/摄 孙梦婷 朱静怡/主持 韩东儒/视频

核心提示:

以小商品贸易闻名于世的义乌,为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打破现代农业发展“低散乱”的格局,于去年3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有效提高农业土地亩产效益和农业产业能级。今年,义乌在全域实施非粮化整治,精心打造“美丽田园”,着力解决粮地非粮、田园脏乱等问题,将农业“标准地”改革从准入门槛向生产全过程管理方向推进,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等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肯定。义乌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增强农业发展新动力,为全省、全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推广的好模式。

楼国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义亭镇西田村承包222亩农田,投资兴建义乌第一个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园——西田稻香园。去年11月,稻香园举办首届稻田文化旅游节,20多天吸引6.3万人次游客,创造经济效益196万元。今年10月31日,第二届稻田文化旅游节开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科普培训、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功能更完善的西田稻香园的收益更是达到300多万元。昨天,刚刚入围2020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提名奖的义乌市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楼国三乐滋滋地说:“相比传统农业,发展观光农业的土地效益可以增加10倍左右。”

当聊起农业“标准地”改革时,从事水稻种植23年的楼国三侃侃而谈:在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前,向村民承租土地,不仅租期短,租用的土地也较分散,机械化操作成本高。而今只需与镇(街道)一家签订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书即可,同时土地承包期也延长至10年。他是全国农业“标准地”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4月4日,在佛堂镇龙溪村流转农业“标准地”934亩,其中二类标准地506亩、三类标准地428亩,以种水稻为主,选用早稻“金早239”、晚稻“甬优1540”两个良种。

如今,无人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打药……种田全程机械化了。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楼国三,在义乌、婺城等地共承包15000亩土地种植水稻,打造出一片片花园般的稻田。他说,经过农业“标准地”改革这场“及时雨”的浇灌,利用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后,今年水稻规模化种植收益提高了20%。

义乌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农业标准地向美而生)(1)

冯向伟:打造共享“美丽田园”

昨天,见到被誉为“稻田守望”者的义乌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向伟的时候,他正在义乌市赤岸镇乔亭村边的“双乔彩稻公园”内。去年年底,这个壮实敦厚的汉子以乔亭村500余亩流转到期土地作为突破口,借助农业“标准地”建设和“美丽田园”创建的东风,建起了“双乔彩稻公园”。这是一个以稻文化主题为切入点、以稻香艺术为景观点的农旅结合的田园综合体。这里有成片的彩稻,还有2米多高的巨人稻体验区、稻鱼共生体区……赏稻、学稻、游稻、乐稻,已成为赤岸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展示窗口。

今年9月27日开园的“双乔彩稻公园”,“十一”八天长假,入园游客16万人次,“爆了”!当记者问起这500亩“标准地”的收益时,冯向伟笑了。他说,公园是免收门票的,因此最开心的是乔亭村和周边的村民,他们拉着甘蔗、红糖、柑橘等农产品来公园摆摊售卖,邻近的农家乐生意也好极了。“因为我已经获得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应该多让利于村民、让利于社会。我的目标是坚持以农为本、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在不占用农田的前提下,推动田园景观化、公园化,实现生态共享、资源共享、产业共享、平台共享、利益共享,打造‘美丽田园’升级版。”

今年45岁的冯向伟,从种植50亩水稻起步,现已发展到4000多亩。作为金华市科技示范户,用于农业种植的设备投资已达580万元,植保无人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耕作机、施肥机、粮食烘干机一应俱全。他除了在赤岸镇和佛堂镇流转土地外,还向东阳等地“拓展”,而且跨地域流转、种植的面积比例逐年增加。

在冯向伟、楼国三等人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农业“标准地”,创建集成“美丽田园”,一幅幅现代农业画卷在义乌乡间徐徐铺开。

义乌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农业标准地向美而生)(2)

义乌模式:实施非粮化整治,打造“美丽田园”

“关键生产要素如何聚集”“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已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义乌的农业“标准地”改革结合了耕地类型、现状以及产业发展实际和规划,因地制宜对土地分级分类,通过设置控制性指标、衡量亩均投入产出、强化全过程监管等方式不断完善生产流程标准,规范人力财力物力和农业科技等供给投入,由此让农业用地流入更具竞争优势、经得起检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避免工商资本短期政策套利、跑马圈地。

农业“标准地”要姓农。义乌以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为抓手,坚持“藏粮于地”,着力稳固农业“标准地”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属性。今年4月,义乌率先在全省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工作,对当地10.0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摸清各区块业主身份、土地租赁面积及期限、花卉林木(养殖)品种等底数。根据“先易后难、利益优化”原则,建立清单销号制度,按照流转期限、花卉林木价值、经营状况等因素将非粮化情况分成两类进行整治:明确合同到期的花卉林木等基地,第一时间退出粮食功能区;对于土地流转合同快到期、花卉林木价值低、经营状况差的地块,与村、业主沟通后,主动清退。今年,义乌共完成非粮化整治面积9446亩,整治后已种植粮食8272亩。

义乌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农业标准地向美而生)(3)

提升农业“标准地”品质。义乌以创建集成“美丽田园”为载体,坚持三产融合,不断丰富农业“标准地”内涵。为明晰生产布局,编制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绘制“美丽田园”分布图,合理布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6大“美丽田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美丽田园”。为切实提升农业“标准地”品质,分类制定“美丽田园”建设标准,设置“基础条件、基础设施管护、生态环境、农艺技术、农业机械化、绿色防控、地力培肥、质量追溯”等8个维度提升指标,为农业“标准地”项目优化升级提供操作管理规范,打造示范样板,引领农业产业集成提升。

让“标准地”利用最优化。义乌以精准长效管理为目标,优化农业“标准地”服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原种植非粮食作物(花卉林木、果树等)的基本农田改种粮食的,每亩给予镇街一次性奖励3000元。同时加大对“美丽田园”项目的扶持力度,对经评估合格的“美丽田园”,属于“美丽稻园”一次性给予200元/亩奖励,其他一次性给予100元/亩奖励;获评省、金华市、义乌市级“最美田园”,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同时把非粮化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攻坚竞赛考核,对完成非粮化整治且种上粮食的进行双重加分。坚持“效益论英雄”导向,给农业“标准地”设置亩均投入和产出效益标准,倒逼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优质良种、优质肥料、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等投入,促进资源要素有效集聚。

据悉,义乌通过开展“标准地”改革,有效破解了粮食生产“稳定难”、生产要素“集聚难”、农民增收“持续难”、流地双方“信任难”等问题,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开辟了新途径。农业“标准地”正让义乌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

来源:金华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