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的来历是什么(庆余年名字的内在含义)
《庆余年》热播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推荐我去看,说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只是自己一直没时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了这部剧。
心里面猜想应该发生在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宋齐梁陈)那段时期,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架空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朝代可寻。
也因为这个无端的猜测,让我想起了魏晋之风,于是就跟朋友说起两个名词“三玄之学”和“五石散”,朋友一时间赞同起来。
所谓的魏晋之风,我都喜欢用这两个词代替。“五石散”是魏晋士大夫之间流行的一种药物,主要温补、增内热。
服下五石散之后,有短暂麻痹神经的作用,有点像喝醉了酒,身心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整个人还有点飘飘欲仙。
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以天地为一朝,万气为须臾,日月为君友,八荒为庭渠,恍恍惚惚,泠泠然也。
另外一个名词“三玄之学”,所谓“三玄”,《易经》、《老子》、《庄子》是也。
然而后世之人将“三玄之学”说成乱世之书,只有国家出现动乱的时候“三玄之学”才盛行,成为衰世之学。
要是对《庆余年》做一个客观的评价,我还真不够格,目前为止我也没看过多少内容,名字却让我印象深刻。
在没有听朋友介绍以前,只是看名字的话,我一直以为《庆余年》讲的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
胡雪岩
我也经常把胡雪岩介绍给经商的朋友,让他们去认识一下,希望他们能学到点什么。
胡雪岩作为一名成功的红顶商人,在商言商,却心怀家国,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有些人还把他称为“商圣”。
当然了,从古至今,能担得起“商圣”两个字的,除了胡雪岩,还有吕尚(姜子牙)和范蠡(陶朱公)。
范蠡(陶朱公)
姜子牙
“庆余年”和“胡庆余堂”两个名字都有其取名之初的用意,源于孔子著的《易经·文言传·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传》是孔子读完《易经》所著的“心得报告”,是孔子对坤卦的一种解释。
胡雪岩也很喜欢这句话,当初建药铺的时候本想取名为“胡余庆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
然而其母告诉他,秦桧也很喜欢这句话,曾经用过“余庆”作为他的字,胡雪岩这才颠倒了文字,取名“胡庆余堂”。
因为对《庆余年》知之甚少,也未知作者心意,姑且认为两者取名之初都经过这番波折,这才有此佳名。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句意思不难懂,却也很难理解。
此句与佛家所言“积善因,得善果;积恶因,得恶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文言传》后面还加以阐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大概的意思是: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亲,不是短时间才形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渐渐形成的,误会越过就会积累太深,早就应该解释清楚的,却一直拖着。
后面几句的阐述有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味道,却也点明了重点在一个“积”字上面。
“积善”的人家,才能有“余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非做一件大善事就能扭转乾坤。
总听到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的“家”跟“积善之家”是同一个意思,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家”,若做现在“家庭”之家解释,也未尝不可。
所以以前每个家族都有家规,约束家族子弟,《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所谓的“家教”,然而这个词略显复古。
一个人家教再好,既没有分数,又没有排名,终究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年级第一的成绩,略显苍白,实属无用尔。
反之,“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此理。
“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这种事就很多了。
两人恋爱,谁也不是谁心里面的蛔虫,难免产生误会,更何况你有时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别人就更不了解了。
小误会变成小矛盾,小矛盾成了小吵,小吵多了变成大吵,然后以前那些小矛盾加起来演变成了大矛盾,最后不欢而散矣。
两人过日子同出此理,很少见过在大是大非面前吵得天翻地覆的,反而为了一堆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鸡飞狗跳,这种却是常见。
这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能辩者,尽早辩也,否则,殆矣”。
言语文字尚且不能完全表达你心里面的想法,若是辩解都懒得去做,那就更没人能理解你心中之意了。误会多了,终究会成陌路。
《易经》中坤卦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则“厚德”,后有“余庆”;“积不善”则“失德”,后有“余殃”。
至于君子不君子的,那就谈不上了。做小人都不够格,君子就更不挨边了。
有言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其实很多时候好事都不想做,还谈做什么坏事。
“余庆”也好,“庆余”也罢,“积善”方能有之;“余殃”亦然,何苦要等到累积爆发才去处理,岂不晚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